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下肢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曲张主要是指下肢的浅静脉出现迂曲、扩张、突出皮肤表面的一种疾病。病程继续进展,则出现多种并发症,如局部湿疹、淤积性皮炎、血栓性浅静脉、溃疡等,严重者将面临截肢可能。该疾病在欧美国家的发病率高达20%~40%,在我国约有26%的成年人在步入老年后遭受下肢静脉曲张的影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诊断依据

(一)临床表现

下肢静脉曲张好发于长久站立工作者或怀孕的妇女,多见于下肢的两小腿。

早期感觉患肢坠胀不适和疼痛,站立时明显,行走或平卧时消失。患肢静脉逐渐怒张,小腿静脉盘曲如条索状,色带青紫,甚则状如蚯蚓,瘤体质地柔软,抬高患肢或向远心方向挤压可缩小,但患肢下垂或放手顷刻充盈恢复。有的在肿胀处发生红肿、灼热、压痛等症状(青蛇毒),经治疗后则条索状肿物较为坚韧。瘤体如被碰破,流出大量瘀血,经压迫或结扎后方能止血。病程久者,皮肤萎缩,颜色褐黑,易伴发湿疮和臁疮。

(二)辅助检查

根据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表现,诊断并不困难。必要时选用超声、容积描记、下肢静脉压测定和静脉造影等辅助检查,以更准确地判断病变性质。

二、谈古论今

(一)疾病溯源

下肢静脉曲张属于中医学“筋瘤”范畴,病名首见于《灵枢·刺节真邪》,“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著,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内伤骨为骨蚀,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为筋瘤”。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瘿瘤论》载“肝统筋,怒动肝火,血燥筋挛曰筋瘤……筋瘤者,坚而色紫垒,青筋盘曲,甚者结若蚯蚓”,认为肝火血燥是引发筋瘤的病因病机,提出其临床多表现为下肢筋脉色紫,盘曲突起,状如蚯蚓,形成团块。清代《医宗金鉴》曰“夫肝统筋,怒气动肝,则火盛血燥,致生筋瘤”,阐明了筋瘤乃可由肝火所致。王清任《医林改错》言“青筋暴露,非筋也,现于皮肤者血管也,血管青者,内有瘀血也”,又言“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在以上中医理论的基础上,医家多从肝气及血瘀两方面论治。

现代医家钱爱云在治法上以益气通络活血为主,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奚九一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将下肢静脉曲张引起的并发症统一概括为“下肢静脉曲张炎变综合征”,对于湿热之邪引起的静脉曲张伴慢性湿疹、瘀血性皮炎、紫癜性皮炎、瘀血性溃疡(臁疮)、淋巴肿,治以清利湿热为主。史默怡以温经通脉、散寒通络、活血祛瘀生新为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方用当归四逆汤加鹿角片,服药期间亦可配合针灸、放血疗法活血止痛、祛瘀生新。杨华以清肝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治法上清肝解郁、健脾渗湿,方用清肝解郁渗湿散化裁。陈宇星等运用八珍汤加减治疗静脉曲张点式小切口术后患者,并与头孢类抗生素组对照表明,八珍汤有利于术后患肢疼痛肿胀的早期恢复。

(二)守正创新

历代医家虽提出对于筋瘤病因病机的不同见解,然整体而言,皆是以“血瘀”立论,以“活血化瘀”为基本治法。葛建立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结合“气血津液”理论,指出本病好发于长久站立者或是妊娠妇女,究其因也,盖长期站立负重,劳倦气伤,血液运行缓慢,停滞脉管则为瘀,瘀血阻滞,脉络充盈扩张,日久形成瘤体,妊娠妇女易于结成筋瘤,亦是由产后伤及元气。故葛建立教授认为“气虚血瘀”乃本病关键病机,气虚为本,血瘀为标,为本虚标实之证。

