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患者因糖尿病所致的下肢远端神经病变,或不同程度的血管病变导致的足部溃疡或深层组织破坏,伴或不伴感染。糖尿病足是除心血管、肾血管、视网膜血管病变之外糖尿病的常见而又严重的四大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截肢致残的主要原因。

一、诊断依据

(一)临床表现

神经病变表现为患肢皮肤干而无汗,肢端疼痛、灼痛、麻木、感觉减退或缺失,呈袜套样改变,行走时脚踩棉絮感。

下肢缺血表现为皮肤营养不良、肌肉萎缩,皮肤干燥弹性差,皮温下降,色素沉着,肢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患者可合并有下肢间歇性跛行症状。随着病变进展,可出现静息痛,趾端出现坏疽,足跟或跖趾关节受压部位出现溃疡,部分患者可肢体感染。

(二)辅助检查
1.神经系统检查

(1)10g尼龙丝检查:该方法是较为简便的感觉神经检测方法,要准备一根特制的尼龙丝(其弯曲45°能够产生10g的压力)。检查开始前,通常在患者手掌或前臂试用该尼龙丝2~3次,让患者感受10g尼龙丝产生压力的正常感觉。测试应对双侧足部进行检查;每个检查点施压时间2~3s,时间不宜过长;检查部位应避开胼胝、水疱和溃疡面等。建议检测点为第1、3、5趾腹,第1、3、5跖骨头处,足心,足掌外侧,足跟及足背第1、2跖骨间共10个点,患者有2个或2个以上感觉异常点则视为异常。

(2)震动觉:该检查是对深部组织感觉的半定量检查。首先将振动的音叉柄置于患者乳突处让其感受音叉的振动,然后分别置于双足的骨性凸起部位进行比较检查(第1跖趾关节内侧,内、外踝)。

(3)神经传导速度:神经传导速度过去被认为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诊断的“金标准”。采用肌电图或诱发电位测定仪,检测患者双侧胫后神经、腓神经的感觉痛觉以及运动神经的波幅、潜伏时间,可见患者神经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2.血管病变检查

(1)踝肱指数(ABI):反映的是肢体的血运状况。正常值为0.9~1.3,0.71~0.89为轻度缺血,0.4~0.7为中度缺血,<0.4为重度缺血,重度缺血的患者容易发生下肢(趾)坏疽。如果踝动脉收缩压过高,如高于200mmHg或ABI>1.3,则应高度怀疑患者有下肢动脉钙化,部分ABI正常患者,可能存在假阴性,可采用平板运动试验或趾臂指数(TBI)测定来纠正。

(2)经皮氧分压(TcPO 2 ):正常人足背TcPO 2 >40mmHg。如<30mmHg提示周围血液供应不足,足部易发生溃疡,或已有的溃疡难以愈合。如TcPO 2 <20mmHg,足溃疡几乎没有愈合的可能。

(3)彩色多普勒超声:糖尿病足患者可见动脉管壁增厚、不光滑;斑块、钙化及附壁血栓;管腔不规则、狭窄或闭塞,狭窄处血流变细形成湍流,可见彩色镶嵌血流;频谱增宽,波形为单相波,血流速度减低。

(4)血管造影:可显示动脉狭窄、闭塞的部位、程度,侧支循环建立情况,证实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并有临床表现者。

