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试论“比喻推理”

王金华

在笔者所拜读过的30余种形式逻辑专著和教材中,是没有一本谈及比喻推理的。这就牵涉到思维实际中究竟有没有比喻推理的问题。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

先看下边的语言事实:

例1攀登高峰要不畏险阻,实现理想要勇于斗争。(谚语)

例2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 [1]

例3游击战争的领导者对于使用游击队,好像渔人打网一样,要散得开,又要收得拢。当渔人把网散开时,要看清水的深浅、流的速度和那里有无障碍,游击队分散使用时,也须注意不要因情况不明、行动错误而受损失。渔人为了收得拢,就要握住网的绳头,使用部队也要保持通讯联络,并保持相当主力在自己手中。打鱼要时常变换地点,游击队也要时常变换位置。分散、集中和变换,是游击战争灵活使用兵力的三个方法。 [2]

例4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3]

例5设想,把一个人的两个脚踝捆在一起很久以后,突然解开他跑,会发生什么事呢?他肯定会摔倒。只能先慢慢走,然后再拔脚起跑。同样,在改革中因为积弊太深,我们目前期望不能过高。戈尔巴乔夫上台不过两年多,历史地看,两年是很短的。 [4]

以上几例都是议论性文字,都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这个中心又都是通过一个或几个比喻,运用联想的方法,在找出并确认二者之间的若干相似点之后获得的。而这若干相似点正是连接比喻者和被比喻者之间关系的纽带,从而构成了二者之间的制约关系。这种制约关系从形式逻辑的角度看,从思维的形式结构和顺序看,就是推论关系或推理关系。如例1,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判断即中心论题是“实现理想要勇于斗争”,而这个判断又是通过一个比喻“攀登高峰要不畏险阻”,并且确认了喻体和本体之间有若干相似之处之后通过联想得到的:实现理想就像攀登高峰,都有险阻,都要在不畏险阻,勇于斗争之后才能如愿。尽管实现理想和攀登高峰是两码事,它们之间有道理上的相似性,这就为构成推理奠定了必要的客观基础,因而增加了人们对事物的新的认识内容,也就是由一个(或一些)已知的认识得到了另一个新认识的思维形式即推理。由此,我们也可以认为,根据两种具有比喻和被比喻关系的对象有部分属性相似,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似的比喻推理是符合推理的一般特点的,因而它是足可在形式逻辑中合理地取得一席相应的地位的。

思维实践中运用比喻推理的大量的事实,也足可证明比喻推理的客观存在,除了上边所举的5个例子之外,运用比喻推理来论证中心论题的文章,古今中外也不乏其例,如《战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荀子》中的《劝学篇》,贾平凹的《丑石》,郭沫若的《雷电颂》,叶圣陶的《古代英雄的石像》,古希腊的《伊索寓言》,高尔基的《海燕》等,举凡童话、寓言、神话故事、讽喻文章莫不如是。应该说,作为客观事物反映的比喻推理,在人们的思维实践活动中是早已存在并已在人们的意识中基本形成了规律,凝成了较为固定的形式,是具有巩固性和公理性,有坚实的客观基础的,是能够反映客观世界中许多具有比喻关系的事物之间的伦理关系的,因而它是帮助人们从已知推论未知,开拓认识新领域,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思维形式。鲁班因为被野草叶片边缘上的利齿划破手指进而通过联想(其实是不自觉地运用比喻推理)发明了锯子;因为看到妻子的鞋子掉在河中能浮在水面,鲁班又通过联想研制出木船;奥地利医生奥恩布鲁格根据他父亲运用手指叩木桶的声音判断桶中酒的数量的方法,发明了医学上的叩诊法;人们通过对蛙眼结构和反映原理的研究,发明了能跟踪卫星、监视飞机的电子蛙眼……所有这些,应该说都是在运用比喻推理,当然有时是自觉的,有时是不自觉的,而总的趋势则是由不自觉逐步到自觉。

