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近几年,我在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以及其他一些场合以“有感之知”“两类认知”“感知与理知”“自我认识”等为题做过报告,听过讲演的朋友、出版社的朋友,鼓动我把它们整理成书。入夏之后我开始投入这项工作,遂有了眼前这本小书。

这些相互关联的报告,以今春在华东师大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的连续九个报告最为系统,我就以这些报告的录音整理稿为底本,加入其他讲座中的内容。我讲课前都会准备相当详细的讲稿,但到了讲台上通常都脱稿。有时讲得很啰唆,有时例子举得不佳,有时干脆讲歪了,成书之际,这些都在修订之列。但我还是想尽量保留讲座的口气,重复的阐论没有都改得精简,表述笨拙、粗放也多仍其旧,有的句子不尽合乎语法,只要意思通顺,就不去改动。由于授课情境和课堂时间限制,讲义里有些部分没有讲到或只简要提到,现在补入。尤其是对别家的引述和评论,讲课时因可能干扰思想流多半略过,这些也补入,有时补入正文,更多时候补做脚注。整理时调整了部分讲座内容,不分成一讲一讲,而是分成导论和十一章。听众的提问、评论,选出一些,置于相关章后。

像以往一样,对于外文引语的出处,我尽量都注汉译本,但引文可能是我自己的译文。

这本小书不是一部研究性著作,对所涉话题也没有求完备的打算,例如“推理”这个题目,多少本书也讲不完,而我只讲了一点点,所讲的自以为有点新意,或者是别人不常讲的。这里那里或有一得之见,但不敢奢望它们有多么深广的意义。即使触及一些深幽精微的旨点,我也没有停下来细细推究,暗中指望哪一位引发兴趣,捡起来,点石成金。讲座这种形式比较自由,比较宽松,这正适合我现在的心境,我常觉得现在的哲学论文,严肃认真有余,兴致不足,读起来难免有点沉闷。不过我很愿承认,有些讲论比较散漫,有些讲论即兴而发,未经审思,我自己也没有想清楚,凡此种种,读者不必过于认真对待,我在课程开始时就对学生说明,请他们更多把这个课程当作聊天来听,就是一个老教师对着一些学生讲讲他的思考、经验。当然,这些并不是拒绝批评的借口,实际上,若有读者衡之以较高的标准,愿意批评指正书中的讹误、不清、不尽,我会深感荣幸。

这本小书的缘起、成形,归功于很多同人——邀请我做报告的领导,为报告做事务安排的老师,参与讨论的学者、学生。我要感谢周雨彤、张宇仙、谭斌几位青年学子,她们把讲座录音整理成文;感谢刘晓丽和尹文奇通读全稿,提出了很多有益的修订建议。我要格外感谢肖海鸥和吴芸菲,她们参与了这本书成书的各个环节,并在审读全稿时增补了编者注。我要感谢理想国的主理人刘瑞琳。最后,我最应感谢的是我的听众和心目中的读者,若非你们愿意聆听,所有这些都不会开始。我讲得浮皮潦草,但背后往往有错综的理路,读者初读若感到不甚了了挺正常的。不过,即使不能顺利跟进理路,读者或许仍能感受到一种精神性的努力,在这个精神之音渐趋消歇的时代,即使不很像样子的努力似乎也不妨一听。

2021年9月7日
于涞水鹅湖 uHkL9l5XGmo/EwLO67hE6//3f6+D0jt5GRyRhiC2TvIXBplWVUQfWcIrfFJq/YA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