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又称Buerger病,是血管的炎性、节段性和反复发作的慢性闭塞性疾病。多侵袭四肢,尤其是下肢的中小动、静脉,引起患肢远侧段缺血性病变。好发于男性青壮年,绝大多数有吸烟史。

一、诊断依据

(一)临床表现

患肢怕冷,皮肤温度降低,苍白或发绀。②患肢感觉异常及疼痛,早期起因于血管壁炎症刺激末梢神经,后因动脉堵塞造成缺血性疼痛,间歇性跛行及静息痛。③长期慢性缺血导致组织营养障碍性改变。严重缺血者,患肢末端出现缺血性溃疡或坏疽。④患肢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⑤发病前或发病过程中出现复发性游走性浅静脉炎。

(二)辅助检查

1.多普勒超声血流检查 既能探测血流速度,又可以描记血流波形,并能测量踝肱指数(ABI)和阶段性压差,可从多角度判断肢体缺血情况。

2.肢体体积描记仪 一种为空气体积描记法(PVR),根据波形可判断狭窄和闭塞的可能位置;一种为光电体积描记法(PPG),常用于测定皮下浅层血管的血流量,根据波形估测疮口附近的皮肤血运、术后伤口愈合的可能性。

3.彩色多普勒超声 国内应用最广泛的无创检查,可以对下肢全程血管进行形态与血流情况的检查,对血管各层及腔内变化较为细致,是与其他血管疾病鉴别及随访筛查的最好方法。

4.计算机断层动脉造影(CTA)、血管造影(DSA) 均非确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必须,可作为筛选可疑病例和选择治疗方法的一种辅助检查。其典型征象为双侧动脉节段性狭窄或闭塞,病变部位多局限于肢体远端而近端血管正常,从正常到病变血管突然转变,可见“树根状”“蜘蛛状”和“螺旋状”侧支血管。

二、谈古论今

(一)疾病溯源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属中医“脱疽”的范畴。有关脱疽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当时名为“脱痈”。《灵枢·痈疽》篇谓“发于足指,名曰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指出了本病的临床特点、危害性及手术疗法的重要性。华佗《神医秘传》述“此症于手指或足趾之端,先痒而后痛,甲现黑色,久则溃败,节节脱落,宜用生甘草,研成细末,麻油调敷……内服金银花三两,元参三两,当归二两,甘草一两,水煎服”,不但指出了脱疽症状的演变过程,并介绍了内外治法,上载四味清热解毒、养阴活血药物,即四妙勇安汤,一直沿用至今。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中首先提出“脱疽”病名。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疽候》中曰:“疽者,五脏不调所生也……若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阳不和,则五脏不调,营卫虚寒,腠理则开,寒客经络之间,经络为寒流所折,则营卫稽留于脉……营血得寒则涩而不行,卫气从之与寒相搏,亦壅遏不通……故积聚成疽……发于足趾,名曰脱疽。”这对脱疽的病因病机有了针对性的论述。陈自明的《外科精要》中曰:“治手足甲疽,或因修甲伤肉,或因损足成疮,溃烂上脚,用绿矾置铁板上煅沸,色赤如溶金色者为真,沸定取出,研末,以盐汤洗搽之。”本书提出外伤是诱发脱疽的病因。陈实功《外科正宗·脱疽论》对脱疽的病因、病机、症状、治疗及其预后等均有较详细的论述,除内服药外,还采用针灸、熏洗、外用药等疗法,亦附有验案,如曰:“夫脱疽者,外腐而内坏也。此因平昔厚味膏粱熏蒸脏腑,丹石补药消烁肾水,房劳过度,气竭精伤……疮之初生,形如粟米,头便一点黄疱,其皮如煮熟红枣,黑气侵漫,传遍五指,上至脚面,其疼如汤泼火燃,其形则骨枯筋缩,其秽异香难解……内服滋肾水、养气血、健脾安神之剂。”又曰:“治之得早,乘其未及延散时,用头发十余根缠患指本节处,绕扎十余转,渐渐紧之,毋得毒气攻延良肉,随用蟾酥饼,放原起粟米头上,加艾灸至肉枯疮死为度,次日本指尽黑,方用利刀寻至本节缝中,将患指徐顺取下,血流不住,用金刀如圣散止之,余肿以妙帖散敷之。”此方法将手术指征、术前准备、术后护理、手术方法均进行详细说明。祁坤《外科大成》所载以外治为主,并指出:“有因修甲受伤,咬伤冻伤,女因扎伤所致者,宜各详其因,分而治之,此为形似而来,非穴真而受异也。”告诫医家要重视鉴别诊断。王洪绪在《外科证治全生集·脱骨疽》中认为脱疽亦为疽,主张内治为主,曰:“大人用阳和汤,幼孩以小金丹,最狠者,以犀黄丸皆可消之。”陈士铎的《外科秘录·手足指疔》则认为,“顾步汤能益气养阴,和营清热,脱疽连服此汤可救脚趾俱黑者”。

