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知的两分

我们知道,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对认识、认知做出了好多好多区分。比如,刚才讲到感性知识、理性知识,我们年轻的时候很流行。类似的区分前人都做过,像帕斯卡啊、维科啊,甚至在任何哲学家那里大致都能找到某种类似的东西,是类似,不是完全一样。比如这样一种两分,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特别流行,就是命题知识和默会知识,这个区分你们很了解,因为郁振华老师是专家,这个区分讲了好几十年,像波兰尼、赖尔、郁振华,好多重要的哲学家都在讲。感觉往往是默会的,但也不能把感知等同于默会知识,把理知等同于命题知识,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区分的。再比如罗素区分亲知(acquaintance)和描述之知,这是罗素的一个分法。再比如说在柏格森那里,他区分内在之知和外在之知,物理学这块我们是从外部看世界,生命体验是从内部去知。内在之知和外在之知有点像我们中国思想传统中的见闻之知和德性之知,比如像程颢批评王安石说他是从外面看相轮,他自己是从内部直入塔中。我没有经验过从内部怎么能看相轮,但程颢是这么说的。 讲到中世纪,你可能会讲神启的知识,这又是一种分类,神启与自然,这是两种知识。

我还可以列举更多。你读哲学,可能会琢磨:那么,知识到底是怎么分类的?我一列举,你们就知道,没有“应该怎样给知识分类”这样一个问题。这要看你想干什么,你要想干这个事你就这样分类,你要想干那个事你就那样分类。这些分类都不一样,你不能直接就说柏格森讲的就是咱们理学的德性之知和见闻之知,但是,两者显然可以有联系,你可以从见闻之知和德性之知的区别去看柏格森的内在之知和外在之知,它们有点近似、相通,但并没有哪个知识就要这样分类,要看每个人他要讲的是什么。

这是一点。关于分类,我顺便提一下另一点,在这里是顺便提到,不是重点。一般说起来,比如内在之知和外在之知、感知和理知,这些两分法都不是正经的分类。 rXdxEmIsqLwrVhCSYwX80O3mpVRUGVQm4n5/O5lGMff1yR8zGSgy/ZzrjO9e3rq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