(5)X线片检查显示:跖间、足背、胫后等中小动脉,甚至股浅动脉和腘动脉钙化影,骨质疏松、骨萎缩、骨髓炎;关节畸形、半脱位;软组织肿胀、脓肿、气性坏疽等征象。

三、谈古论今

(一)疾病溯源

糖尿病足属于中医学的“脱疽”范畴。有关脱疽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当时名为“脱痈”。晋代皇普谧《针灸甲乙经》将“脱痈”改为“脱疽”,首次提出“脱疽”的病名,此后一直沿用至今。窦汉卿补辑的《窦氏外科全书·卷二·附甲背发说》记载,“甲背发,此症由消渴之症发于手足指,名曰脱疽,其状赤紫者死,不赤者可治”,表明此时对糖尿病引起的脱疽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消渴病诸候》中将消渴归纳为八种证候类型:消渴候、渴病候、大渴后虚乏候、渴利候、渴利后损候、渴利后发疮候、内消候及强中候。除了消渴病常见的三消症状,本书首次提出消渴病之兼证,“其久病变成发痈疽,或成水疾”,对后世影响深远。朱丹溪《丹溪心法》中详细论述了糖尿病足的症状,云:“脱疽生于足趾之间,手指生者间或有之,盖手足十指乃脏腑支干,未发疽之先烦躁发热,颇类消渴,日久始发此患。初生如粟黄泡一点,皮色紫暗犹如煮熟之红枣,黑气蔓延,腐烂延开,五指相传,甚则攻于脚面,犹如汤泼火燃。”陈实功的《外科正宗》是记载“脱疽”最详细、最重要的著作。书中载有:“未疮先渴,喜冷无度,昏睡舌干,小便频数……已成为疮形枯瘪,肉黑皮焦,痛如刀割,毒传足趾者。”从发病特点来看,此与糖尿病足的特点十分类似。汪机《外科理例·卷六》中病案记载,如曰:“一膏粱年逾五十亦患此,色紫黑,脚焮痛……喜其饮食如故,动息自宁,为疮善症……次年忽发渴,服生津等药愈盛,用八味丸而愈。”从其描述的症状来看,此是比较典型的糖尿病伴发脱疽者。汪机在《外科理例》首次记载,本病可因误治引发,云妇女“修伤次指,成脓不溃,掀痛至手,误敷冷药,以致通溃”,总结出对脱疽赤肿者,常以仙方活命饮加减治疗,或用金银花、白芷、大黄加入人参败毒散,发挥托里消毒的作用,对消渴症者多用滋阴降火法。其治法治则仍为当代医家所沿用。清代,中医对脱疽的认识更为深刻,其辨证论治较为完善。陈士铎《洞天奥旨》中载,“人身气血,周流于上下,则毒气断不聚结于一处,火毒聚于一处者,亦乘气血之亏也,脱疽之生,止四余之末,气血不能周到也。非虚而何”,指出本病由素体虚弱而成。《洞天奥旨》中提出“大补气血,益以泻毒之品,往往奏功如响,何必割指方能存活矣”,认为顾步汤能大补气血,以解其毒,脱疽连服此汤可救脚趾俱黑者,治疗脱疽瘀滞证疗效显著,不主张使用截肢术。过玉书的《增订治疔汇要·卷上·脱骨疔》中载有:“其或修甲受伤及咬伤、轧伤所致”,提示此病也可因机械性损伤而诱发。

现代医家陈淑长认为,由于有消渴病正虚的基础,气虚加重则出现阳虚而脉络寒凝,同时气虚不能行血而出现脉络瘀阻,有时两者出现邪瘀化热,而出现脉络瘀热,故糖尿病足脉络瘀热证较非糖尿病性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多见。如不慎外染邪毒或内毒外发,而出现破溃坏死。在病机方面,陈氏认为,该病最根本的病机为“瘀”,分为血瘀和湿瘀。血瘀包括气虚之血瘀、离经之血瘀、气血瘀阻之血瘀、久病入络之血瘀,此一系列内在原因导致患者体内热、湿、瘀邪交蒸,阴阳平衡遭到破坏,加之外感六淫之邪侵犯机体,正不胜邪,导致经脉受损,脉络瘀阻,久则化热,热盛肉腐,发为脱疽。在糖尿病下肢病变的各个阶段,均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二)守正创新

历代医家对糖尿病足的发病和诊疗均有一定的论述,其中“阳和汤”“四妙勇安汤”“顾步汤”也沿用至今,为后世医家提供了诊疗思路。而葛建立教授认为脱疽患者年老,素体气阴两虚,气虚推动无力,气血津液输布异常,津凝为痰,血滞为瘀,痰瘀互结为癥,日久导致“癥积阻络,经脉不通”而发病。总结出脱疽是以气阴两虚为本,经络癥积瘀结为标,且瘀血易消,而癥积日久难化,为本虚标实之证,其病位在血脉,治疗上既要“益气养阴”,又要“消癥通络”,标本兼治。方从法立,组成基础方:黄芪30g,黄精12g,葛根12g,知母12g,天花粉12g,桃仁12g,红花12g,鸡血藤15g,鬼箭羽12g,土鳖虫9g,延胡索12g,海藻12g,浙贝母12g,牛膝9g。