奚九一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倡导用清热解毒法。奚氏认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为寒湿闭阻经脉,气血瘀滞所造成。其临床辨证有两个关键点:其一,辨清病邪。即临床所见虽为瘀证、瘀象,但治疗时不可妄用活血之药。应首先辨清致病之邪,祛邪是治疗本病的关键。其二,辨疾病之缓急。奚氏认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急性期因络脉湿热,或里热外寒、湿热附骨酿毒所致,与传统认为的寒湿痹阻经脉,气滞血瘀不同。治疗采取分期辨证:急性期宜清热解毒化湿,缓解期宜益气养阴宁络。相比全程活血化瘀法,根据缓急辨证治疗更具优势。

(二)守正创新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同属中医“脱疽”的范畴。历代医家对脱疽的发病、诊疗均有一定的论述,认为其发病多与寒邪、外伤、吸烟等因素有关。葛建立教授在前贤及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认为脱疽病因复杂多变,虚实夹杂,总结出患者素体阳虚,不能濡养四肢,加之复感寒湿之邪,侵袭脉络,致使经脉收引,血管痉挛,血液瘀滞,壅滞经络,久则气血不能濡养四末而发病。本病以阳虚为本,外寒为因,瘀血为标,为本虚标实之证。治疗上以“温阳活血”为基本治法,贯穿疾病治疗的始终。组方以桂枝15g,干姜12g,黑顺片6g,桃仁12g,红花12g,熟地黄12g,白芍12g,当归12g,川芎12g,鬼箭羽12g,延胡索12g为基础方辨证加减。

葛建立教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注重辨证施治,以基础方随症加减。若患肢喜暖怕冷,每遇寒则重,且皮肤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或沉细,寒邪较甚者,基础方辨证加细辛、白芥子、肉桂等;若患肢怕冷、疼痛,且疼痛多为固定性、持续性、活动后加重,趾端或足底有瘀血点或瘀斑,皮色暗红或青紫,小腿可累及条索硬块,舌淡红,有瘀斑,脉弦或细涩,以血瘀为主者,基础方辨证加乳香、没药、三棱、莪术等;若患肢酸胀、沉重、乏力,触之发凉而畏热,甚则有凹陷性水肿,并伴有游走性静脉炎,或伴条索状肿块、红肿疼痛、跛行,或呈湿性坏疽,渗液较多、伴恶臭,舌苔黄腻,脉象滑数,以热毒为主者,基础方辨证加金银花、菊花、蒲公英、玄参等。

葛建立教授在疾病诊疗的过程中,注重内服方辨证加减的同时,又注重对创面的处理。治疗足部溃疡以“彻底清除坏死组织,疮口处充分引流”为处理原则。创面见足部肿胀、压之有波动感,或溃口伴有脓液者,予其顺肌腱纵向切口,切除坏腐组织,橡皮条持续引流,外用中药湿敷(生大黄15g,黄连9g,生地黄30g,生黄柏30g,生甘草6g);证见创面红肿不明显,且无明显异味,肢端感染控制良好者,予创面蚕食清创,清除残留坏死组织,外用祛腐生肌散(乳香15g,没药15g,炉甘石15g,轻粉12g,儿茶9g,血竭15g);证见创面腐肉已脱,肉芽色鲜,上皮增长者,外用生肌玉红膏(甘草36g,白芷15g,当归60g,紫草6g,白蜡60g,血竭12g,轻粉12g,麻油500g)。

三、病案举隅

病案1

李某,男,35岁,2016年12月5日初诊。

主诉:左下肢发凉、疼痛1年,加重1个月。

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发凉、疼痛,呈阵发性,受凉后加重,得温后有所减轻,左下肢活动可,曾就诊于当地医院。行下肢动脉彩超示左下肢胫前动脉、足背部动脉闭塞,未探及血流信号。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给予活血化瘀中药(具体不详)口服,症状有所好转。1个月前天气转寒,左下肢发凉、疼痛加重,现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门诊就诊。纳可,寐尚可,二便可。查体:左下肢皮温较低,足趾及足靴部皮肤青紫,未触及左侧足背动脉搏动,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既往史:吸烟18余年,日均25支;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有受寒史。

