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李闯王
我为什么要火烧紫禁城

“点火!”李闯王(李自成)骑着他的乌驳马,沿着宫墙跑了一个来回,大声向亲兵命令道。

火苗腾空而起,映照着大顺军们毫无表情的脸。

刘宗敏、牛金星等众将领跟在闯王身后,默默地看着火舌像无数游动的蛇,向四方飞窜。

那是公元1644年4月29日的傍晚,血红的夕阳下,紫禁城朱红色的宫墙似乎是被天空点燃了一样。百里外,吴三桂和多尔衮军队的马蹄声已清晰可闻。

义军面临绝境。

紫禁城

1.这些年

入城这一个月以来,红色一直是北京的主色调。

火烧紫禁城,似乎很矛盾,因为当天早上,闯王的登基大典刚在紫禁城武英殿举行。

但老天似乎写了一个无情的剧本来作弄他。刚刚登基,便要撤退。努力打下的江山,就要这样送人了吗?

……

紫禁城内的几个火点慢慢合围,火势根本没有消停的迹象,整个北京城上空飘着灰烬和焦煳的味道,住在皇城附近的人都感觉到了灼人的热浪。一道立柱失去支撑,在大火中轰然滚落,乌驳马嘶鸣了一声,前蹄腾空,后退了几步。

38岁的闯王摸了一下马儿的脑袋,低头说了一句话。

他没有下马,陷入了沉思。

他是一个天生的革命家,悟性很高。早年为明朝廷做驿卒,骑着马到处送公文的经历,穿梭在各种地理环境,锻炼了他良好的骑术,似乎是为他造反所作的准备。参加起义不久,他就学会了在马上射箭,几乎练到百发百中。

他还是一个非常朴素的人,在长达十多年的战斗岁月中,他做到了不好色、不饮酒、不贪财。估计历朝历代那些造反的人,也会自叹弗如。

他的装束也带有强烈的个人特色。史书描写他冲进北京城的时候,“毡笠缥衣,乘乌驳马”;在京殿上接见百官时,“戴尖顶白毡帽,蓝布上马衣”,打仗的时候,“戴绒帽,穿蓝布箭衣”。

保持本色、坚守纪律是这支农民起义军战斗力的来源,很多理想化的年轻人,满怀革命的激情加入这支队伍,很快汇起百万之众。

这支队伍的战斗力不用置疑,京城里的说书人,在他们进城之前就偷偷开始了创作,打算用最美的语言来歌颂闯王和他的军队。

“万金之赏莫能购,十道之师莫能征。”其中一个人写道。

2.李岩

陷入回忆的闯王,想起了李岩。

那是一个智慧全能型人物,闯王对他一见如故,作为农民和一介武夫,第一次感觉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李岩告诉他,要少杀人,多收买人心,李自成立即向全军发布命令,“屠戮为减”。他还将掠夺来的财物赈济饥民,“民受饷者,不辨岩、自成也,杂呼曰:'李公子活我。’”

李岩很有组织工作的经验,帮他物色了不少人才,比如牛金星那样的将领。

可贵的是,李岩还是一个宣传人才,他简明地提出6个字的口号,“迎闯王,不纳粮”,请军人和游民们四处传唱,连面黄饥瘦的孩子都成了他们的义务宣传员。

宣传机器开始运转后,一日不停(包括事实的和虚拟的宣传)。

在人们仰慕和崇拜的目光中,李自成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流寇头子”,而是一个真正的、人民盼望的领袖。

那种感觉真的很好。

可是,他居然轻信牛金星,冤杀了李岩这位旷世奇才。

那是他错误的开始。

在那十多年的革命岁月里,闯王一直以刘邦和朱元璋为偶像,步步小心,可是事实证明,他达不到刘朱的高度。他只能学习项羽,临走前,烧了那些华丽的宫殿。有形的、巍峨的宫殿被付之一炬,至少说明我李自成来过了。历史上会有我浓重的一笔。

革命就像一场梦,不过现在,这场梦就要结束了。

他叹了一口气。

3.造反

和秦末陈胜、元末朱元璋一样,李自成开始并不想造反,因为成本实在太高了。

只是那个时代根本不让人活命,太监专权到彼时,已经变本加厉——魏忠贤专揽朝政、排除异己,到处搜刮欺压百姓。

在李自成(当时叫黄来儿,母亲生他时,梦见一黄衣人)所在的陕北农村,尽管连年饥荒,官府还是没有放松苛捐杂税,公差们的吆喝和怒吼,成了普通百姓的噩梦。

最初,李自成给地主家放羊,他常常躺在山坡上看蓝天——我这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吗,很多次他问自己。他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经常听村里的老人讲古代的故事,每当讲到那些官逼民反的传说,他总是听得特别入神。

