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20世纪90年代末,华文出版社出版了拙作《中国文艺副刊史》,那是由我的研究生毕业论文扩充而来,在《人民日报》文艺部工作时草成的。蒙已故著名新闻史家方汉奇先生不弃,说是“填补了新闻史的空白”,也就在仓促中出版了。《中国文艺副刊史》出版后,一直有同好者索要,但时隔多年,我也只有一本了。想着联系重版,但又觉得需要修改的地方很多,自己工作又转换多次,也就拖了下来。旧作再读,觉得要再版必须动“大手术”,有些章节还需要重写。此外,在分期上也有彼时的千人一面的约定俗成,并不具有《中国新闻史》与《中国现代文学史》和副刊历史的各自自然分期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副刊自然也不会涉及,对复杂的新闻史现象和近现代文学现象,更谈不上深入具体地去剖析。如果说,那本书还有可翻阅之处,大约是比较早地指出,副刊是中国特有的报学现象和近现代文学现象。

确实如此,没有副刊历史研究的新闻史研究,是不完整的新闻史研究。缺少副刊的历史研究,也不是完整的近现代文学史研究。副刊不是报纸的“报屁股”,而是报纸的一个“心房”,直接参与了社会文化的脉搏律动。大量的文学之谜潜藏在发黄的副刊故纸堆里,不去那里进行一番深入的“田野考察”,休想看清新闻与近现代文学的“庐山真面目”。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许多年轻的学人钻入报刊图书馆而屡屡有所获益的缘故。但是,报纸副刊不只是发现逸文的一个历史文化断层,那里还有着大量的仍然鲜活的史料在等着我们去发现和研究。

我恨不能专门去副刊中“探矿”,但终究还只是一个文字的田野工作者;或者在途中突遇蹦到眼前的稀罕猎物,凭着本能去逮一把,为了一个学术目标一定去“排兵布阵”,也缺少这种耐心和耐力。因此,与其花力气去修改旧作,且不一定修改得让人更满意,还不如在学海里放松地再去“游逛”一次,寻找几个有代表性的副刊编辑者研究一下,于是就成了《南珠北玉和笔墨刀枪——略说报纸副刊编辑三十家》这本书现在的样子。

在《南珠北玉和笔墨刀枪——略说报纸副刊编辑三十家》里,不乏现代文学大家,也不乏政治名人和报界巨头,当然也有近现代文坛上的一些怪才和历史谜底尚未完全揭开的一些学人。这些人都值得专门去作传,有的已经享有传记,而且不止两三本,但传记各自的着眼点不同,写作风格也各异,不是所有人都有耐性读完它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或许更需要一些集体传记,偶然间把来一阅,这也是一种乐趣。即在纸媒的全盛时期,将他们作为一种兼职或者专职的专业群体,自有其中的因缘际会,作为首要的大众传媒,报纸需要他们,他们需要报纸,他们与报纸的强强联手,最终托起了庞大的出版业。

我之所以瞩目与报纸副刊编辑有关的文化人,不仅因为报纸副刊编辑是中国文学和报学的一个明显的交叉专业领域,也是因为这些人里不乏名家和大家。报纸副刊作为近百年来中国文学思潮和社会思潮最为风云激荡的文化传播平台,更能集中反映一个时代的变化节奏。或者在那个时候,人们更注意展现在平台上的作品和写作者。对于文字实际地位并不低于作家们的副刊编辑人,为他人“做嫁衣”者有之,殊不知其中亦藏龙卧虎,多是在文学和其他文化领域具有执牛耳者之文坛领袖和有成就的学人。他们的写作成就或者高于编辑成就,但又与编辑成就密不可分,他们在文学上和新闻上的地位,同他们的副刊编辑成就相辅相成。

编辑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成功的副刊编辑更需要文学素养、学识眼光和文化人与生俱来的气场,更多的时候,需要人脉和文脉的贯通和支持。有的副刊编辑是当时具有号召力的文学社团流派中的领军人物,既是文化盛宴的烹饪大师,也是文化美食的发现者和评点人。但是,文学创作者不管其成就大小,毕竟是一家,既可以红极一时,也可流芳百世,编辑者称家,似乎未之闻也,如果一定要称家,或者可以归为旧式时所谓的“选家”,然而这并不是将其视为他人“做嫁衣”者的全部理由。多数和多种类型文学文化副刊编辑本身就具有专门家的知识系统,也具有其包容的文字和文化气质,懂得什么是流派,什么又是百花齐放。因此,在成就自己成为专门家的同时也成就了报纸副刊,成为近现代文化传播活动的布道士,甚至是重要文化活动的推动者和文化人才的第一发现者,有的则是称雄文坛学坛之盟主。

一些知名作家进入副刊编辑行列,在过去的时代,或有为稻粱谋的一些生计因素。因为那时,靠写作吃饭的人少之又少,报纸或者以延请方式,或者以承包方式,广纳文化人才,使得近现代文学与其他文化学术香火长明,并出现了一股又一股文学文化湍流,泽被四方。有报纸即有副刊,有副刊就有一方文学和文化园地,几成定式,中国的报纸在有意无意之间成为文化的普及课堂。

补充一句,本书选择的三十位文艺副刊编辑,在时间跨度上长达百年,至少是从1904年上海《时报》正式开设现代副刊开始算起。在报纸副刊的选择上包括了不同时期、不同政治文化背景的各类多面历史影响的纸媒,在主要编辑者的选择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和成立后的著名副刊由编辑者兼顾,并注意到港澳台和海外华文报纸,因此也可以视之为报纸文艺副刊史的另一个更广泛的研究提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报纸副刊编辑里,选择了孙犁、陈翔鹤和袁鹰,港澳报纸选择了金庸,海外华文报纸选择了郁达夫,多少填补了些论及报纸及其副刊常常谈远不及近,谈大陆不及海外的研究视角缺憾。孙犁、陈翔鹤和金庸已经作古,袁鹰先生健在,他是当代著名作家和副刊编辑中的人瑞,也是我的恩师,希望他健康长寿。

冯并
2019年7月于北京游斋 irm1VFbLUIRuHv+LlyE56HcYPU8pQiGTOV5ew7Jc4pjEXaxIcPhGb3qTGOiWkYM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