葛建立教授在“气虚血瘀”的关键病机基础上,以“益气活血”为基本大法,遣方用药组成芪红通络方(桃仁12g,红花12g,黄芪20g,茯苓12g,白术12g,鸡血藤15g,地龙9g,牛膝9g)。其中桃仁、红花为君活血化瘀;黄芪、茯苓、白术为臣药补益脾气,“气行则血行”,增强君药活血化瘀之力;鸡血藤、地龙通经活络为佐;牛膝引方中诸药直达下肢。若疲倦乏力者,为气虚较甚,加党参、红景天等健脾益气;肿胀沉重者,为湿邪所致,加泽泻、猪苓、车前子、薏苡仁、萆薢等利水渗湿;疼痛者,为络脉瘀阻、气血不通,加蜈蚣、全蝎、僵蚕、土鳖虫等通络止痛。若兼皮肤红斑或褐红色斑片,瘙痒明显,常抓破糜烂和结痂,日久渐皮肤粗糙、脱屑、增厚、皲裂,反复发作或加重,为合并淤积性皮炎,药用芪红通络方加土茯苓、苦参、白鲜皮、地肤子、牡丹皮、赤芍等,外用黄柏、大黄、黄芩、黄连、白矾、五倍子、苦参洗剂或复方黄柏液缠缚祛湿止痒。

葛建立教授认为药物治疗只能缓解症状,延缓疾病进展,根治还需手术或是介入治疗。对于围手术期,中医治疗能够促进患者术后恢复、侧支循环的建立以及深静脉的回流。术后分为Ⅰ期、Ⅱ期和Ⅲ期辨证施治。

Ⅰ期(传统手术术后1~3天):此期为气虚血瘀,湿毒内蕴阶段。葛建立教授认为手术本身即是对人体本身的一种创伤,术中伤气,术后卧床亦伤气,气虚则不能运血,故生瘀血,然术后病灶已去,邪气未除,故临床可见患者既有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肢体倦怠、下肢局部麻木、皮下瘀斑、舌质暗或有瘀斑等气虚血瘀为主的表现,又兼有脘腹胀闷、渴不多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湿毒内蕴表现。故治疗当以益气活血通络为主,佐以解毒祛湿。药用芪红通络方加金银花、蒲公英、黄柏、牡丹皮、玄参、生甘草等。

Ⅱ期(传统手术术后4~7天、微创术后1~3天):此期为气血亏虚,瘀血内阻阶段。此期特点为正气未复,积滞仍在。表现为患者既有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肢体倦怠、面色淡白或萎黄、头晕眼花等气血两虚的表现,又有疼痛拒按、皮下紫斑、舌质紫暗等瘀血内阻表现。故治疗当以益气养血为主,佐以活血化瘀通络。药用芪红通络方加当归、丹参、党参。

Ⅲ期(传统手术术后8~14天、微创术后4~7天):此期为瘀血内阻,气血亏虚阶段。此期患者原发疾病已除,切口愈合,正气已复,然实邪积滞尚未除尽。故治疗当以活血化瘀通络为主,佐以益气养血。药用芪红通络方加土鳖虫、鬼箭羽、川芎、丹参、当归。

三、病案举隅

病案1

李某,男,54岁,2018年10月21日初诊。

主诉:右下肢青筋显露10年余。

患者为厨师,长期站立,10年前始发现右下肢浅静脉扩张,站立时右下肢酸胀,未予重视,病情逐渐发展,遂来就诊。现主症:显露静脉伸长、迂曲成团,伴脱屑、色素沉着,久站久行或劳累时瘤体增大,坠胀不适感加重,常伴气短乏力,脘腹坠胀。查体:右下肢浅静脉扩张、伸长、迂曲成团,皮肤干燥、脱屑,小腿内侧皮肤呈大片状色素沉着,胫骨前轻度指凹性水肿;左侧未见明显异常。舌淡,苔薄白,脉弦缓。

辅助检查:下肢静脉彩超示右侧下肢深静脉通畅、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中度),右侧大隐静脉脉影曲张。

西医诊断:下肢静脉曲张。

中医诊断:筋瘤。

辨证: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活血。

方药:芪红通络方加减。

桃仁12g,红花12g,黄芪60g,茯苓12g,白术12g,鸡血藤15g,地龙9g,牛膝9g,党参20g,红景天15g,升麻12g,柴胡12g。水煎取汁400mL,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共7剂。每日穿弹力袜。

2018年10月28日二诊:坠胀感减轻,气短乏力症状无明显改善,效不更方,继服21剂。

2018年11月18日三诊:坠胀不适感、脘腹坠胀、气短乏力症状消失,小腿内侧皮肤黑色变浅。继服30剂,巩固疗效。3个月后回访,坠胀不适感未再出现,嘱坚持穿弹力祙。

