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逻辑学会论文选集《逻辑理论与应用研究》交付出版,可喜可贺!
江苏省具有厚重的逻辑理论与应用研究传统。1980年乘改革开放东风成立的江苏省逻辑学会,是中国逻辑学会于1979年成立之后最早出现的省级逻辑学会之一。40多年来,江苏省逻辑学会在莫绍揆、李廉、李志才、张桂岳等先生领导的理事会和广大会员的共同努力下,一直坚持理论与应用、教学与研究、提高与普及“三结合”方针,推动江苏逻辑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作为省逻辑学会团体会员的市级逻辑学会的建设,是江苏逻辑事业发展的一大特色。除南京市逻辑学会于1981年成立外,江苏各地级市的逻辑学会于1984—1986年相继建立,学逻辑、用逻辑在江苏大地蔚然成风,这也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逻辑繁荣的一个标志。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逻辑事业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一度陷于低谷,但鉴于对逻辑理论与应用研究在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认识,江苏逻辑人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坚守逻辑阵地,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拓创新,使江苏逻辑事业获得持续进步并迎来了新的繁荣。在此过程中,市级逻辑学会的建设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盐城市逻辑学会作为长期的先进市级学会,是其中的一个突出代表。
盐城市逻辑学会自1984年成立以来,一直具有在服务于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推进逻辑事业的“顶层设计”,持续开展了灵活多样的学术活动。正是在吸收各先进市级学会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江苏省逻辑学会在时任会长张桂岳教授领导下,于1998年制定了“三益一”办会方针,即坚持以学术研究为本,学术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保障效益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建设全省乃至全国一流学会。本着这一指针,广泛吸收老中青学者、干部、企业家和其他实际工作者参与学会活动,推动了学会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蓬勃发展。盐城市逻辑学会的多年发展历程,可以作为市级学会实施“三益一”建设的一个生动样板。
本书作为盐城市逻辑学会论文选集,分为逻辑理论研究、逻辑教育研究和逻辑应用研究三大板块,是学会会员长期探索所获成果的一个缩影。这些论文的特点是紧密结合多层面逻辑教学、普及工作和广大会员的实际工作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许多成果既具有不同层面的解题功能,也富含当下启发价值。在目前我国多层面逻辑教学与应用研究广泛展开的条件下,本书的出版适逢其时,值得学界与广大读者予以重视与研究。
在2011年北京大学举办的逻辑现代化研讨会上,我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鉴于逻辑作为社会理性化的支柱和思维创新杠杆的学科性质,我国逻辑事业的发展绝不能满足于像我国的“冰壶”运动那样经过极少数人的严格训练去争夺奥运会奖牌,而应像我国乒乓球运动或足球强国的足球运动那样,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令人欣慰的是,关于逻辑与科学思维方法的社会文化功能的认识,已逐步成为我国学界与公众的广泛共识。在去年纪念恩格斯200周年诞辰的过程中,恩格斯的一句名言被广为引用,即“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恩格斯将“理论思维”之工具,明确界说为形式逻辑与作为思维科学的辩证法,并强调指出:“在以往的全部哲学中仍然独立存在的,就只有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形式逻辑和辩证法,其他一切都归到关于自然和历史的实证科学中去了。”马克思曾把载有这段话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的“理论部分”,称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阶段的今天,重温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教诲,逻辑科学的地位与功能可以得到更为明确的认知。从上述意义上的“理论思维”之作用的高度,更可把握本书所呈现的多层面求索的价值之所在。
我于1995年到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入职第二天即应郁慕镛先生要求参加了在江宁举办的江苏省逻辑学会学术年会并作学术报告,当时即深为江苏逻辑学人从事逻辑事业的高度使命感所感染,亦特别惊异于江苏各市逻辑学会的长期发展,施恩亚先生带领的盐城逻辑学会团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后我多次到盐城参加省市逻辑学会的学术活动,非常感佩盐城逻辑学会会员的学术热情、开阔视域与研究活力,与施先生也逐步成了忘年之交。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盐城市逻辑事业的发展,特别得益于王中和、施恩亚两任会长的带领与垂范。新任会长裴彦贵先生是学会的创会会员,在多年从事党政领导工作的过程中,对逻辑的社会文化功能有深刻的体悟。他不但热爱逻辑事业,始终参与和支持逻辑学会活动,而且著有《浅尝集:关于逻辑与语言的应用研究》等著作。他带领盐城市逻辑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就新时代条件下学会工作如何薪火相传、守正创新做了系统思考,除了组织编选出版这部检阅学会历史发展成果的论文选集,还出台了创办微信公众号“我们爱逻辑”、举办盐城市逻辑知识大赛等新举措。我们有充分理由对盐城市逻辑事业新的发展,予以厚重的期待!
(作者系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江苏省逻辑学会会长,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