再者,已有不少逻辑学著作在没有述及比喻推理的情况下,在论证部分中略述了比喻论证,如1984年版北京市高教自学考试辅导教材《形式逻辑教程》,中学语文知识短文《论证的方法》等。笔者认为,既有比喻论证,就应有比喻推理,因为论证是对推理的运用,论证的过程也就是在运用推理的过程,论证和推理就其实质而言,只不过是思维的进程不同而已,前者从论题到论据,后者从前提到结论。例如,有选言论证就有选言推理,有假言论证就有假言推理,有联言论证就有联言推理,有归纳论证就有归纳推理,等等。人们在分析一段议论的论证方法时,总要分析为运用了什么什么推理进行了直接还是间接论证。那么,像《拿来主义》《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等运用比喻论证的文章,是运用什么推理进行论证的呢?应该说,非比喻推理莫属,对此,也不应有任何怀疑。

既然比喻推理如此显豁地客观存在着,那么为什么形式逻辑著作又都偏偏视而不见、置之不理,甚至有的著作还明明白白地指出比喻仅仅是一种修辞格而根本不可以构成推理呢?笔者认为这至少可以说是对比喻推理的认识不够,对推理的研究不够,对推理和修辞之间的关系总结得不够。有的教科书还举出实例“共产党像太阳”“反动派是纸老虎”“儿童是祖国的花朵”等证明比喻无从构成推理。所举的例子当然是对的,这几个比喻确实难以分析成推理,但是显然它们又不足以证明比喻推理的子虚乌有,这是违反充足理由律,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我们知道,“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就像“凡人皆有死”一样,仅仅是一个判断的形式,要求判断去表达推理,不是等于说取消推理了吗?“凡人皆有死”是三段论的一个前提即部件,它本身并不就是三段论。所以我们不能仅仅从某个局部去分析整体,否则只能导致形而上学。

有人之所以把比喻推理拒之于推理的大门之外,还可能是因为比喻推理的结论带有或然性,认为通过打比方得来的结论从本质上来说还是靠不住的,这也是难以让人接受的。我们认为,尽管喻体和本体是两个不同类的对象,但是它们之间在某些性质上的相似或相同,从而具有人们易于接受的可比性,则仍可构成推理关系:喻体有A、B、C、D的属性,并且D与A、B、C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本体有a、b、c的属性,并且a、b、c分别又与喻体的A、B、C具有相似性,所以本体就可能也有与喻体中属性D相似的d属性,而且d与a、b、c之间也具有D与A、B、C之间相同的内在联系。这就是比喻推理的客观基础,怎么能因为其具有或然性即可能性而不承认其存在呢?况且,结论带有或然性的推理并不是没有,如不完全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即是,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从结论是否带有必然性这一点确定一个思维形式是否为推理,否则,像《劝学》《邹忌讽齐王纳谏》等通篇运用比喻推理论证中心的名篇就没有一点论证性,没有一点说服力了,这显然是难以令人信服的。不仅如此,我们认为恰当地运用比喻推理论证论题还具有形象生动、委婉动听的艺术效果,在某种程度上要比直陈论点更亲切、更感人、更易于为人所接受。在学术研究、发明创造中,善于运用比喻推理,是丰富人们的联想,发展创造性思维,取得重大发现发明的重要因素,其作用并不亚于演绎和归纳。

有人认为比喻推理“莫须有”,还可能是因为将它与传统的类比推理混为一谈了,事实上,有不少著作或文章就是将二者看成同一概念的。这就牵涉到比喻推理同类比推理的关系问题。

