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八节
血栓性浅静脉炎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发于皮下浅表静脉的急性无菌性炎症,伴有静脉内血栓形成及管腔闭塞。血栓可引起局部无菌性炎症,而炎症也可以加重血栓,两者互为因果。临床表现以肢体浅静脉呈条索状突起、色赤、形如蚯蚓、硬而疼痛为特征,又称为浅静脉血栓形成。本病主要累及四肢浅静脉,常见于下肢静脉,也可见于胸腹壁浅静脉。

一、诊断依据

(一)临床表现

初期(急性期)在浅层脉络(静脉)径路上出现条索状物,患处疼痛,皮肤发红,触之较硬,扪之发热,按压疼痛明显,肢体沉重,一般无全身症状。后期(慢性期)患处遗有一条索状物,其色黄褐,按之如弓弦,可有按压疼痛,或结节破溃形成臁疮。根据发病部位不同,本病分为肢体血栓性浅静脉炎、胸腹壁浅静脉炎和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3种类型。

(二)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一般正常,少数可有白细胞计数增高,部分患者可出现血沉加快。多普勒检查可确定局部浅静脉炎是否已有血栓形成。血液流变学检查可反映全血黏度。胸腹部影像学检查和肿瘤指标筛查有助于疾病的鉴别诊断。

二、谈古论今

(一)疾病溯源

血栓性浅静脉炎在我国古代中医文献中没有专门的记载,据其临床症状,当属于中医学“恶脉”“赤脉”“青蛇便”“青蛇痈”“青蛇毒”“黄鳅痈”等范畴。早在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就有明确记载“恶脉病,身中忽有赤络脉起如蚓状”“皮肉卒肿起,狭长赤痛名䐔”。南北朝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将本病称之为“青蛇便”,言“青蛇便生足肚之下,结块长二三寸许,寒热大作,饮食不进,属足少阴与足太阳二经,由肾经虚损,湿热下注所致。头向上者难治,头向下者刺出恶血,如老弱之人呕吐腹胀,神昏脉躁者,必死”,详细记述了其症状、病因病机、疗法及预后。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恶脉候》进一步指出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及其预后,“由春冬受恶风,入络脉中,其血瘀结所生”,“久不瘥,缘脉结而成瘘”。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疖肿毒方》中将该病改称“赤脉病”,“又有赤脉病,身上忽有赤脉络起,陇耸如死蚯蚓之状,视之如有水在脉中,长短皆逐脉所处,此由春冬受恶风入络脉中,其血肉瘀所作也,宜五香连翘汤及竹沥等治之……”宋代《圣济总录·恶脉》载有“治恶脉肿毒,毒气攻脉中,卒肿痛作结核,或似痈似疖,而非时使人头痛寒热气急者,数日不除”,指出本病一般不是化脓性疾病。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胫阴痈》中以“黄鳅痈”论述本病。《外科启玄》指出“青蛇便”与“青蛇痈”同属一病。清代高秉钧的《疡科心得集·辨鱼肚毒腓腨疽黄鳅痈论》曰:“黄鳅痈……由肝脾二经湿热凝结而成……如期溃出稠脓者,吉;如溃流污水败酱者,凶”,认为“黄鳅痈”与肝脾有关,并以脓辨顺逆。《外科大成》云:“青蛇毒,生足肚下,亦长二三寸。寒热不食,由足少阴太阳湿热下注,蛇头向下者顺,向上难治宜针蛇头,出黑血……”由此可以看出水湿运化无力,内生火毒之邪,日久湿热之毒蓄积于脉内,或外感或内生寒湿,凝于肾经与膀胱经,使气血运行涩滞,从而发为本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黄鳅痈》谓“此证生于小腿肚里侧,疼痛硬肿,长有数寸,形如泥鳅,其色微红,由肝脾二经湿热凝结而成”,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肝主疏泄,脾胃运化无力,肝失条达,血凝脉道,瘀久化热,引而发病。湿热蕴结、寒湿凝滞、脾虚失运、外伤血脉等原因皆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留滞脉中而发为本病。

现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和治疗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侯玉芬教授认为人体外感湿邪,导致气血瘀滞、脉络阻滞不通,日久或蕴而化热,或经络损伤,或下肢筋瘤,从而导致本病的发生。韩书明外用自制清热解毒的芙蓉膏治疗局部红肿者,外用自制的活血化瘀、软消结肿的紫色消肿膏治疗条索硬结明显者。董雨等用温通法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慢性期(瘀阻脉络证)。

