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老鼠为什么会走迷宫?
——托尔曼的迷宫实验

有多大诱惑,就有多大进步

潜伏学习实验

心理学家托尔曼将老鼠随机分为三组,让它们走有T字形交叉路口的迷宫。

实验结果

A组老鼠进步飞快,2周后可以准确找到迷宫的出口。

前面10天:B组、C组老鼠频频出错,几乎没有进步。

从第11天开始:B组老鼠进步飞速,仅用3天时间就走出了迷宫。

B组老鼠为什么突然开窍了?

托尔曼认为,B组老鼠在后期进步神速,有两个主要原因。

(1)B组老鼠存在潜在学习行为,即前面 10 天看似无所作为,实际上,B组老鼠已经默默在脑海中构建出如何走出迷宫的认知地图,只是没有表现出来。

“潜在学习” ,即个体本身没有学习动机,但在偶然或无意间学到了某种经验。

(2)后面 3 天,受到美食的强烈诱惑,B组老鼠化食欲为动力,最终迅速走出了迷宫。

找出规律,事半功倍

空间定位实验

Step1

将老鼠放入路线较为简单的迷宫A,让它走迷宫找食物。

经过12次反复练习,老鼠们能较为准确地走出迷宫A,找到食物。

Step2

将在step 1中受过训练的老鼠放入构造完全不同且更为复杂的迷宫B。

老鼠们一开始按迷宫A的路径来寻找食物,以失败告终;随后,老鼠们沿原路径返回,尝试通过其他路径来寻找食物。

Step3

当老鼠们对迷宫B较为熟悉时,又将其放入全新的迷宫C,并重复第二步的操作。

实验发现 :经过长时间的训练,老鼠们在新环境中走出迷宫的速度越来越快。

老鼠不仅记住了走出迷宫的路线,还形成了综合性的认知地图,掌握了走迷宫的规律。

结语

托尔曼出生于1886年,先在麻省理工学院修读化学,然后进入哈佛大学进修哲学,后来受心理学家詹姆斯的影响,将研究方向转为心理学。

在心理学研究中,托尔曼是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所观察、研究的是整体行为。在他看来,除了少数物理刺激引起的生理反应,个体的所有行为都是有目的的,比如老鼠缺乏食物刺激时走迷宫浑浑噩噩,一旦有食物吸引就很快学会走迷宫。

托尔曼坚持只以动物为实验对象,并认为很多动物实验的结论放在人类身上同样适用。比如,他认为人类走路、说话、吃饭、写字等都是有目的的整体行为。在老鼠走迷宫的实验中,托尔曼发现饥饿的、经历多次失败的老鼠不易在空间定位实验中形成综合性认知地图,因此很难找到迷宫的出口。他将这一发现拓展到社会学领域,认为那些具有地域歧视和排外倾向的人,和饥饿的、经历多次失败的老鼠一样,会因为自身处境不佳,因此在脑海中只有一幅单一的认知地图,无法形成综合性认知地图,从而产生仇视外来者的情绪。 +mVJ4UcOroaEcywV9jbTpN1XuLcGAEvpybyWcnbcDCrblLzmFEQeHJWAQMN1myA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