葛建立教授诊疗过程中注重辨证施治,证见畏寒肢冷,小便清长,患肢明显发凉、疼痛、遇寒加重,得温则舒,常伴间歇性跛行,皮肤苍白,触之冰凉、干燥,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或沉迟,寒邪较甚者,基础方加桂枝、细辛、干姜、白芥子等;证见肢端发凉、怕冷、刺痛、痛处固定,夜间疼痛明显,肢端皮肤暗红有瘀斑,活动后皮肤呈苍白色,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瘀血较甚者,基础方加三棱、莪术、乳香、没药等;证见患肢疼痛剧烈或者不痛,足或足趾肿胀,局部红肿热痛,或见足部破溃,伴恶臭脓液,发展迅速,舌暗红或红绛,舌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或脉洪数,湿热毒盛者,加金银花、菊花、蒲公英、玄参、黄柏等;证见肢体溃疡经久不愈,创面脓液清稀,或创面干燥,无明显渗出,肉芽淡红,生长缓慢,伴少气乏力、面色㿠白,舌淡红,苔白润,脉沉细或细涩,气血两虚者,加党参、当归、丹参,加重黄芪的用量。

葛建立教授在疾病诊疗的过程中,注重内服方辨证加减的同时,又注重对创面的处理。治疗糖尿病足部溃疡以“彻底清除坏死组织,疮口处充分引流”为处理原则。创面局部肿胀、压之有波动感,或溃口伴有恶臭脓液者,予其顺肌腱纵向切口,切除坏腐组织,橡皮条持续引流,外用中药湿敷(生大黄15g,黄连9g,生地黄30g,生黄柏30g,生甘草6g);证见创面红肿不明显,且无明显异味,肢端感染控制良好者,予创面蚕食清创,清除残留坏死组织,外用祛腐生肌散(乳香15g,没药15g,炉甘石15g,轻粉12g,儿茶9g,血竭15g);证见创面腐肉已脱,肉芽色鲜,上皮增长者,外用生肌玉红膏(甘草36g,白芷15g,当归60g,紫草6g,白蜡60g,血竭12g,轻粉12g,麻油500g)。

三、病案举隅

病案1

蔡某,男,63岁,2017年11月8日初诊。

主诉:双足部发凉、麻木1年余,加重1个月。

患者患糖尿病10余年,于1年前受凉后出现双足部发凉、麻木,无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受凉加重,得温减轻,未经治疗。1月前,天气逐渐转凉,下肢发凉、麻木症状加重,夜间出现小腿部间断痉挛,自行添加衣物,症状无明显缓解。现患者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纳可,寐可,二便可。查体:双足皮温降低,左侧为著,皮色苍白,趾甲轻度营养障碍性改变,左侧足背动脉搏动未触及,胫后动脉搏动减弱,右侧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弱。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辅助检查:空腹血糖8.2mmol/L。尿糖(++)。血压150/86mmHg。左侧ABI 0.79,右侧ABI 0.85。双下肢动脉彩超示双下肢动脉多发斑块形成,左侧胫前动脉远端接近闭塞。

西医诊断:糖尿病足。

中医诊断:脱疽。

辨证:寒凝血瘀证。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方药:桂枝15g,细辛3g,干姜12g,白芥子12g,葛根12g,知母12g,天花粉12g,桃仁12g,红花12g,鸡血藤15g,海藻12g,浙贝母12g,鬼箭羽12g,土鳖虫9g,延胡索12g,牛膝9g,黄芪30g,黄精12g。日1剂,水煎取汁400mL,分早晚2次温服,共7剂。

2017年11月15日二诊:患者来诊,诉夜间间断痉挛症状缓解不明显。足部发凉症状较前减轻,右侧为著。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上方中改黄芪为60g,加党参12g,当归12g,丹参15g,川芎12g,继服14剂。

2017年11月29日三诊:患者来诊,诉夜间痉挛症状明显减轻,足部发凉、麻木症状较前减轻,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上方继服14剂。

