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进步总在葬礼后

就像你可以被“锚定”在某个价格上一样,你也可以被“锚定”在某种思考方式上。换句话说,当对立的观念早已根植于你的脑海中时,别人很难说服你接受新观念。

像美国的很多孩子一样,我的儿子也在学习“新加坡算术”(Singapore math)。这种算术方法加入了画图的步骤,以便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即使是比较擅长数学的家长,对这种另类的算术方法也会感到陌生,毕竟我们这么多年来用的都是另一套思考方式。

新加坡算术:加法

在科学领域,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 i c Revolutions )记录了这种现象,书中普及了 “范式转换”(paradigm shift) 模型。这个模型描述了科学理论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人们接受的。

库恩描述的不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进程,而是一个混乱坎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某个科学理论的一系列初始问题不是被忽略了,就是被抹消了。最后,问题堆积如山,涉及的学科陷入危机, 范式 向新解释 转移 ,进入新的稳定期。

说到底,守旧派就是顽固地抓住旧理论不肯放手,哪怕显而易见的替代方案就摆在面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在《科学自传与其他论文》( Scientific Autobiography and Other Papers )一书中是这么解释的:“新的科学真理的胜利不是靠反对者的信服和领悟。不如说是因为它的反对者终于死了,而熟悉它的新一代成长起来了。”或者更简洁地说:“科学进步总在葬礼后。”

1912年,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最早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也就是大陆在大洋中漂移。魏格纳意识到,不同的大陆可以像玩拼图游戏一样拼凑起来。经过进一步研究,他发现各大洲的化石看起来惊人地相似,就像这些大洲在过去某个时候确实组合在一起似的。

如今,我们知道确实如此——所有的大陆曾经是一体的,被称为“泛大陆”。但在当时,魏格纳提出的理论遭到了专业人士的严厉批判,因为他是个外行人士——只是个经过培训的气象学家,而不是地质学家。况且,他无法解释导致大陆漂移的机制,只是提出这种可能性。此后40年中,主流地质学家并没有对此进行进一步的探索,直到新兴的古地磁学为此提供了更多的数据支持,才使大陆漂移说得以复兴。

在此期间存在的主要理论是:过去某一时刻存在狭窄的陆桥(被称为“冈瓦纳陆桥”),使动物们能够穿越大陆,尽管没有任何切实证据表明这种陆桥确实存在。地质学家们并没有继续研究魏格纳提出的理论(当然,他的理论并非完美无缺,但至少存在可能性),而是选择坚持这种错误的陆桥理论,直到大陆漂移说的证据越来越多,导致发生范式转换。

19世纪的匈牙利医生伊格纳兹·塞麦尔维斯(Ignaz Semmelweis)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他在一所大学的附属医院工作,那里的医生既解剖尸体也为产妇接生,中途并不好好洗手。在这些医生手中,分娩产妇的死亡率高达10%!在同一所医院的另一诊室,大多由不经常处理尸体的助产士帮忙接生,产妇死亡率仅为4%。

塞麦尔维斯非常关注两者之间的差异,努力消除所有变量,直到只剩下一个:医生与助产士。在研究了医生的做法后,他得出结论——这肯定是因为他们处理尸体。根据这个结论,他提出了用氯化钙溶液洗手的解决方案,产妇死亡率立即下降到了和医院另一诊室同样的概率。

尽管产妇死亡率明显下降,但医学界还是对塞麦尔维斯提出的理论嗤之以鼻。一些医生认为,这个说法是指责他们害死了病人,因此觉得受到了冒犯。另一些医生则牢牢抓住塞麦尔维斯理论解释的不足之处,而忽略“洗手能降低死亡率”的实证证据。塞麦尔维斯试图让人们采纳自己的观点未果,最后陷入疯狂,被送进精神病院,去世时年仅47岁。他去世后20年,在法国微生物学家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明确证实了细菌理论后,塞麦尔维斯关于杀菌剂的想法才开始深入人心。

像魏格纳一样,塞麦尔维斯并没有完全理解自己理论背后的科学机制,提出的初步解释事实证明并不准确。不过,他们都注意到了显而易见且重要的“经验性真理”(empirical truths)。其他科学家本该对此进行深入探索,但由于魏格纳和塞麦尔维斯提出的解释不符合当时的传统思维,结果遭到了其他科学家 条件反射式 的抗拒。如今,这种现象被称为 “塞麦尔维斯反射”(Semmelweis reflex)

在压倒性的证据面前,某些人仍然抱着旧理论不放,这种事在科学领域和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人类收集和解释新信息时往往带有 偏见 ,以此 证实 自己先前存在的观念,这种倾向被称为 “证实偏差”(confirmation bias)

不幸的是,人们很容易屈服于证实偏差,很难质疑自己的核心假设。这就是为什么许多颠覆行业现状的新兴公司都是由行业外部人士创立的,就是为什么许多科学突破都是由该领域之外的人做出的,也是为什么“换个角度看问题”和“跳出固有模式”的说法都成了陈词滥调。原因在于,外行人士并不深信现有范式。如果他们质疑现状,也不会有损声誉。他们是所谓的“自由思想家”(free thinker),因为他们可以不受限制, 自由 地思考问题。