(二)守正创新

葛建立教授推崇“瘀血”“湿热”学说,认为本病多由气虚推动无力,血液运行不畅,瘀血内停,日久生湿化热而致。治疗应以活血化瘀、清热利湿为基本大法,佐以益气养血。常用以下方剂治疗:桃仁9g,红花9g,地龙12g,鸡血藤12g,牛膝12g,王不留行12g,黄柏12g,苍术12g,金银花15g,蒲公英15g,萆薢12g。急性期见沿筋脉循行出现红、肿、热、痛,可触及痛性条索状或串珠样结节,原方加紫花地丁、天葵子、野菊花、车前子、通草等;慢性期见局部条索状红肿、疼痛、压痛缓解,留有条索状硬结、色素沉着,为湿热已去,瘀血仍在,故原方去金银花、蒲公英,加当归尾、三棱、莪术、穿山甲等。若兼疲倦乏力者,为气虚较甚,加黄芪、党参、红景天、茯苓等益气健脾;兼有患肢肿胀沉重者,为湿邪较重,加泽泻、猪苓、车前子、薏苡仁、萆薢等利水渗湿;兼周边皮肤斑丘疹,瘙痒甚,挠抓不止者,加土茯苓、白鲜皮、苦参等解毒止痒;疼痛明显,加僵蚕、全蝎、蜈蚣等。

葛建立教授治疗本病,在口服药的基础上常结合外用药治疗。急性期予以清热利湿解毒凉血中草药(苦参30g,黄柏30g,白矾15g,蒲公英30g,牡丹皮15g,土茯苓30g,赤芍15g,大黄15g)外洗,洗后金黄解毒膏外敷;慢性期予活血散结中草药(桃仁30g,红花15g,鸡血藤30g,苏木30g,大血藤30g,忍冬藤15g,牡丹皮15g,赤芍15g,王不留行15g)外洗或中药离子导入,配合微波治疗等。

三、病案举隅

病案1

李某,女,38岁,2018年11月13日初诊。

主诉:右胸腹部疼痛2个月。

患者2个月前右胸疼痛,每遇右臂活动则疼痛加剧,痛如针刺,夜不能眠,饮食正常,就诊于当地医院,予抗生素静脉滴注及扶他林凝胶外部涂擦,疼痛稍减。近日疼痛逐渐向下延伸,右乳外侧至上腹部皮下明显出现一条长约20cm的条索,高出肌肤表面,如蚯蚓状,色红,触之质硬疼痛,皮肤灼热,推之左右可移。为求治疗,前来就诊。查体:胸腹壁右侧出现一条长20cm的脉络,脉络红肿呈直线状;触诊可觉皮温升高,沿红肿区摸到韧性条索状物,与皮肤粘连,与深部组织无粘连,可推动,触痛明显,压痛明显。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数。

辅助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WBC)8.4×10 9 /L,中性粒细胞百分数(N)53%。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胸壁浅静脉血栓形成。

西医诊断:胸壁浅静脉炎。

中医诊断:青蛇毒。

辨证:湿热瘀滞证。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利湿。

方药:

1.中药汤剂口服。桃仁9g,红花9g,地龙12g,鸡血藤12g,牛膝12g,王不留行12g,黄柏12g,苍术12g,金银花15g,蒲公英15g,萆薢12g,紫花地丁12g,天葵子12g,车前子12g(包煎),薏苡仁20g。日1剂,水煎取汁400mL,分早晚2次温服,共7剂。

2.中药汤剂外洗。苦参30g,黄柏30g,白矾15g,蒲公英30g,牡丹皮15g,土茯苓30g,赤芍15g,大黄15g。日1剂,水煎取汁1000mL,待温后湿敷外洗,每日2次,每次30分钟,7剂。

金黄解毒膏外敷整个条索状物及周围3cm范围,每日1次。

中药外洗汤剂中药离子导入凉血活血,清热利湿。

2018年11月20日二诊:药后条索状物颜色变暗,疼痛缓解,皮温较初诊时降低,肿胀明显减轻。效不更方,继用7剂。

2018年11月27日三诊:条索状结节范围缩小,质地变软,颜色转为褐色,疼痛明显减轻,皮温恢复正常,肿胀消失,调整口服处方去蒲公英、金银花、紫花地丁、天葵子,加土鳖虫9g,醋三棱9g,醋莪术9g,忍冬藤30g,黄芪30g,当归尾12g。外洗方改用桃仁30g,红花15g,鸡血藤30g,苏木30g,大血藤30g,忍冬藤15g,牡丹皮15g,赤芍15g,王不留行15g。继用14剂。

2018年12月12日四诊:疼痛完全消失,遗留色素沉着,仍可触及条索状物。口服处方去土鳖虫,继用30剂,巩固疗效。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

