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烹饪,触手可及的美好创造力

提到科技感与创造力,你会想到什么?载人航天、基因工程、人工智能、5G网络……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令人不禁感叹人类创造力的伟大。我们仰慕那些被载入史册的科技创造,享受着它们带来的高效与便捷。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在每天的生活中,也在发挥着创造力。当你走进厨房,就可以随时开启一段奇妙的创造之旅。面粉、鸡蛋、牛奶、砂糖经过“创造”变成了松软香甜的戚风蛋糕;白菜、萝卜、食盐、辣椒经过“创造”成为酸辣爽脆的泡菜……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常,也如同艺术作品一样,蕴含着创造的本质。美食所带来的创造力,不容小觑。

饮食与文化、艺术之间,一直有着难舍难分的奇妙缘分。美食不止满足口腹之欲,也带来无限的快乐与创作灵感。放眼古今,文化圈中不少名人对美食都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首当其冲必须是大名鼎鼎的“资深吃货”——苏东坡。

苏轼诗词中描写食物的名句简直不胜枚举,“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流传千古的佳句被后人津津乐道。哪怕是官场失意被贬谪到海南时,他还在给儿子的信中说道:“东坡在海南,食蚝而美,贻书叔党曰: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大意就是说:“儿子我告诉你,海南的生蚝好好吃啊!老爸我吃得太开心了!你可千万不要告诉朝廷里那帮人,我怕他们过来跟我抢!”这胃口、这心态,也是奇绝。

移步近代,像老舍、梁实秋、汪曾祺这样的文学大师,也不断以美食为灵感写下一篇篇精彩的作品,字里行间那些对美味、文化、故乡、风物的记录,亲切精彩、耐人回味。即便过去这么多年,翻看大师们的文章,总还是有种看着看着就饿了的感觉。

因工作关系,我常常会接触或采访一些陌生人,他们身份、职业不同,有知名企业家、演员,还有厨师、设计师或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渐渐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记得某一次,采访一位公众形象颇为严肃的导演,在问了一些相关专业的问题之后,我挑起了关于美食的话题。万万没想到,一向严肃的他居然也是烹饪爱好者,还兴致盎然地与我分享了几道拿手菜的做法,气氛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在后面的畅谈中我了解到,他因为工作忙碌、压力大,在家做菜便成了一种解压的方式,一个人在厨房里做饭、洗碗的过程中,还能迸发创作的灵感。

在采访企业家的时候,我也会询问他们一些与吃有关的话题,每个人都离不开一日三餐,对食物的偏好、细节和习惯,也可以从侧面深入了解这个人。看似聊些生活中的小事,却往往能引出最精彩的内容。

美食与烹饪,真的是随时随地都令人愉快的谈资啊!

喜欢下厨的人大都乐于分享,聊得投机甚至一见如故,就像网络上流行的一句话:“爱吃的人总会相遇。”而当厨艺被家人和朋友们夸赞,一桌美味被“扫荡”一空的时候,那种成就感像个快乐的音符在心里跃动着,让人瞬间忘记所有的劳累,甘之如饴。

在情感表达方面,中国人一向比较拘谨含蓄,爱与感谢常常用行动来表达。于是就有了,“我请你吃饭吧!”“这个好吃,你多吃点!”等极具中国特色的情感表达方式。

请客吃饭是一种社交,也是礼节,如果能被邀请到家里“吃顿便饭”,那一定是要有足够的交情才行,这也是属于中国厨房的人情味。

日本传奇艺术家北大路鲁山人曾把餐厅中的饭菜比作“空有表象的戏剧”,而家庭料理在他眼中则是“料理中的真实人生”。我们通常会喜欢欣赏那些华丽的场景、俊美的容颜、戏剧化的冲突情节,但大戏落幕,总要走出戏院回到家中,用最真实的语言和动作,继续创作属于自己的故事。

厨房似人生,容下千滋百味。

不久前,有一个机会采访了中国知名厨电品牌的一位高层管理者,我们就中国新厨房、美食创作、生活畅想等话题展开了一系列的交流对话。在他看来,烹饪与建筑、设计、文学、音乐一样,都是用灵感创造奇迹的过程,也是最贴近生活的创造。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每一次烹饪都可以妙趣横生。在不同的人生境遇中,通过烹饪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用烹饪创造健康、美味,创造生活的温度与爱。 J05qTNZI4w2vlmYSJgg/lAN5fV2KAKANr4MUoZ0g6/ytMeybIOI9ePGbwBJ5nrA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