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东方还是西方、过去还是现在,多数人的目标是物质或向外的追求。有名望、有房子、有名牌、有网络世界的关注——细想起来,都是物质的满足和周围的认同。人天性需要物质的丰盛和人群中的安全感,这本身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不必刻意抑制。然而如果有方法能超越这些天性——就像前一章讲的获得克服懒惰天性的自律自由一样——我们或许还可以获得更大的精神自由。
“菩萨重因,世人重果。”有些快乐的追求是结果,有些快乐的追求是原因。比如,人的快乐与需求满足程度密不可分,有些快乐是结果,是短暂且容易被外界左右的:财富、名望、地位。而有一些快乐是原因,是可以掌控而长久的:学习新的知识、一次有益的谈话、读一本让自己放松并有所收获的书。
物质的幸福只能带来一时之快,会随着时间消磨和消逝;而另一些知识和精神上的幸福却让我们不但体会每一天的快乐,还能为将来甚至下一代下几代,获得可持续的、有建设性的幸福,这种幸福是可以累加的,也就是快乐的原因,它们不会随时间消逝,只会随时间递增。
因为梦想有时候太遥远,使得很多人在没有达到梦想的时候就耗尽了能量。大家记不记得乔布斯在临终的时候说的那些话?他说所有社会名誉和财富,在即将到来的死亡面前已全部变得暗淡无光,毫无意义了。他说现在我明白了,人的一生只要有够用的财富,就该去追求其他与财富无关的、更重要的东西,也许是感情,也许是艺术,也许只是一个儿时的梦想。
所以我们不必等到还没有到来或许永远也不会到来的梦想耗尽精力,现在就来享受每一天的幸福。
有很多我们认为成功的人,都说自己忙得没有时间附庸风雅,但我发现其实所有人都是有时间打游戏和翻看社交软件的,因为这些事成本比较低。可以把看手机的时间换成看书的时间,追剧的时间做一顿可口的饭菜,应酬的时间换成和喜欢的家人朋友聊天吃饭的时间,事实上每天给自己留出时间并不那么难,难的是把这些时间真的用来成长和享受生活。
这本书就是在说怎样轻松地把被垃圾填满的时间和空间变得可持续成长又令人快乐。比如在无法改变自己的时候,可以先改变环境。疫情的一整年我先是扔掉了电视和沙发,后来每天定时关掉手机,用这些方法让自己的一天变得更有营养。之前每天玩手机时间是七八个小时,后来变成了一两个小时。剩下的时间做了什么呢?除了日常的设计工作之外,每天都有时间读书写作,做爱吃的点心和饭菜,认真学习一直想学却腾不出时间学的知识。
我记得我的孩子有一天对我说,想要尽力过好每一天,这样就算明天是世界末日,也不用为昨天没有尽力做功课、没有好好享受生活后悔了。
这里说的有序、有效且美,指的不单单是艺术和生活,不过在这其中,的确更容易获得专注和美好的感觉。艺术和生活中的训练可以使我们更轻松地达到这样的状态,也就更容易掌握要领,之后这些经验都可以用到工作和其他活动中。
每个人都有两个自我,一个是头脑的下达指令的自我,另一个是身体的执行行动的自我。我们说的身心合一,就是把这两个自我统一起来。比如在插花的时候更容易做到全神贯注,心如止水,忘掉周围的一切,这就是身心合一的状态。经过这些训练,可以打通从无到有的通道,之后举一反三,把这些行为习惯和感受能力用到工作中去。
可是怎样才能做到有序、有效且美呢?书里将会给出很多具体的方法来实现。在行动之前,让我们分析一下,人处于世,都要面对什么、需要处理好哪些关系。这里将从四个维度上考虑: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时间的关系、与空间的关系。
与自我的关系,主要是认识自己,以及思想上认识到,并且在行为上做到,也就是身心合一。比如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擅长和不擅长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过怎样的人生。有幸找到的人,也需要在行为上为此而努力,达到想要的生活。
寻找自己和突破自己,是伴随一生的任务。绝大多数人解决了温饱之后,迫切地需要找到精神寄托之路。足球选手中田英寿退役之后就踏上了自我寻找之旅,这一找找了十年。