辅助检查:空腹血糖5.3mmol/L;左侧ABI 0.73,右侧ABI 0.81。

西医诊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中医诊断:脱疽。

辨证:阳虚寒凝证。

治法:温阳散寒,活血化瘀。

方药:桂枝12g,干姜12g,黑顺片6g(先煎),桃仁12g,红花12g,熟地黄12g,白芍12g,鬼箭羽12g,土鳖虫9g,延胡索12g,黄芪30g,黄精12g,牛膝9g。日1剂,水煎取汁400mL,分早晚2次温服,共7剂。

2016年12月12日二诊:诉左下肢发凉症状有所缓解,但仍疼痛不适,左下肢活动尚可,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在上方基础上加乳香9g,没药9g,继服14剂。

2016年12月26日三诊:诉左下肢发凉症状明显减轻,疼痛症状也明显缓解,患肢皮温较前好转,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继服上方14剂。

2017年1月9日四诊:患者诉诸症状较前明显好转,偶尔出现下肢疼痛,无间歇性跛行。上方改黄芪为60g,嘱患者继服上方14剂。

按: 患者青年男性,主因“左下肢发凉、疼痛1年,加重1个月”就诊。根据患者症状、体征、ABI结果以及相关既往病史,西医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诊断为脱疽。患者由于长期大量吸烟,烟毒入血,另加素体阳虚,外感寒湿之邪,侵及脉络,致使经脉收引,血管挛急,血滞于脉道,引起诸证。本案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之阳虚寒凝证,以温阳散寒、活血化瘀为基本治疗大法。患者服药7剂后症状有所好转,但疼痛症状缓解不明显,予患者加乳香、没药增强止痛之功。后患者症状较前明显好转,改黄芪为60g,继服前方,患者诸症状好转。

病案2

董某,男,37岁,2016年2月3日初诊。

主诉:双下肢发凉、麻木3年余,加重伴左下肢疼痛1个月。

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发凉、麻木,双下肢反复出现条索样硬结。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予活血化瘀中药(具体不详)口服,症状较前有所好转。患者于1个月前受凉后,双下肢发凉、麻木症状加重,出现左下肢疼痛,夜间疼痛较甚。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纳可,寐欠佳,二便可。查体:双下肢皮肤干燥,双足皮温低,汗毛部分脱落,趾甲略增厚,营养障碍性改变,双足趾皮色紫暗,左足为重,足踝及小腿可触及条索硬结,无触痛,左侧胫后、足背动脉搏动未触及,右侧胫后动脉可触及搏动,足背动脉搏动未触及。舌暗红,有瘀斑,脉弦涩。

既往史:既往吸烟20余年,日均20支;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

辅助检查:空腹血糖5.1mmol/L;左侧ABI 0.62,右侧ABI 0.74。

西医诊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中医诊断:脱疽。

辨证:血脉瘀阻证。

治法:温阳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桂枝12g,干姜12g,黑顺片6g(先煎),桃仁12g,红花12g,白芍12g,鬼箭羽12g,土鳖虫9g,地龙12g,延胡索12g,黄芪30g,牛膝9g,当归12g,乳香9g,没药9g,蜈蚣3条。日1剂,水煎取汁400mL,分早晚2次温服,共14剂。

2016年2月18日二诊:双下肢发凉、麻木较前减轻,左下肢疼痛减轻不明显。上方加三棱9g,莪术9g,继服14剂。

2016年3月4日三诊:双下肢发凉、麻木较前明显减轻,夜间疼痛减轻,继服上方14剂。

2016年3月18日四诊:双下肢发凉、麻木明显减轻,夜间疼痛明显减轻,且双足皮色较前好转,双足皮色淡红。继服上方14剂。

按: 患者青年男性,主因“双下肢发凉、麻木3年余,加重伴左下肢疼痛1个月”就诊。根据患者症状、体征、ABI结果以及相关既往病史,西医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诊断为脱疽。患者由于长期大量吸烟,烟毒入血,另加外感寒湿之邪,侵及脉络,致使经脉收引,血管挛急,血滞于脉道,引起诸证,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之血脉瘀阻证,以温阳活血、化瘀止痛为基本治疗大法。方中桃仁、红花、白芍、鬼箭羽、当归活血化瘀通络,使瘀血去则经络通;延胡索、乳香、没药行气止痛;黄芪益气,以助活血化瘀;加蜈蚣,增强止痛之功;土鳖虫、地龙通络止痛;加干姜、桂枝、黑顺片温阳通脉,牛膝引诸药下行直达病所。服药14剂后,患者下肢发凉、麻木减轻,但夜间疼痛症状改变不明显,考虑患者瘀血较重,加三棱、莪术以增加活血化瘀之效,使瘀血得祛,诸证缓解。复诊随症加减,患者恢复良好。

