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人们为了使自己的话或文章容易被别人理解接受,往往根据两种事物的相似之处,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说明比较抽象的道理,这就是比喻。推理呢?则是人们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比喻是形象思维的重要手段,推理是抽象思维的主要形式,这两者之间有关系吗?先请看下面的例句:
例1不长谷物的荒地是一无所获的;
不学习的人就像不长谷物的荒地;
所以,不学习的人是一无所获的。
例2土地肥沃,只有用力耕耘,才能得到丰收;
土地肥沃,不用力耕耘;
所以,土地肥沃,得不到丰收。
例3鲁迅在黑暗与暴力的进袭中,或是一株独立支持的大树,或是向两旁偏倒的小草;
鲁迅不是偏向两旁的小草;
所以,鲁迅是独立支持的大树。
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例1是三段论的形式,大前提是个性质判断,断定“不长谷物的荒地”有“一无所获”的属性,小前提是个关系判断,断定“不学习的人”同“不长谷物的荒地”之间有“像”的关系,从修辞学的角度看,这是比喻,“像”的前面为本体,后面为喻体,“像”是比喻词。本体和喻体总是在某一点上相似。因此,喻体所具有的属性,本体“不学习的人”也可能具有。这是例1的特点。例2是个假言推理,作者要阐述的道理是:一个人尽管天资很好,但如果不刻苦学习,也就不会取得什么成绩。这个抽象的道理隐含在一个生动的比喻之中,读者稍加想象,就能心领神会。例3表达的是一个否定肯定式的选言推理,两个选言肢用了两个比喻,本体都是鲁迅,喻体是“大树”和“小草”,它们所具有的属性大家都知道,所以不言自明。
考察上面三个例句,我们就会发现:例1的推理实际上是在比喻中的本体、喻体和相似点这三者之间展开的。例2只是在喻体之间展开推理,本体隐去。例3中本体、喻体都出现,相似点省略,这是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通过比喻来表达抽象的道理,寓抽象于形象之中。由此可见,比喻和推理不仅有关系,而且已到了如胶似漆的地步。像这种借助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推理的形式来阐明抽象道理的思维形式,我们就称之为比喻推理。
例1类似三段论,我们就叫它比喻三段论,例2是假言比喻推理,例3是选言比喻推理。这是比喻推理的三种主要类型。本文将着重探讨比喻三段论的特点、规则、语言表现形式及作用等,其余两种推理形式尚有待于今后做进一步的研究。
比喻三段论是根据两类本质上不相同的事物在某一属性上的相似,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属性推出另一类事物也可能具有的思维形式,它具有形象性和抽象性相结合的特点,这同形式逻辑研究的类比推理有相似之处,但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类比推理是从两类事物在一系列属性上相同而推出在另一属性上也相同,即推出一类事物可能具有另一类事物已经具有的属性。比喻三段论只要求两类事物在一个属性上(即可推属性上)相同。例如:
例4医生治病完全是为了救人,而不是为了把人整死;
我们揭发错误,批判缺点的目的就好像医生治病一样;
所以,我们揭发错误,批判缺点的目的,完全是为了救人,而不是把人整死。
这是一个比喻三段论。“医生治病”和“我们揭发错误,批判缺点”是两类不同的事物,但它们在“为了救人,而不是把人整死”这一属性上相同,因而可以构成推理。
类比推理的前提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或具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推出合乎实际的结论。而比喻三段论的前提则不一定实有其事,“只要能够体现生活的真理,反映生活的趋向,便是现实界所不曾经见的现象也可以出现。”(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例如:
例5在地狱的入口处任何怯懦都是无济于事的;
在科学的入口处就像在地狱的入口处;
所以,在科学的入口处任何怯懦都是无济于事的。