2017年12月13日四诊:患者来诊,诉夜间痉挛症状不明显,足部发凉、麻木症状明显减轻。上方继服14剂。

患者再无就诊,电话随访,症状明显好转。

按: 患者老年男性双足部发凉、麻木1年余,加重1个月就诊,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ABI结果,西医诊断为糖尿病足,中医诊断为脱疽。患者消渴日久,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多广泛发生,其为本虚标实之证,又复感寒邪,寒邪凝滞、收引,致使血管痉挛,血液瘀滞脉络,气血不能荣养患肢而发病。患者症状受凉加重,属糖尿病足之寒凝血瘀证,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为治疗大法。方中桂枝、干姜、细辛、白芥子解寒凝、温通经脉;葛根、知母、天花粉益气养阴;桃仁、红花、鸡血藤活血化瘀通络,浙贝母、海藻化痰散结,共奏消癥通络之功;鬼箭羽、土鳖虫、延胡索活血通络止痛以增强活血化瘀之效;黄芪、黄精益气,以助活血化瘀之功;使以牛膝引诸药下行。服药7剂后,患者足部发凉症状好转,夜间痉挛症状缓解不明显,考虑患者气血亏虚,不能充盈脉络濡养患肢,故加党参、当归、丹参、川芎益气养血活血,继服14剂,患者症状明显好转,疗效良好。

病案2

陆某,男,69岁,2017年7月29日初诊。

主诉:右足红肿、溃烂1月余,加重1周。

患者于1个月前因右足底老茧增生,行走疼痛,自行修剪,导致局部皮肤破溃,自行碘伏消毒,皮肤破溃组织长时间未愈,于1周前出现足部红肿,溃口伴脓水,体温升高,自行于当地诊所换药、口服抗生素治疗,症状未见明显好转,现患者为行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纳可,寐欠佳,二便可。既往糖尿病病史20余年,血糖控制欠佳。查体:足部肿胀,皮色暗红,足底部涌泉穴可见一1cm×0.5cm溃口,溃口处红肿尤著,按之柔软,触痛明显,足部皮温高,镊子探查可探及 趾及第二足趾间,其内可见少量血水渗出,夹有部分坏死筋膜样物,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可触及。舌红绛,苔黄腻,脉洪数。

辅助检查:空腹血糖8.2mmol/L。左侧ABI 0.81,右侧ABI 0.76。右足正侧位X线示足部软组织肿胀,右足第2跖骨及第1趾骨基底部感染。

西医诊断:糖尿病足。

中医诊断:脱疽。

辨证:癥积阻络,湿热毒盛证。

治法:消癥通络,佐以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方药:桃仁12g,红花12g,鸡血藤15g,鬼箭羽12g,黄芪30g,黄精12g,当归12g,葛根12g,天花粉12g,知母12g,地骨皮12g,苍术12g,黄柏15g,萆薢12g,牡丹皮12g,赤芍12g,金银花60g,菊花15g,蒲公英15g。日1剂,水煎取汁400mL,分早晚2次温服,共7剂。

予患者足部清创,清除坏腐组织,橡皮条持续引流,后外用中药湿敷,每日1次。嘱患者严格控制饮食,严格监测血糖。

2017年8月5日二诊:患者身热平,纳寐可,二便调。查体:创面仍伴渗液,色黄,伴异味,但较前减轻,足部肿胀较前好转,皮色暗红,皮温尚可。舌暗红,苔黄,脉洪数。前方去地骨皮,继服7剂,余继续同前治疗。

2017年8月12日三诊:患者全身症状明显好转,纳寐可,二便调。查体:创面渗液较前减少,伴轻度异味,局部脓腐较前减少,肉芽色暗红,创周可见白色上皮生长,足部肿胀较前好转,皮色暗红,皮温尚可。舌暗红,苔黄,脉弦数。继续前方治疗。

此后,患者每周复诊1次,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之品递减,益气养血之品逐加。外治疗法以冲洗、橡皮条引流,以应用祛腐生肌散为主。

2017年9月3日复诊:全身症状不明显,纳寐可,二便可。查体:创面渗液较前明显减少,无明显异味,局部脓腐脱尽,肉芽色暗红,创周可见白色上皮生长,足部肿胀不明显,皮温尚可。舌淡暗,苔薄白,脉弦涩。以益气养阴、消癥通络、养血生肌为主,处方如下:

葛根12g,知母12g,天花粉12g,桃仁12g,红花12g,鸡血藤30g,海藻12g,浙贝母12g,鬼箭羽12g,土鳖虫9g,延胡索12g,黄芪30g,黄精12g,党参30g,牛膝9g,赤芍12g,川芎12g,当归15g,丹参20g。日1剂,水煎取汁400mL,分早晚2次温服,共14剂。外敷生肌玉红膏,外用纱布包扎。