终于,公元1627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出现了,他叫王二,是陕北白水县农民,李自成的老乡——他率领数百名愤怒的农民冲到县衙门,砍死了知县张斗耀。

也许及早处置这一事件,会将火星控制住。可惜当时的陕北巡抚得报后,怕被朝廷怪罪,对上级隐瞒了这一事件。刚刚登基的崇祯要是知道这件事情对于帝国的重要意义,一定会调集军队进行疯狂地镇压。

这次暴动影响并不太大,但它启发了李自成的革命理想。

4.变故

那时候的李自成,父亲刚刚去世,生存很是艰难。

他随着难民流浪到米脂城内,正好遇到公家招聘传递公文的驿卒,他因颧高目深,身高伟壮,矫捷善走而入选。

如果不算放羊,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每月只要完成工作任务,他能得到二十多个小铜钱,他感觉自己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白天,他不避风寒烈日,骑马传递各种公文,晚上住在马棚旁边的瓦房里,那是一个快乐勤勉的基层公务员形象。

但是不久,他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故。

首先,他失业了,且欠下了很重的外债。

明朝末年的驿站制度有很多弊端,公元1628年(崇祯元年),帝国对驿站进行改革,李自成因丢失公文被裁员,失业回家的他,只得举债生活。

同年冬季,因为还不起举人艾诏的欠债,被告到县衙。

县令晏子宾没有做错,他像往常处理相似的纠纷一样,将李自成绑起来游街示众(“械而游于市”),这个过程,持续了好几天。

其次,他杀人了。

艾诏很过分,一天几次上门催债,李自成忍无可忍,一次争吵,“误杀之”。

人命在身,被官府抓住必死无疑。

1629年(崇祯二年),春节刚过,李自成带着侄儿李过到甘肃甘州投军。

5.公元1644年,四个皇帝的彷徨与挣扎

1644年,中国有四个皇帝。

第一个是大明王朝的崇祯,这一年他御宇已17年,是最正统、拥有最大国土的皇帝,但已老气横秋,行将就木。

下面三位同志都是公元1644年上台的。

大顺政权李自成,只是皇位的匆匆过客,屁股还没暖热就从紫禁城战略转移。

清世祖顺治,他继承了皇太极的位置,爱新觉罗王朝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方向,即将取代大明成为全国性政权。

大西政权(成都)张献忠,他是李自成的陕西老乡,虽然没打到北京,也过了一把皇帝瘾,建立了一个地方小政权(该同志也是大西王朝唯一的一任皇帝)

天下还能更乱一点吗!

崇祯像

6.崇祯的绝望

跟列祖列宗相比,崇祯无疑是一个勤勉的皇帝,他一天要工作16个小时,自从政权被严重威胁后,他主动节省宫廷开支,过起了简朴的生活。

他不怎么穿龙袍,总是一袭青衣,有时候上面还有几个破洞(虽然马上由皇后打上了补丁),大臣们都不好意思直视。

有一年冬天大雪,因为看公文太专注,他的青衣还被烤火炉烧了一个洞。

工作这么拼,如果各地来的公文有好消息也行啊,可是他看到的,不是这里造反了,就是那里遭灾了。

作为大明的最高领导,他往各地派过一些巡视组,但也只能做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

怪只怪,前几任皇帝给他留下了一个烂摊子。

严重的腐败已使帝国寸步难行。他登基之初,借东林党人之手,毫不犹豫地查处了臭名昭著的九千岁、阉党魏忠贤,一时庙堂民间一片点赞。可是查处那个人妖头子后,朝堂也不见得清静了多少。那些干部,该上班的继续上班,想腐败的继续腐败,根本没把崇祯放在眼里。

历史给了他时间,毕竟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17年。

但现在看来,崇祯的执着是有问题的。正确的执着是通往成功的阶梯,而错误的执着只会走向死胡同。崇祯就像一个陷入泥潭的人,越挣扎,陷得越深。

明朝的皇帝都得了一种怪病,就是十分倚重太监,崇祯虽然干掉了魏忠贤,但也没能摆脱这个怪圈。新出来的人妖,有点成气候的,主要是张彝宪、曹化淳、王相尧等人。一色的势力眼和狗奴才。崇祯心里也曾挣扎过,不想重复宦官专权的悲剧,可是他最终还是决定重用那些不完整的男人,让他们到各地处理政事,甚至负责城防。

只有一个原因,文官集团之中,几乎无人可用,他们不仅不为朝廷做贡献,还浑身都是知识分子的臭脾气。

宦官和文官之争,一天都没有停止过,崇祯只能暗中和稀泥。

那些高级干部们,其实内心早就没了朝廷,他们一个劲往自己兜里捞钱,在他们看来,那才是王道。

崇祯早就看透了这一切,他变得有些愤世嫉俗,但要把祖先的事业继续下去,总不能把那些人都清洗了吧。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眼看大明朝一天比一天病重,却还得摆出力挽狂澜的姿势。这个姿势一点都不帅,这个事业也很令人绝望。