按: 患者为职业厨师,长期站立,主因“右下肢青筋显露10年余”就诊,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静脉彩超结果,西医诊断为下肢静脉曲张,中医诊断为筋瘤。患者久站久行致血脉受损,恶血留内,积滞不散,而生本病。劳累时瘤体增大,且有坠胀不适感,气短乏力,脘腹坠胀,加之舌淡,苔薄白,脉弦缓,辨证属气虚血瘀证,故治疗当以益气活血为主,在芪红通络方基础上加重黄芪用量,加党参、红景天增强补气固本之力,升麻、柴胡益气升提。葛建立教授在予以益气活血药物的同时,认为日常调护必不可少,建议患者减少久站、久坐,卧床休息时适当抬高患肢,日常穿戴弹力袜。二诊,患者药后坠胀感有所改善,遵前方,坠胀不适感等气虚症状消失,皮肤色素沉着变浅。

病案2

张某,男,69岁,2018年4月12日初诊。

主诉:双下肢静脉迂曲扩张30余年,传统曲张静脉剥脱术后2天。

患者30年前负重久行后出现双腿乏力,可见小腿青筋显露,自行口服归脾丸,效果不佳,30年来小腿静脉迂曲扩张,逐渐延伸至膝上大腿中部,5年前出现双下肢自觉沉重、酸胀感,小腿胫前色素沉着,2天前就诊于河北省中医院,于椎管内麻醉下行双下肢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剥脱术,术后予以活血药物静点。患者现诉刀口处疼痛可耐受,活动无不适,无发热,口渴,大便干。查体:精神倦怠,面色萎黄,脘腹胀满,切口疼痛,局部皮下可见少量瘀血,胫前无明显肿胀。舌质暗,苔厚,脉细。

辅助检查:术前双下肢静脉彩超示隐股静脉瓣功能不全(重度),大隐静脉曲张。

西医诊断:下肢静脉曲张。

中医诊断:筋瘤。

辨证:气虚血瘀,湿毒内蕴证。

治法:益气活血,解毒祛湿。

方药:芪红通络方加减。

桃仁12g,红花12g,黄芪40g,茯苓12g,白术12g,鸡血藤15g,地龙9g,牛膝9g,金银花30g,蒲公英15g,黄柏12g,牡丹皮12g,玄参12g,生甘草6g,砂仁9g,木香12g。水煎取汁400mL,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共3剂。

2018年4月15日二诊:脘腹胀满、口渴症状消失,大便正常,切口疼痛,皮下瘀血,肢体倦怠,舌质暗,苔厚,脉细。前方去金银花30g,蒲公英15g,黄柏12g,牡丹皮12g,玄参12g,生甘草6g,加当归12g,丹参12g,党参12g。继服7剂。

2018年4月22日三诊:疼痛消失,面色红润,精神充沛,仅可见皮下瘀斑,舌质暗,苔白,脉细。前方加土鳖虫9g,鬼箭羽12g,川芎12g。服用20剂后,诸症消失,无其他不适,行走如常。

按: 患者老年男性,主因“双下肢静脉迂曲扩张30余年,大隐静脉传统剥脱术后2天”就诊。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西医诊断为下肢静脉曲张,中医诊断为筋瘤。患者为传统下肢静脉曲张术后第2天,精神倦怠,面色萎黄,切口疼痛,皮下瘀血,舌质暗,脉细,又兼有脘腹胀闷、口渴、大便干、苔厚等湿毒内蕴表现,辨证属气虚血瘀、湿毒内蕴证。故治疗当以益气活血为主,佐以解毒祛湿,在芪红通络方基础上加金银花、蒲公英、黄柏、牡丹皮、玄参、生甘草以祛邪解毒,砂仁、木香理气。二诊,患者热证已去,进入气血亏虚、瘀血内阻阶段,故去金银花、蒲公英等清热解毒之品,加重益气养血,以助正气恢复。三诊患者进入术后Ⅲ期,加土鳖虫、鬼箭羽、川芎增强活血化瘀之力,恢复如常。