病案3

李某,男,37岁,2016年5月20日初诊。

主诉:双下肢发凉、怕冷10余年,左足破溃5个月。

患者于10余年前服兵役长期涉水工作出现双下肢发凉、怕冷,于解放军第264医院就诊,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未系统治疗。2年前患者左足大趾破溃,于当地行左足大趾半趾截趾术。5个月前患者左足第3趾出现破溃,伴红肿疼痛,至今未愈。现为系统治疗,来我院就诊。纳可,寐欠佳,二便可。查体:双下肢皮色、皮温可,双足皮温低,左足前半部皮色紫暗。左足第1趾前半趾缺如,左足第3趾见一大小约1cm×1cm创面,周围皮肤红肿,渗液浓稠量多,异味、触痛明显。双侧股动脉、腘动脉搏动可触及,胫后动脉、足背动脉未触及。舌红绛,苔黄腻,脉滑数。

既往史:既往吸烟15年,日均20支。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

辅助检查:双下肢动脉彩超示双小腿动脉多处狭窄,内膜增厚(符合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声像图)。

西医诊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中医诊断:脱疽。

辨证:阳虚血瘀,湿热毒盛证。

治法:温阳活血,佐以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方药:桂枝12g,干姜12g,黑顺片6g(先煎),熟地黄12g,延胡索12g,黄芪30g,黄精12g,牛膝9g,萆薢12g,黄柏12g,牡丹皮12g,赤芍12g,金银花30g,菊花15g,蒲公英15g。日1剂,水煎取汁400mL,分早晚2次温服,共7剂。

溃疡给予清创后祛腐生肌散外敷,每日1次,根据创面变化调整药物。

2016年5月27日二诊:患者服药后,自觉疼痛有所减轻。查体:足趾破溃处脓性分泌物较入院时减少,异味不明显,创周皮色红肿明显减轻,仍伴明显触痛。予患者调整处方:桂枝12g,干姜12g,黑顺片6g(先煎),桃仁12g,红花12g,熟地黄12g,白芍12g,当归12g,鬼箭羽12g,延胡索9g,金银花30g,菊花15g,继服7剂。溃疡处给祛腐生肌散外用,每日1次。

2016年6月3日三诊:患者服药后,诉疼痛较前减轻。查体:创面处无明显脓性分泌物渗出,无明显异味,创周皮肤红肿不明显,触痛较前减轻。前方去金银花、菊花,加土鳖虫9g,地龙9g加强活血通络止痛之功,继服14剂。

2016年6月17日四诊:患者服药后,诉疼痛症状较前明显减轻,觉受凉后下肢发凉、怕冷。查体:创面渗液不明显,无明显异味,创周可见新生皮面,肉芽色尚可,触痛较前明显减轻,足部皮温稍低,但较前好转。予患者调整处方,在前方基础上加黑顺片、桂枝、干姜用量,温阳通脉,以助活血之功,继服14剂。溃疡处给生肌玉红膏外用,每日1次。

2016年7月1日五诊:患者服药后,疼痛基本不明显,下肢发凉、怕冷等症状也均好转。查体:创面无明显渗液,创周伴有新生皮面,溃疡面约0.3cm×0.4cm,肉芽色鲜,触痛不明显,足部皮温尚可。继服前方14剂。溃疡处给生肌玉红膏外用,每日1次。

2016年7月15日六诊:疼痛不明显,创面可见新生皮面、肉芽组织,面积明显缩小,足部皮温尚可,继服上方14剂。溃疡处给生肌玉红膏外用,每日1次。

患者再无就诊,后电话随访,创面愈合良好。

按: 患者青年男性,主因“双下肢发凉、怕冷10余年,左足破溃5个月”就诊。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双下肢动脉彩超结果以及相关既往病史,西医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诊断为脱疽。患者曾大量吸烟,烟毒入血,又因长期进行涉水工作,导致寒湿之邪侵及脉络,致使经脉收引,血液凝滞于脉络而发病。且患者发病日久,早期失治、误治,寒邪入里日久化热,流注肢体脉络,引起肢端红肿、破溃。结合其“阳虚为本,外寒为因,瘀血为标”的病机关键,治疗上温阳活血,佐以清热利湿、凉血解毒,配合祛腐生肌散外敷。复诊期间,根据患者足部症状,口服中药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之品递减,养血活血通络之品逐加。治疗后,患足症状明显好转,创面无明显渗液,创周可见上皮生长及新鲜肉芽组织,予患者以“温阳活血”为主调整处方,外敷生肌玉红膏,经治疗患者恢复良好。 FRe2iNouszYjSKzF4/fTIzixWXE/CZMyJEirHQHl257LDQ6OxMArr5e8io/yndi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