7.亡国

1644年2月23日,李自成的起义军攻占真定(今河北正定县),距京城仅300里,大明王朝“寂然无言者”。

过了好几天,陕西的余应桂才传来奏疏,大意是李自成号称百万之军,应该调集天下兵马全力围剿。

谁都明白,这道奏疏是一纸空文,情势危急,大厦将倾,即使有尚方宝剑与公侯之赏,也已回天无力。

由于先前误杀了袁崇焕,崇祯在军队里的威望急剧下降。掰着手指头数一数,可用的武将少得可怜,像唐通、吴三桂等人,已经叛国或将叛国,还有几个,像左良玉、史可法,远在江南,鞭长莫及。

帝国的首都,从朱棣开始,苦心布局经营那么多年,最后居然变成了一座孤岛。

接下来的故事,就顺理成章了。

3月2日,闯王的军队迫近北京,崇祯召群臣商讨对策,这时候的商议有点形式主义,因为参加会议的人都知道,京城武备松弛,国库早已无粮。

崇祯不甘心,第二天继续开会,满朝文武竟然没有一个人再说话。崇祯看着大殿里那些熟悉的脸,忽然觉得无比陌生,不由得悲从中来,他坐在龙椅上,以手掩面,居然开始抽泣。

男儿有泪不轻弹,更何况是九五之尊。但崇祯顾不了那么多了,他决定最后搏一把,当晚的诏书中,他要求大臣们捐款救国。

但是收上来的银两少得可怜,皇亲大臣、巨贾富豪纷纷装穷卖傻。

比如,周皇后的父亲周奎说没钱,只捐了1万两白银,但是显然他留了一手,因为后来起义军从他住处就搜出了52万两;太监首富王之心也只捐了1万两,大顺军又帮他找出来15万两,还发现他家有无数金银珠宝。

说起周奎这个人,其所作所为绝对令人发指。他不仅对国不忠,还没有一点亲情可言——义军攻入紫禁城后,混乱中太子朱慈娘(他的亲外孙)来敲门避难,他听到是太子的声音,居然拒门不纳。

这位15岁的太子很早熟,在崇祯吊死煤山、周皇后悬梁自尽后,他不久也被义军逮捕,并见到了闯王。

“我有三个请求,”他说,“第一,厚葬我父皇:第二,不要扰我百姓;第三,估计会有上千大臣投降。”

“替我杀了他们。”他注视着闯王,顿了顿说。

闯王看着这个倔强的少年,点了点头。

闯王是一个老江湖,他答应朱慈娘的事,一件也没做到。

崇祯的尸体被放在一个柳木棺材里,先是在东华门停放三日示众。后来在昌平十三陵刨开田贵妃的墓,将崇祯的棺材胡乱塞进去了事。

明朝的十多位万岁爷,加起来足足有十多万岁,但实际上这个朝代只延续了两百多年。

万岁,骗谁呢?

崇祯上吊的歪脖子树

8.箭射承天门

闯王的军队对明朝廷的官员非常了解,为了加快工作进度,他们建立了贿赂基金,以金银和官位诱之。一时间,投降者随处可见。

天要明亡,明不得不亡,起义军只是压垮明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闯王的檄文先期抵达京师,里面说道:“我军,定于十八日入城……”

全体义军指战员都清楚地记得那个激动人心的日子,三月十九日,他们终于攻入北京城。

崇祯生前最信任的人最终都背叛了他。

当天京城“风霾,日色益晦”。正阳门外关神庙旗杆,忽然一断为二,横在马路上。大太监曹化淳象征性地抵抗了一下,就下令打开城门,而后德胜、平则(阜成)二门亦开。

进城之前,北京大街小巷已经开始流传闯王的故事。

有人说,闯王长像丑陋,见人就杀;还有人说,闯王斯文和善,他是为天下穷人来革朱家的命。

能在3天内顺利攻入北京,确实令人意外,曾经不可一世,高高在上的大明王朝,就像一堵破墙,一推就倒。

……

入城的那天早上,闯王试了一把好剑。

“噗”,他将一根头发放在宝剑上,轻轻吹了一下,头发断为两截。

“好剑!”他不禁叫出声来。

这是刘宗敏献给他的一把剑,据说颇有些来厉,是攻打昌平的时候缴获的战利品。

闯王没想到在造反后期,事业进入快车道,这种幸福来得太突然,令他有点晕眩。成功就像一个大巴掌,打在那些曾经看不起他的人脸上,要多响有多响,要多爽有多爽。昨天的经历,有甘甜也有苦涩,有成功的辉煌,也有失败的辛酸,有温馨的慰藉,也有冰冷的失意。

作为一个西北汉子,面临沉重的天灾人祸,他不得不造反。

要么去死,要么精彩地活着。

其实他只是想活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这个愿望过分吗?