2017年9月17日复诊:全身症状不明显,纳寐可,二便可。查体:创面渗液明显减少,无异味,局部未见脓腐,肉芽色暗红,创周可见溃口缩小,镊子未探及深处,足部肿胀不明显,足部触痛不明显,皮温尚可。舌淡暗,苔薄白,脉弦。继予同前治疗。1月后创面愈合。

随访半年无复发。

按: 患者老年男性,主因“右足红肿、溃烂1月余,加重1周”就诊,根据患者症状、体征、ABI及右足正侧位结果,西医诊断为糖尿病足,中医诊断为脱疽。患者糖尿病病史20余年,且足部因修剪不慎而溃破,血糖控制不佳,足部组织缺氧、代谢功能紊乱,为创面感染创造了条件。患者初期局部红肿,伴脓水流离,四诊合参,患者属糖尿病足之癥积阻络、湿热毒盛证。治以消癥通络,佐以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同时,予患者局部清创、橡皮条引流,给邪以出路。复诊期间,根据患者足部症状,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之品递减,益气养血之品逐加;根据创面变化,予以清创、局部外用药。治疗后,患足症状明显好转,无明显渗液、脓腐脱尽,创周可见上皮生长及新鲜肉芽组织,予患者以“益气养阴、消癥通络、养血生肌”为主调整处方,配合生肌玉红膏外用,促进创面愈合。经治疗患者恢复良好,随访半年无复发。

病案3

程某,男,76岁,2018年10月16日初诊。

主诉:右足疼痛7年,加重伴 趾破溃3月余。

患者7年前出现右足疼痛,呈间歇性跛行,未予重视,后疼痛逐渐加重,出现静息痛,尤以夜间为甚,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予以扩血管及活血化瘀中药治疗,疼痛未见缓解。3个月前疼痛明显加重,彻夜不得安眠,且右足 趾破溃,伴有低热、口干欲饮、便秘溲赤,遂来我院就诊。既往糖尿病病史30余年,空腹血糖最高时达15.7mmol/L,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片0.75g bid,空腹血糖控制不佳。查体:右足趾紫红, 趾趾端可见一约1.5cm×0.7cm大小的溃疡,创面暗红,肉色不鲜,可见少量黄色脓性分泌物,疮周红肿,右足皮温增高,足背动脉搏动未触及。舌质暗红,少苔,脉细数。

辅助检查:双下肢动脉彩超示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CTA报告双下肢动脉多发钙化斑,管腔不同程度狭窄,右侧足背动脉闭塞。

西医诊断:糖尿病足。

中医诊断:脱疽。

辨证:癥积阻络,热毒伤阴证。

治法:消癥通络,佐以解毒凉血。

方药:红花12g,鸡血藤15g,海藻12g,浙贝母12g,鬼箭羽12g,土鳖虫9g,延胡索12g,黄芪40g,黄精20g,葛根12g,天花粉12g,牛膝9g,金银花30g,玄参12g,牡丹皮12g,赤芍12g,乳香6g,没药6g。水煎取汁400mL,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共7剂。

溃疡给予清创后中药湿敷,每日1次,并调整药物,控制血糖。

2018年10月23日二诊:疼痛稍有减轻,创面脓性分泌物减少,疮周颜色变暗,肿胀消失,空腹血糖7.8mmol/L,续用前方7剂。

2018年10月30日三诊:疼痛明显减轻,创面无脓性分泌物,肉芽较前新鲜,空腹血糖6.9mmol/L,去金银花、玄参、牡丹皮等寒凉解毒之品,加醋三棱9g,醋莪术9g,地龙9g增强活血通络之力,继服14剂。

2018年11月13日四诊:疼痛基本消失,右足趾紫红变浅,创面肉芽新鲜,缩小至0.6cm×0.3cm,空腹血糖6.3mmol/L,前方去地龙,加丹参12g,当归12g养血活血,再服14剂。

