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3.3 条件求和SUMIF与SUMIFS

SUM函数会对选定区域中的所有数值进行求和,甚至在进行筛选后,也会把隐藏的数据计算在内。如果想对满足某一条件的数据求和,可以使用SUMIF函数。

SUMIF函数是由SUM和IF函数组合而成的,意思就是对范围中符合指定条件的值求和,如图2-44所示为SUMIF函数的含义图解。

图2-44 SUMIF函数图解

函数语法为:SUMIF(range,criteria,sum_range)

· range参数:为条件区域。

· criteria参数:是求和条件(criteria的中文意思是:标准、条件)。

· sum_range参数:求和区域。

SUMIF函数的第二个参数criteria非常重要,也是一个难点,下面重点讲解。它是用于确定对哪些单元格求和的条件,其形式可以为数字、表达式、单元格引用、文本或函数。例如,条件可以表示为32、">32"、B5、"32"、"苹果" 或TODAY()。

提示 任何文本条件和任何含有逻辑或数学符号的条件都必须使用双引号(")引起来。如果条件为数字,则无须使用双引号。比如:对A2:A15区域大于25的数值进行求和,公式为=SUMIF(A2:A15, ">25"),而不能写成=SUMIF(A2:A15, >25)。

1. SUMIF函数条件的构造思路

SUMIF函数的核心在于第二个参数criteria的构造,掌握了条件的构造,基本上就称得上灵活掌握了SUMIF函数。我们再把SUMIF函数第二参数条件的形式进行汇总归纳,如图2-45所示。

图2-45 SUMIF函数第二参数的形式

接下来通过两个经典的案例来掌握SUMIF函数条件的构造思路。

案例1: 对特定人员的奖金求和。

如图2-46所示,需要求出特定人员的奖金合计,在G2单元格中输入公式=SUMIF(B$2:B$13,F2,D$2:D$13),然后将其复制填充到G3单元格,公式就会变成=SUMIF(B$2:B$13,F3,D$2:D$13)。

图2-46 SUMIF函数求解指定人员奖金之和

参数1是条件区域,也就是要对B$2:B$13区域的值进行条件判断,这里使用混合引用,是确保函数向下复制时,条件区域不会变;参数2是求和条件,这里直接引用单元格中的值,意思是使参数1满足此条件(等于F2单元格中的值,公式中作为条件的“=”可以省略);参数3是求和区域,指的是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对哪个区域进行求和。

综合来看,公式的意思就是在B$2:B$13区域中,求等于F2单元格所对应的奖金之和。而F2向下复制时,会变成F3,所以就能依次求出雷哥、李杰对应的奖金之和。

案例2: 求图2-47的成绩单中大于85分的成绩之和。

从这个案例的描述中可以解读出以下信息:一是条件区域是成绩单中的成绩,二是判断条件为大于85,三是求和区域为成绩单中的成绩。也就是说,求和区域和条件区域是完全相同的。如图2-47所示,本例只使用了SUMIF函数的两个参数,公式为=SUMIF(B2:B7,">85"),事实上,这里的B2:B7既是“条件区域”,又是“求和区域”。

图2-47 使用SUMIF求解大于85的成绩之和

提示 任何文本条件和任何含有逻辑或数学符号的条件都必须使用双引号(")引起来,所以本例中条件要写为">85"。

思考: 同样是SUMIF函数,为什么案例1中条件区域(参数1)用的是行绝对引用,而案例2却可以用相对引用?

其实,函数中的参数是用相对引用还是绝对引用(或者混合引用),跟函数本身没有关系,而是取决于“公式是否需要复制填充、批量求解多个数值”。如果需要,通常来说,公式中引用的数据区域使用绝对引用,以确保这个区域不发生变化;如果公式不需要批量求解,使用相对引用或者绝对引用均可。

2. SUMIF函数高级应用

案例3: SUMIF升级玩法——多行多列精准求和。

我们在使用SUM函数时知道,SUM可以忽略区域中的文本,这样在多区域求和时就非常方便。SUMIF函数是不是具有同样的特性呢?如图2-48所示,我们要求出Lily三个月的业绩之和,但是三个月的业绩在不同的列中。

其实,SUMIF函数具备SUM函数的包容性,允许设置多行多列的条件与求和区域,实现多行多列精准求和。不要把多列数据当作障碍,大胆地选取条件区域和求和区域作为SUMIF的参数,在I2单元格中输入公式:=SUMIF(A1:E8,H2,B1:F8),如图2-48所示。

图2-48 多行多列求特定值的和

这里条件区域选择A1:E8,求和区域选择B1:F8,这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吗?能够选择整个区域吗?我们来看一下SUMIF函数的实现原理。