在这个推理的大前提中,“地狱的入口处”“便是现实界所不曾经见的”虚构想象出来的东西,这在类比推理中是不能作为前提的。
类比推理侧重于说理,也可能有抽象的类比,它通常是一种认识方法。比喻三段论则不同。例如:
例6大鼓响声大,腹中空;
喜欢吹嘘的人就像一面大鼓;
所以,喜欢吹嘘的人也是响声大,腹中空。
这个推理是以比喻辞格为基础、“大鼓”和“喜欢吹嘘的人”之间的相似之点“响声大,腹中空”为根据的一种推理,它并没有帮助我们得到新的结论,只是形象地阐明了一个道理。它的前提总是形象的。
比喻三段论不仅同类比推理有区别,而且同三段论也有许多相异之处,尽管它们在形式上相同:都由两个前提和一个结论组成。
例7金属是导电的;
铜是金属;
所以,铜是导电的。
例8初升的太阳是可以寄托希望的;
你们是初升的太阳;
所以,你们是可以寄托希望的。
例7是三段论,例8是比喻三段论。比较这两种推理形式,我们可以得出其主要区别如下:
第一,三段论从“金属是导电的”这样一般的前提推出“铜是导电的”这样的特殊性结论,是演绎推理。比喻三段论由“初升的太阳”具有“可以寄托希望”的属性推断“你们”也具有,思维进程是从个别到个别或者从一般到一般。这跟类比推理相同。
第二,三段论的大前提“金属是导电的”和小前提“铜是金属”都是性质判断,结论“铜是导电的”是通过中项“金属”的作用必然推出的。比喻三段论则不然,大前提“初升的太阳可以寄托希望”是性质判断,而小前提“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却不是,它是由一个关系判断来充当的。从修辞角度说,一般表现为明喻、暗喻和反喻。反喻是用否定语气构成的比喻。一般的比喻是用肯定语气从正面说明本体“像(是)什么”,反喻是从反面说明本体“不像(不是)什么”。这种比喻,本体和喻体没有相似点,用比喻的形式有以反托正的作用,可以使比喻的内容更加鲜明。例8的小前提是一个暗喻,直接用判断词“是”连接本体和喻体。结论“你们是可以寄托希望的”通过中项“初升的太阳”或然推出。比喻三段论的公式可表示为:
M是P;
S像(是)M;
所以,S是P。
在这个推理式中,大项P就是比喻的相似点,小项S就是本体,中项M就是喻体。由此可见,比喻三段论实际上就是在比喻中的本体、喻体和相似点这三者中展开的一种推理。
第三,由于中项位置的不同,三段论有四个格。而比喻三段论的中项位置相对固定,充当中项的喻体,在大前提中通常处于主项的位置,在小前提中一般在“关系”的后面,因此,它只具备类似三段论第一格的形式。
我们在上文中主要通过同类比推理和三段论的比较,探讨了比喻三段论的一些特点,下面我们再来探讨比喻三段论的规则。
比喻三段论的规则大致有这么几条。
一是小前提中关系判断的关系前项和关系后项,即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具备不可比较关系的两个概念。否则,推理就不能成立。
例9天真活泼的孩子是可爱的;
少先队员像天真活泼的孩子;
所以,少先队员是可爱的。
这个小前提中的“少先队员”和“天真活泼的孩子”两个概念具有交叉关系,本质属性相同,不能构成关系判断,因而整个推理毫无意义。
二是充当中项(即喻体)的概念必须具体形象,其属性为人们所熟知。否则,就可能使要说的事情十分“玄妙”,让人难以理解,不能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例10神经结和神经网的关系是十分严密的;
这篇文章的结构就像神经结和神经网的关系;
所以,这篇文章的结构是十分严密的。
“神经结和神经网的关系”究竟有什么样的属性,一般人并不了解,所以这个推理也就失去了良好的表达作用。
三是大前提总是肯定的,小前提如果是表示肯定关系的判断(明喻或暗喻),则结论必肯定;如果是表示否定关系的判断(反喻),则结论必否定。例如:
例11自行车轮胎的肚子里只有空气;
人不能像自行车轮胎;
所以,人不能肚子里只有空气。
例12铸成的硬币是固定不变的;
真理不是铸成的硬币;
所以,真理不是固定不变的。
在自然语言中,比喻三段论常常表现为省略形式,很少以完整形式出现,其省略形式有三种:
第一,大前提和结论都省去的。如“有知识不运用,如同耕地不播种”。这个推理的大前提“耕地不播种是不会有收获的”,人所皆知,故省去。“有知识不运用”既然“如同耕地不播种”,那么,它也是“不会有收获的”这一结论也就不言而喻。