比喻推理是否就是类比推理呢?回答是否定的。

从表达这两个概念的语词形式上看,比喻是比喻,类比是类比,是两码事。“比喻”是一个联合式的合成词,“比”“喻”同义,都是打比方的意思,而“类比”是主谓式合成词,“类”是类别,“比”是比较。可见“比喻”和“类比”并非同一概念,因而由它们分别组成的推理也非同一概念。比较典型的类比推理的例子是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对我国松辽平原蕴藏着大量石油的推断,他对我国的地质结构进行了长期深入的调查研究之后,发现东北松辽平原的地质结构与中亚细亚的地质结构有很多相同点,既然中亚细亚有大量的石油,那么松辽平原也很可能蕴藏着大量石油,后来大庆油田的发现,证明李四光的推断是正确的。这个例子与本文开始所举的5个比喻推理的例子是有明显区别的,试以例3与这个例子作一比较:首先,渔人打网与游击战争的领导使用兵力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只不过是打网和用兵在某些方面有相似的道理,如打网要看水情与用兵要明情况,打网要握绳头与用兵要保持通联、掌握主力,打网要变地点与用兵要换位置等方面都有相似的道理——因为是两码事并且同道理,所以二者构成了比喻。修辞上“他像他哥哥”因为类相同(并非两码事)才不被认为是比喻,尽管有相像之处。而比喻推理正是用比喻者之理去推证被比喻者之理的推理形式。中亚细亚的地质结构与我国松辽平原的地质结构是同类型的两个对象,除了地理位置不同外并无别的差别即若干方面相同,可见类比是在同类事物中相比的。另外,因为两对象同类,所以它们之间只有相同点而没有比喻者和被比喻者之间的比喻关系即相似关系。事实上,比喻者和被比喻者之间的相似点又多是人们临时附丽上去的,有时则是想象出来的,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如“脸蛋像红苹果”,这个比方就有临时性和主观性,而类比者和被类比者之间的相同点则是客观存在的,具有长久性,不可附会,也不能主观认定,只能通过科学的分析、考察、研究、论证方能发现,如上例中两地的地质结构相同,并非李四光同志心血来潮的主观想象,而是经过长期深入的调查研究之后谨慎科学地论证的结晶。

比喻推理和类比推理的差异还表现在:类比推理中拿来作类比的对象必须是真实的人或事,不能假设,不能虚拟,而比喻推理中用来作比的对象则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或夸张的所谓设喻,这里即含有设喻也就是假设的意思,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妻、妾、友对邹忌相貌的评价,《拿来主义》中那个穷青年对一所大宅子的态度,《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南郭先生的表现,本文开头例5中把一个人的两脚踝捆在一起等都不必是真人真事。《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的“讽”字本身即有讽喻之义,讽喻就是用说故事等方式说明道理,而故事则可以编制。在《拿来主义》文中,鲁迅先生说:“ 譬如 罢,我们之中有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 姑且 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加点的文字足可证明此事不必当真,只是一个“譬如”,是“姑且说说”的。《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文中滥竽充数的故事出自《韩非子》,本身即是一则寓言,并非确有其事。本文开头例5以“设想”开头,也表明捆脚踝之事是临时编出来的。当然,也不是说凡比喻推理中的比喻者均是虚幻的,本文开头的例1、例2、例3、例4即都不是客观世界中不存在的。比喻推理中的比喻可以虚拟、夸张,用寓言、童话、神话、传说、故事,却不必非此不可。因此,我们也可得出,比喻推理中的比喻者和类比推理中的类比者还有一点不同,就是前者总是不很确定的,是泛指的,而后者总是有确定对象的,是具体真实的人和事。

结论:正像比喻说明与类比说明(同类比较,比较说明中的一种)、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都是有区别的道理一样,比喻推理与类比推理也不是同一种推理形式。

当然,二者之间也是有联系的:都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关联系,由个别前提推知个别结论的推理,其结论都带有或然性,等等。

因为二者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又因为要保持形式逻辑各部分的体系不致太散太碎,所以我的意见是如果形式逻辑不应排除比喻推理,那么可以将其归入类比推理一章阐述,并且将传统的类比推理的“类”解释成“种类”,包括同类和异类。这样,类比推理即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同类比较推理,即传统的类比推理,另一种是异类比喻推理,即本文所述的比喻推理。与此相应,在阐述论证方法的时候,也须将类比论证分为两个类型。