按: 患者为中年女性,主因“右胸腹部疼痛2个月”就诊。结合血常规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西医诊断为胸壁浅静脉炎,中医诊断为青蛇毒。患者就诊时筋脉循行处红肿热痛明显,可触及条索状物,属于急性发作期,辨证属于湿热瘀滞证,此时当以祛邪为重,治以清热解毒,活血利湿。药用基础方加紫花地丁、天葵子、车前子、薏苡仁等清热解毒利湿之品,配合中药外洗,局部用金黄解毒膏改善炎症性反应。后局部炎症得到了有效控制,症状好转,故去清热解毒之剂,加重活血通络、益气养血中药,疼痛消失,肿物局限。

病案2

张某,男,46岁,2019年5月8日初诊。

主诉:双下肢静脉曲张20余年,反复出现硬条索状物3个月,加重3天。

患者20年前发现双下肢静脉曲张,未曾诊治,3个月前发现曲张静脉局部瘤体增大、变硬,红肿疼痛,呈条索状硬结,自行服用“消炎药物”后,红肿疼痛减轻,条索硬结未消。3天前右下肢出现条索状肿物,由膝下内侧至大腿内侧,疼痛不可触碰,患者为求系统治疗,就诊于我院门诊。平素饮食不节,嗜食肥膏厚味。查体:双下肢浅静脉迂曲扩张,局部可见斑片状色素沉着,双小腿多处可触及条索状硬结,长短不一,1~5cm不等,稍微隆起,按之硬紧,右膝下至大腿内侧皮肤红肿,呈条索状,边界清楚,皮温不高,针刺样触痛明显。舌质红有瘀斑,苔薄白,脉涩。

辅助检查:血常规正常。双下肢静脉彩超示双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右侧大隐静脉血栓形成,双下肢静脉曲张。

西医诊断:血栓性浅静脉炎,下肢静脉曲张。

中医诊断:青蛇毒。

辨证:瘀阻脉络证。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散结,佐以益气养血。

方药:

1.中药汤剂口服。桃仁12g,红花12g,黄芪30g,茯苓12g,白术12g,鸡血藤30g,地龙12g,牛膝12g,当归尾12g,醋三棱9g,醋莪术9g,炮山甲3g,王不留行12g。日1剂,水煎取汁400mL,分早晚2次温服,共7剂。

2.中药汤剂外洗。桃仁30g,红花15g,鸡血藤30g,苏木30g,大血藤30g,忍冬藤15g,牡丹皮15g,赤芍15g,王不留行15g。日1剂,水煎取汁1000mL,待温后湿敷外洗,每日2次,每次30分钟,7剂。

3.外洗剂中药离子导入,每日1次。

4.微波治疗,每日1次。

2019年5月15日二诊:红肿减轻,疼痛无明显改善,调整口服处方,加忍冬藤30g,蜈蚣3g,僵蚕12g,继用14剂。

2019年5月29日三诊:红肿消退,疼痛明显减轻,条索状硬物稍软,颜色变暗,调整口服处方,增黄芪至60g,继用14剂。

2019年6月12日四诊:疼痛消失,索状物局限,遗留棕褐色色素沉着。调整口服处方,去蜈蚣,加丹参12g,继用14剂,巩固疗效。建议其行静脉曲张手术。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

按: 患者中年男性,主因“双下肢反复出现硬条索状物3个月、加重3天”就诊。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结果,西医诊断为血栓性浅静脉炎、下肢静脉曲张,中医诊断为青蛇毒。患者平素饮食不节,嗜食肥膏厚味,致脾胃功能受损,气血津液输布失常,日久瘀血停滞脉络而发病。根据就诊时曲张静脉内条索状硬结,伴针刺样疼痛,颜色暗红,加之舌质红有瘀斑、苔薄白、脉涩,辨证属瘀阻脉络证,故治疗当活血化瘀,通络散结,佐以益气养血。基础去黄柏、苍术、金银花、蒲公英、萆薢解毒祛湿之品,加醋三棱、醋莪术、当归尾、穿山甲、王不留行增强破血通络之力。二诊,患者药后平平,无明显改善,考虑是症状较重、药力不够,加忍冬藤、蜈蚣、僵蚕增强通络止痛之力,后期加大益气养血之力,疼痛消失,索条物局限,遗留色素沉着,病情基本稳定,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剥脱术、小隐静脉结扎剥脱术,术后色素沉着稍改善,随访未复发。 5UPptdSniHWMC+X5rkNmxlpoqjvJxO2n6q7eczayt0cZZaqQ3Ma1LbzKOgsj97/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