第二,小前提省去的。如“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么?”这个推理省去了小前提“写文章做演说像射箭,弹琴”。
第三,省略结论的。如“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这个推理中结论“不好的书也可能会把你戕害”省去。
在上述三种省略形式中,第一种最为常见,因为人们总是习惯于用生动浅显的甲来比方比较抽象深奥的乙。甲既然生动浅显,则它所具有的属性不说谁也知道;乙既然与甲相似,则它可能具有甲的属性也就可想而知。
当说话人或者作者为了强调作比方事物的属性,即两类事物的相似点时,就要将大前提说出来。有了大前提,结论也就显而易见,无须赘言。这就是省略结论的形式为什么也较常见的原因。
至于省略小前提的形式,那是比较个别的现象,大抵是由于喻体和本体在某一点上极其相似,再说“甲像乙”,反倒显得多余。
比喻三段论在阐明道理的时候,不仅隽永有味,而且简明有力,就是因为它在自然语言中常常表现为省略形式的缘故。
黄浩森老师在论述“语言描述的规律”的时候曾说过:“……用形象描述来说理,具有鲜明性和生动性,比抽象的判断、逻辑的论证有更好的表达思想的效果”,比喻三段论正是形象描述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运用的范围最广、频率最高的一种思维形式。在写人叙事性的作品中,比喻三段论能帮助描写景物、渲染气氛、刻画心理、塑造人物等等自不必说,这里我们着重讲的是它对于说理论证所起的作用。
马克思说过,“(理论)逻辑的发展完全不必限于纯抽象的范围。相反,它需要历史的例证,需要与现实不断接触。” [1] 比喻三段论就是理论逻辑“与现实不断接触”的产物。它把抽象的理论概括同形象化的具体描述结合起来,在形象的描述中包含着抽象的断定。这正是许多经典作家能够把抽象的、容易使人感到枯燥的理论,讲述得深入浅出、娓娓动听的妙法之一。
马克思就善于用这种方法说理。他在《资本论》中讲到一切直接社会的或大规模的共同劳动,都需要有指导者的时候,说“提琴独奏者可以独展所长,一个乐队却不能没有乐队长” [2] 。如果没有比喻三段论,要把政治经济学上的这个比较深奥的原理讲清楚,恐怕要说许多话。而有了它,就把一个抽象的道理讲得很透彻明白了。毛泽东同志曾做出过一个著名论断: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3] 这句话真正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一切反动派都是外强中干,实际上并不可怕。通过省略大前提和结论的比喻三段论,抽象的判断化为具体的形象,深奥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这对于人们理解和消化无疑是有益的。
不仅如此,比喻三段论还可以帮助我们论证道理,反驳谬误。我们通常所说的比喻论证,可以说主要就是建立在比喻三段论基础上的一种论证方法。用这种方法来论证,常常有事半功倍之效。“虚伪的学问比无知更糟糕。无知好比一块空地,可以耕耘和播种;虚伪的学问就像一块长满草的荒地,几乎无法把草拔尽。”请看,这一段论证,用上两个比喻三段论,不仅起到摆事实、讲道理的作用,有以理服人之功,触类旁通之效,而且增添了语言的文采,使人咀之嚼之,津津有味。这比那些洋洋洒洒一大篇空泛的议论不是要高明百倍吗?
必须注意的是,比喻三段论虽然在论证或反驳中有一定作用,但终究不能直接证明论题、论据正确或错误,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方法。
比喻三段论,从修辞学角度看,就是比喻;从逻辑学角度看,它又具有三段论的表达形式。这种推理形式是修辞与逻辑相结合的产物,兼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特点,因此,它应该归入描述逻辑研究的范畴。
笔者从黄浩森老师的论文《复句中比喻的形象性与逻辑性——试论逻辑与语法修辞的关系》中得到启发,开始对比喻推理发生兴趣。本文就是笔者对比喻推理进行尝试性探讨的初步结果。本文所提出的看法还很不成熟,恳切希望各位专家不吝指教。
注释: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24页。
[2][德]马克思:《资本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