很多心灵类书籍都说,要先爱自己,然后爱其他人,这会让我们陷入孤芳自赏的误区。人是群居动物,我们很难摆脱他人的影响,坏的关系让我们退步,好的关系总会为我们补充能量。
心理学家亨利·克劳德说,人际关系分为四层,第一层是孤立状态,第二层是坏的连接关系,第三层是虚假的良好连接,第四层才是真正的连接关系。第一层的孤立状态,不喜欢和外界连接。第二层坏的连接关系,也就是无爱的批评者,不难理解就是无论我们做什么都会指责、批评的人。例如善妒的同事,或者对自己怀恨在心的前任。第三层是虚假的良好连接,也就是无批评的爱人,往往就是认为我们完美无缺的妈妈,祖父母,无条件爱我们的伴侣,或者习惯于讨好别人的“老好人”。他们并不能使我们真正成长。第四层真正的连接关系,才是我们想要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能让人成为更完整的自我,能调动心灵、思想和热情。
时间将威力投射到每个角落,万物实实在在地凋零老化,尽管它看不见摸不着。低头刷一会儿剧,抬头就日薄西山了,时间过得真快!既然生命不可逆转地燃烧,每个人每件物品都要经历从出现到消逝的过程,若不想瞬间化为灰烬,就得想办法控制火候,小火涅槃了。
我们知道快乐和幸福是不同的,让人感觉快乐的时间不少,却要看这些时间是否能带来意义,能带来意义的,才算得上是幸福的时间。有一些花大量时间找到的快乐,却不知是你玩儿了游戏,还是游戏玩儿了你。所以我们想要掌控时间。
时间上的有序,是放弃多余的事,觉知此刻,感受幸福;有效,是顺应时序时代,掌握节奏,不要一把火燃尽。说到时间上的美,身边就有四季: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寒松。春秋更迭,往复新生固然有延绵超越的美,老化的肌理、残缺的痕迹,寂寥和无奈也有一种接受无常的永恒之美。
在同空间的关系上,最容易从视觉上获得美的体验。从放弃不需要的物品,腾出空间给需要善待的物品开始,将每一件物品安放在最容易使用的地方。并在视觉上设计成舒适美好的空间。
衣柜里的衣服有没有积攒很多年,占用很多空间却根本再也不会穿的?留下的衣服怎样摆放才能一目了然被关照到?这些衣服应该放在上中下哪一段才更适合视觉和身体习惯?摆在外面看得见的物品用什么样的材质、什么样的色彩才会与空间和谐?同空间的关系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能接触到的,直接影响了心情和生活品质。
一个简单的空间,要有可以愉悦自己的最低限物品。把空间留给精神世界和志同道合的友人,也许才是最美的。
有一些活动比较容易让我们通过处理好和自己、和他人、和时间、空间的关系,来达到有序、有效且美的境界。比如学习茶道就是这样能由脑及心,由心及身,再到用脑的循环往复,并螺旋上升的生活游戏。
我在刚刚学习茶道的时候老师并没有说明每一个动作的道理,只是让我把每一个规定的细节记住并做好。学习新事物,用脑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用外力把自己推离舒适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得到了学习和进步的乐趣。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去除了所有不需要的物品、动作、杂念,保留必须的、没有累赘的一切,做到了有序;也让我们在摆放物品位置上,动作的幅度,快慢的节奏上,达到了有效。美,不单在去除多余,也在于空间摆设、器物的使用上所能呈现的完美。当我们已经能用身体记忆,达到某一种做法的完全熟练之后,再推翻这一切,重新记下另一套规则、使用另一套用具、更换到另一个位置,并需要在另一个季节和空间里达到那个时刻的完美。
这就是在一个螺旋上升,不断通过克服惰性,控制自己行为的成长中,获得连续的身心合一的体验。而这种经验和体会,是可以运用到其他各种学习和成长中,甚至生活和工作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