证实偏差很难克服,以至于存在一个相关模型,称为 “逆火效应”(back-fire effect) 。这个模型描述的是,在面对驳斥自己理论的明确证据时,反而进一步探索原有理论。换句话说,当别人试图用事实和数据改变你的想法时, 效果 往往会 适得其反 。你反而会更坚持自己原先的错误看法。

在2008年耶鲁大学进行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召集了一群支持堕胎合法化的民主党选民,请他们在听一则广告前后对最高法院候选人约翰·罗伯茨(John Roberts)发表看法。在这则广告中,约翰·罗伯茨宣布自己支持“采用暴力的边缘组织”和“向有罪的堕胎诊所投炸弹”。毫不奇怪的是,罗伯茨的反对率从56%上升到了80%。但当被告知这则广告引发争议,堕胎权倡导组织不得不将其撤回后,罗伯茨的反对率保持在了72%。

你可能还会由于 “不证实偏差”(disconfirmation bias) 坚持错误的观念。“不证实偏差”是指,对于自己不想相信的观点,会要求得到更多的证据。在2006年4月16日《纽约时报》刊发的文章《我没问题,你有偏见》( I’m O.K., You’re Biased )中,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Daniel Gilbert)指出:

当浴室里的电子秤给出坏消息的时候,我们会先跳下来,然后再站上去,确保自己没有看错显示屏,或是一只脚施加了太大的压力。当电子秤给出好消息的时候,我们会露出微笑,直接走去冲澡。当秤上的读数让我们开心的时候,我们会毫不犹豫地接受;而当秤上的读数让我们不开心的时候,我们则会想要更多的证据。通过这么做,我们巧妙地使天平朝自己有利的方向倾斜。

证实偏差和相关模型的有害影响可以通过 “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 来解释。“认知失调”指的是同时持有两个相互矛盾、彼此 不协调 的观念而备感压力。事实上,科学家已经将认知失调与大脑中某个区域联系了起来,大脑的那个区域能帮你避开自己讨厌的结果。我们没有去了解造成压力的根本原因(“我实际上可能是错的”这个事实),而是采取了轻松简便的方法,合理地将彼此矛盾的信息抛在脑后。这就是求生本能!

我们敢打包票,一旦你开始寻找证实偏差和认知失调,很快就会发现它们,包括在自己的想法中。“少犯错”的真正诀窍是对抗自己“抛弃新信息”的直觉,接受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范式。接下来我们即将介绍的“模因”(meme),就完美解释了认知失调是如何使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变得荒谬的。

在日常生活中,有两个战术思维模型能帮你克服根深蒂固的“证实偏差”和部族意识。首先,不妨试试 “灰度思考”(thinking gray) 。这个概念是我们从史蒂文·桑普尔(Steven Sample)的著作《卓越领导的思维方式》( The Contrarian's Guide to Leadership )中学到的。你可能会认为某件事非黑即白,但事实上真相介于两者之间,呈现灰色。正如桑普尔所说:

大多数人都是立刻做出判断,判断两极分化。也就是说,他们会下意识地将事物分成好或坏,对或错,黑或白,朋友或敌人。但是,真正卓越的领导者需要看清某种情况中固有的灰色地带,以便就如何推进做出明智的决定。

“中性思考”的本质在于:在你听完所有相关事实和论据之前,不要对某个重要事件形成自己的看法,直到情况迫使你在不借助所有事实的情况下形成一个观点(这种事偶尔会出现,但比你想象中少得多),作家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F. Scott Fitzgerald)就描述过类似“中性思考”的东西。他提出,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要看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

这个思维模型极其强大,因为它迫使你保持耐心。通过推迟做出决策,你能避免陷入“证实偏差”,因为你还没有做出需要证实的决定!进行中性思考是很困难的,因为一切细微差别和不同观点都可能导致认知失调。但与这种失调做斗争是值得的,它能使你离客观真理更近一步。

第二个有助于你消除“证实偏差”的思维模型是 “魔鬼辩护人”(Devil's advocate position) 。这曾经是天主教会在封圣过程中的一个正式岗位。一旦某人被封为圣人,就成了无法改变的最终裁决,因此做出正确的决策至关重要。设立“魔鬼辩护人”这个岗位就是为了从魔鬼的角度反驳将死者封为圣人。

一般来说,扮演“魔鬼辩护人”意味着站在辩论的反方,即使你根本不同意那个观点。一种做法是逼自己写下既定决策的另一种情况,或是安排团队中其他成员做这件事。另一种更有效的做法是主动在决策过程中纳入已知持相反观点的人。这么做有助于所有相关人士更轻松地从其他角度看问题,并迫使你针对自己的观念提出更有说服力的论点。正如著名投资家查理·芒格所说:“如果我不比对方更了解他的论点,就绝不允许自己发表任何意见。” EjCymzBbnmawpbiuAykdeiBHrz0A87kClN4RwnNcvA1RXL9ZdEDZXbhLgjrNri6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