这里有一个核心知识点:SUMIF函数第三参数的定位原理。SUMIF函数的第三参数单元格区域起作用的就是左上角那个单元格,此单元格的作用是定位定点,只要有此定位点,SUMIF就会自动以此单元格为原点,按照第一参数区域符合条件的单元格的坐标,找到同样坐标位置的单元格,并对其数值求和。

这个定位原理应该如何解读?我们结合图示来分析。如图2-49所示的蓝色框区域和红色框区域分别为条件区域(A1:E8)和求和区域(B1:F8),作为求和区域,相比条件区域在行方向上整体向右移动了一列,这样Excel就能顺利找到销售员对应的业绩(业绩也是在销售员的右侧),所以两个区域都不能选择完整的数据区域。

图2-49 SUMIF进行跨列条件求和的原理

我们跳出本例,再从一般的情况来归纳SUMIF函数第三参数的定位原理,结论如下。

①SUMIF函数的第三个参数以左上角单元格为定位点,SUMIF会以此单元格为原点,自动扩展出一个大小和形状与第一参数一致的单元格区域。

②SUMIF按照第一参数区域符合条件的单元格的坐标,在第三参数区域找到同样坐标位置的单元格,并对其数值求和。

③SUMIF函数的第一参数与第三参数数据区域的大小和形状必须一致,但数据区域的起点可以不同。

④SUMIF函数的第三参数可以只选取左上角的单元格,无须选取整个求和区域。

如图2-50所示,黑色框是第一参数range的数据区域,红色框是第三参数sum_range的数据区域,一旦确定了第一参数的区域,第三参数只需要确定定位点C4即可,确定之后,SUMIF函数在计算时会自动对第三参数进行扩展,扩展之后就是红色的区域。

图2-50 SUMIF函数第三参数的定位原理

案例4: SUMIF函数错行、错列求和。

如图2-51所示,每个销售员对应两个产品,我们想要求出李想对应的B产品的销量合计。可以看出,其实就是求红色框内三个产品对应的销量之和,用SUMIF函数应该怎样写公式呢?

图2-51 产品销量表

根据SUMIF函数第三参数的定位原理,回到这个问题本身,销售员和产品存在错行的情况,我们可以设置条件区域和求和区域也进行相应的错行,就能实现表中的错行效果。如图2-52所示,在F3单元格输入公式=SUMIF(B2:B16,"李想",D3:D17)。也就是说,第一参数条件区域从B2单元格开始,第三参数求和区域从D3单元格开始,两者形成了一个错行的效果。

图2-52 SUMIF函数错行求和

从另一个层面来看这个问题,其实这是一个多条件求和的问题,条件1是销售员李想,条件2是产品B。既然是多条件求和,当然也可以用多条件求和函数SUMIFS来计算,但如果用SUMIFS函数,源数据表需要改造,销售员列需要完整地把所有的姓名都填满。换句话说,销售员和产品要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掌握了错行求和的原理,错列求和是相同的道理,我们在对应的视频中有关于错列求和的案例讲解,大家可以进一步练习。

案例5: SUMIF函数求最终成绩之和。

如图2-53所示的表记录了不同人员不同次数的考试成绩,现在需要求出每个学员最后一次考试成绩之和。每个人的考试次数不一样,意味着最后一次成绩出现的位置没有统一性。但是,最后一次成绩又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们都出现在同一行空白单元格左侧第一个位置。利用这个特点,我们可以这样写公式,在A9单元格输入公式=SUMIF(B2:G6,"",A2:F6),如图2-53所示,第二参数只有一个双引号,表明参数为空,代表对应的条件为空,也就是空单元格的意思。

图2-53 SUMIF函数求解最后一次成绩之和

整个公式的意思就是:如果B2:G6单元格区域中满足等于空值的条件,就计算A2:F6数据区域与之对应的单元格中的值之和。由于A2:F6定位点相比B2:G6区域向前移了一列,所以求和的单元格相比B2:G6区域中空值单元格也要向前移一列,这样就得到了A2:F6区域每一列中最后一个值的和。

知识点拓展

根据SUMIF函数的特点:由求和函数和条件函数组成,从上文中的例题可总结出这类组合函数的使用技巧。

①函数的主体功能是前半部分,即求和功能。

②需要指定一个要判断的区域。

③需要指定区域满足的条件。

这种由一个函数和IF组合而来的函数还有:SUMIFS、AVERAGEIF、COUNTIF、COUNTIFS…… BHKZzraLYpiIR7YyU6K6ZLLvfWPZl3R5iCYJrfpwNbUmwe1+o2Ic/eXO/Mcywjc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