2018年11月27日五诊:疼痛消失,右足趾颜色恢复正常,创面愈合,足背动脉可触及,空腹血糖6.1mmol/L。继服14剂,巩固疗效。

3个月后回访,未再复发。

按: 本例根据症状、体征,结合彩超、CTA结果以及既往病史,诊断为糖尿病足,属糖尿病血管病变,中医即消渴合并脱疽,是临床常见疑难疾病之一。消渴本为气虚津伤之病,日久气虚血瘀,津凝为痰,痰瘀互结而致癥积阻络,发为脱疽。气血运行不畅,肢端失于濡养,故疼痛坏死。瘀血日久化热,热盛肉腐成脓,故足趾红肿流脓。低热口干,便秘溲赤,舌红少苔,脉细数,皆为热毒伤阴之象。四诊合参,辨证当为癥积阻络、热毒伤阴、气阴两虚之证,故治疗当以消癥通络为主,佐以解毒生肌、益气养阴,在原方基础上加重益气养阴之品,另加金银花、玄参、牡丹皮等解毒凉血,乳香、没药活血生肌。复诊随症加减,疼痛渐退,红肿渐消,创面愈合。

病案4

周某,男,56岁,2016年9月8日初诊。

主诉:右足趾反复破溃1年余,加重1个月。

患者于1年前因外伤导致右足 趾破溃,肢端无明显发凉、麻木感,无间歇性跛行及静息痛,1年来反复破溃、愈合,自行碘伏消毒,未予系统治疗。1个月前,创面再次破溃且生长缓慢,至今未愈,伴少气乏力、面色㿠白。现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纳可,寐尚可,二便可。既往糖尿病病史10余年。查体:右足 趾皮肤破溃,溃疡处少量分泌物,质稀薄,无明显异味,肉芽淡红,溃疡表面触痛感不明显,皮温稍低,足背动脉搏动减弱,胫后动脉搏动未触及。舌淡红,苔白润,脉沉细。

辅助检查:空腹血糖7.1mmol/L。左侧ABI 0.78,右侧ABI 0.75。CTA示双下肢动脉多发斑块形成,局部管腔中度狭窄。

西医诊断:糖尿病足。

中医诊断:脱疽。

辨证:癥积阻络,气血两虚证。

治法:消癥通络,佐以益气养血,活血生肌。

方药:桃仁12g,红花12g,鸡血藤15g,海藻12g,浙贝母12g,鬼箭羽12g,土鳖虫9g,延胡索12g,葛根12g,知母12g,天花粉12g,黄芪60g,黄精12g,党参15g,白术12g,当归12g,丹参15g,川芎12g,牛膝9g。日1剂,水煎取汁400mL,分早晚2次温服,共7剂。

予患者创面清创处理,外敷生肌玉红膏,每日1次。

2016年9月15日二诊:创面分泌物较前减少,肉芽较前色鲜。继予上方14剂,配合局部生肌玉红膏外用。

2016年9月29日三诊:创面较前有所好转,肉芽色鲜,疮周可见新生白色上皮。患者诉天气转凉后偶觉足部发凉感,上方基础上加桂枝12g,细辛3g,干姜12g,白芥子12g。继服14剂,配合局部生肌玉红膏外用。

2016年10月12日四诊:诉足部发凉感较前有所好转,创面较前缩小,肉芽色鲜,无明显渗液。予患者继续口服前方14剂,继续生肌玉红膏外用。

2016年10月26日五诊:诉足部发凉感较前明显好转。查体:创面明显缩小,肉芽色鲜,创面周边可见新生上皮伴有结痂。继服14剂,继续配合生肌膏局部外用。

患者近期无就诊,电话随访,患者足部溃疡面结痂,无其他不适症状。

按: 患者老年男性,主因“右足趾反复破溃1年余,加重1个月”就诊,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ABI、CTA结果,西医诊断为糖尿病足,中医诊断为脱疽。患者糖尿病病史10余年,体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导致足部组织缺氧、代谢功能紊乱,为创面反复破溃、不愈创造了条件。患者年老体弱,消渴病日久,导致机体正气亏虚,气虚则运血无力,致脉络瘀阻。瘀血阻络导致血液难达足部,使足部失于血液濡养而发病。足趾反复破溃,病程久长,耗伤气血,气血亏虚,溃面经脉失养,无力生肌长皮,导致创面愈合缓慢或经久不愈,患者平素气短乏力、面色㿠白,均为气血两虚之象。治疗上以消癥通络,佐以益气养血、活血生肌为主,配合局部创面生肌玉红膏外用。根据症状调整处方,复诊随症加减,经治疗患者创面愈合良好。 E9w06HStYL7vAS8iy5RaqmS7+BAatD/S6/JybeOd2/Ftw+m0Q8OiktwD+pUyjxT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