病案3

王某,男,58岁,2018年10月11日初诊。

主诉:双下肢静脉迂曲扩张10余年,双足内踝瘙痒半年。

10年前爬山后发现双小腿青筋显露,伴乏力症状,未予重视,未接受系统诊治,自行予花椒水足浴,症状无明显改善,10年来青筋逐渐扩张迂曲,延伸至大腿,局部成团,踝部皮肤变黑。半年前自行车剐蹭后双足内踝瘙痒,夜间尤甚,就诊于当地医院,行双下肢静脉彩超示下肢静脉功能不全、下肢静脉曲张,予抗生素及活血化瘀药物治疗,瘙痒症状改善。半年来间断发作,时轻时重,为求系统诊治,故而来诊。现主症:双下肢青筋迂曲、扩张,偶有酸胀感,双小腿皮肤瘙痒、色素沉着,纳可,眠差,二便调。查体:双下肢浅静脉扩张,呈瘤样变。双小腿内侧可见棕褐色色素沉着,皮肤干燥、脱屑,可见抓痕,伴黄色质清渗液。双小腿内侧皮肤略厚韧,皮温略高,胫前凹陷性水肿。舌质暗红,苔黄,脉细数。

辅助检查:下肢静脉彩超提示双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静脉曲张。

西医诊断:下肢静脉曲张,淤积性皮炎。

中医诊断:筋瘤,湿疮。

辨证:气虚血瘀,湿热蕴结证。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为主,佐以凉血祛湿止痒。

方药:芪红通络方加减。

桃仁12g,红花12g,黄芪30g,茯苓12g,白术12g,鸡血藤15g,地龙9g,牛膝9g,土茯苓12g,苦参12g,白鲜皮12g,地肤子12g,牡丹皮12g,赤芍12g。水煎取汁400mL,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共7剂。外用复方黄柏液缠缚,每日1次。

2018年10月18日二诊:双小腿瘙痒减轻,酸胀感较初诊时好转,渗液无明显减少,皮温下降,纳眠可,二便调。前方加萆薢12g,薏苡仁30g,鬼箭羽12g,泽兰12g,络石藤12g,伸筋草12g,将黄芪用量增加至60g,继服14剂。

2018年11月1日三诊:双小腿瘙痒感基本消失,酸胀感明显减轻,渗液明显减少且颜色变浅,色素沉着颜色转淡,皮肤营养状况改善,胫骨前水肿明显减轻,皮温恢复正常。前方去牡丹皮、赤芍,继服21剂。

2018年11月22日四诊:双小腿瘙痒感消失,酸胀感消失,无渗液,色素沉着颜色变浅,皮肤营养状况明显改善,胫骨前水肿基本消失。继服30剂,巩固疗效。3个月后回访,双小腿未再出现瘙痒、酸胀等不适感。

按: 患者为老年男性,主因“双下肢静脉迂曲扩张10余年,双足内踝瘙痒半年”前来就诊。根据患者症状体征,结合下肢静脉彩超结果,西医诊断为下肢静脉曲张、淤积性皮炎,属中医“筋瘤”“湿疮”范围。患者年老体虚,血液运行不畅,津液输布失常,溢于脉外,津聚成湿,湿浊蕴久化热而发病,故既可以见到双小腿内侧有棕褐色色素沉着,皮肤干燥、脱屑,皮肤厚韧等瘀血表现,又有小腿皮肤瘙痒,酸胀感,皮温升高,搔抓后见黄色渗液,胫前凹陷性水肿等湿热表现。结合舌脉,辨证为气虚血瘀、湿热蕴结证。治疗当以益气活血通络为主,佐以凉血祛湿止痒。故在芪红通络方基础上加土茯苓、苦参、白鲜皮、地肤子、牡丹皮、赤芍等凉血解毒止痒之品。复诊见双小腿瘙痒、酸胀感较初诊时好转,渗液无明显减少,加萆薢、薏苡仁、鬼箭羽、泽兰、络石藤、伸筋草。《金匮要略》水气篇中言“血不利则为水”,启发我们血瘀会致水停,血行则水亦能行,所以患者复诊时予利水渗湿药物的同时,加活血化瘀通络药物,活血以促利水,双小腿瘙痒、酸胀感逐渐消失。 XhSmm+0ADh0Q8L5D5efhRVN34DWGJzR9GITO5kCp5A7lEabk2fE9mpkpumg46/g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