借此机会顺便讨论一下作为推理的比喻和作为修辞的比喻的关系。比喻修辞一般只要有一点相似之处即可,甚至要求相似之处越少越好——越少越可取得越好的修辞效果,因为相似点太多就容易落入一般人所熟知的俗套,不易出奇制胜。而比喻推理则要求相像之处越多越好,如果仅一两处,一则难以构成较好的比喻推理,二则降低了结论的准确度和可信度。如打网与用兵就至少在三个方面有相像点,而“脸像红苹果”只在颜色这一点上相似。比喻修辞一般不要求在本质上相似,哪怕只是现象上相似也可,而比喻推理应尽量寻求比喻者和被比喻者之间在若干方面原理、本质的相似,如打网与用兵就在许多方法(原理)上相似。比喻修辞和比喻推理之间的联系表现为有时一个比喻既是修辞也是推理,如本文开头的5个例子即均是,正像一个语言片段可以从语言学上称其为复句或句群,在逻辑学上称其为推理,在文章学上又可称其为段落一样。总起来看,比喻修辞与比喻推理是两个相互交叉的概念,比喻修辞有时是比喻推理,有时不是(如“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比喻推理有时兼为比喻修辞,有时不兼修辞的性质(下文还要谈到)。

比喻推理的确立,可以大大发展人们的思维空间,是同类比较的传统的类比推理所不可替代的,因为它可以跳出同类的框子,根据一类事物的特点推知另一类事物的特点,使推理的领域有所扩大。例如,从打网这一日常生活现象得到启发,推知打仗用兵的策略、方法,从下棋推知生活、工作学习方法甚至如何立身处事(有“棋品即人品”之说,有“丢卒保车”之略),从孙行者钻进铁扇公主的肚里击败对方,推知要精兵简政——从自然现象推知社会现象,从日常生活推知治国安邦之道等。这样,我认为完全应当把仿生学原理放到比喻推理中去介绍。

比喻推理的种类比较多,下边略作说明。

把比喻推理同一般推理相结合,可以构成“比喻××推理”。此时,前提是带有比喻喻体情况的判断(大前提)以及联结比喻喻体和比喻本体的比喻判断(小前提),结论是关于比喻本体的判断。常见的有:

1. 比喻三段论推理

例6攀登高峰要不畏艰险;实现理想就像攀登高峰;所以,实现理想就要不畏艰险。

2. 比喻选言推理

例7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取生还是取义的道理就像取鱼还是取熊掌的道理一样。

所以,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 比喻假言推理

例8如果不用力气,则虽可举百钧而不能举一羽;如果不用眼力,则虽可察秋毫之末却不见舆薪;

国君治国就像人用力用眼一样;

所以,如果不欲实行王道,则虽可恩及百姓却仍会使百姓不见保。

例9只有把网撒开,才能捕到鱼;

打仗用兵就像渔人打网一样;

所以,只有放开阵线,才能诱敌深入,从而消灭敌人。

4. 比喻联言推理

例10打网要散得开,收得拢,又要变换位置;

游击战争的指挥者用兵就像渔人打网;

所以,游击战的用兵既要分散,又能集中,又须经常变换地点。

5. 比喻关系推理

例11一斤铁和一斤棉花一样重;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就像一斤铁和一斤棉花的关系一样;

所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样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比喻××推理”的小前提在自然语言中常常被省略,我们在分析“比喻××推理”时应予补充。

根据比喻的不同类型,比喻推理可以分为:

(1)明喻比喻推理,如本文开头的例4。

(2)暗喻比喻推理,如本文开头的例1、例2、例3、例5,就是一般认为的引喻构成的推理,也是比喻推理中最常见的一种。

(3)借喻比喻推理,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所以革命力量虽小,但必将壮大起来,直至形成燎原之势。”

根据比喻者在推理中出现的位置,可以将比喻推理分为:顺比喻推理即比喻者在被比喻者之前的推理,如本文开头的例1、例3、例5;逆比喻推理,如本文开头的例2。这仅仅是结论在前还是在后的问题,就像三段论的变化形式中有结论在前和结论在后两种一样。

比喻推理还可以分成肯定比喻推理和否定比喻推理,前边所举各例都是肯定比喻推理,否定比喻推理如:“一口吃不成胖子,所以不能指望在一个早上实现四个现代化。”

注释:

[1]毛泽东:《矛盾论》,转引自《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77页。

[2]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转引自《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82页。

[3]毛泽东:《关于重庆谈判》,转引自《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060页。

[4] 转引自《文摘周报》第410期,扎斯拉芙斯卡娅诺文章。 B0iKSeNpuHkbWMZD1nZ7XZBgoa8xZRYAhUTvqHY1zCAqBYIuda6ZQ1TRfJXOstP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