不过分。

但在当时,这是一种奢望。

在革命过程中,他一直想走造反——招安的路线。

他曾非常真诚地让人带话给崇祯,希望划区而治,他回去当“陕西王”,但极好面子的崇祯拒绝了他。

别无选择,继续造反!

这条路很长,很险,很血腥,但也充满诱惑。

登上皇位的事,如果说李自成没有想过,是个人都不会相信。

但李自成渴望,又惧怕,这也是事实。

皇位象征着权力和光荣,但也容易遭人非议和谴责。

巍峨宫殿只存在于他的想象中,当那些亭台楼阁真切地呈现在面前的时候,他还是掩饰不住内心的狂喜。

他喜欢宫殿的感觉。

他边走边欣赏周围的宫殿,一仰头,“承天之门”四字赫然在目。

“我应该做一件特别酷的事”,他心里想。

“我射它一箭,如能射中四字中间,必为天下一主。”他转身对团队的几个创造合伙人说。

他从牛皮箭筒里拔出一箭。

“嗖”的一声,箭划过一道完美的线条,正中“天”字的下半部。李自成咧嘴一笑,纵马冲入紫禁城。

这是历史应该凝固的一瞬间。

这是我的一小步,却是这个国家的一大步,他开心地想。

9.闯王的风险

明末,造反成了一种潮流和时髦,除了南方的李自成和张献忠,东北方向的后金军队一直耐心地观望形势。

现在,这只大老虎已经露出了它的獠牙。

然而,李自成和他的将士对这种危险明显预估不足。

这种政治上的幼稚病,导致闯王像个尴尬的男模,来到北京作了一场巨大的秀,迅疾退场。

东北虎要跑到北京咬人,必须经过吴三桂这一关。

这支关宁铁骑非常不一般,集中了明朝最精锐部队的十多万人,是帝国的窗口单位,也是崇祯的底牌,一般不会动用。

帝国其他地方的军队可能吃不饱,穿不暖,被拖欠工资,但这支军队肯定是要优先保障的。

崇祯自杀前后,吴三桂同志带着部分战士星夜兼程赶往北京,但他迟了一步,闯王攻入北京的速度,比他预料的快得多,打北京又不现实,他只好回到山海关。

作为这支野战军的领导人,吴三桂心里特别矛盾,一方面他预料到后金迟早独霸天下;另一方面,自己毕竟是汉人将领,投降会在历史上留下骂名。

其实,他想多了,投降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看人家张献忠,一辈子大概投降了十几次,反了降,降了再反,每次都能逢凶化吉,还倒赚不少银两。

他最担忧的是,一家老小三十多口人现在都在北京,成了义军的人质。

李自成鎏金皇冠

投降,不投降,投降,不投降……入夜,他在行军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一大早,从北京来的探子报告,闯王只同意将他的伯爵升为侯爵,家产已被抄,老爹吴襄被暴打。

这让他很不淡定,另一个坏消息更是让他暴跳如雷,刘宗敏已将他的爱妾陈圆圆掳走。

“昂!”大账里传来这位战神的长啸,那声音,就跟原始人痛失伴侣一样。

“我要宰了刘宗敏!”他在帐内烦躁地徘徊,居然流泪不止。

“传令下去,全军穿白挂孝,报君父之仇!”吴三桂终于不用在义军和清军之间摇摆了。

这正是史书上记载的“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10.桂圆的爱情

吴三桂与陈圆圆的爱情,可以简称“桂圆之爱”。

为什么吴三桂这么生气?因为陈圆圆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

这个女人的父亲是经商的,但生意很小,做货郎的。最普通的父母却孕育出了人间极品。

所以普通人不用着急,基因是个很奇妙的东西,有钱有地位人家的孩子,很多时候没有普通人家的孩子强。

由于圆圆从小漂亮乖巧,“容辞闲雅,额秀颐丰”,家里送她去学艺。当她上台唱戏的时候,一举手,一投足,一媚笑,观众为之魂断。

圆圆之美,她的第一个男朋友冒辟疆有过详细描述,“妇人以资质为主,色次之,碌碌双鬓,难其选也。慧心纨质,淡秀天然,平生所见,则独有圆圆尔”。

这段古文的大致意思是,女人的魅力不在于漂亮,而在于端庄优雅。

只可惜最终冒先生和圆圆没能走到一起,因为造化弄人,又加上兵荒马乱,惦记圆圆者众。

吴三桂像

论巧取豪夺,皇帝身边的人最厉害。圆圆最终被外戚田弘遇劫夺入京。

因贵妃去世,田弘遇日渐失势。为找到新的后台,他想到了冉冉升起的新星,少帅吴三桂,并热情地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参加文艺沙龙。

这次相亲非常成功,三桂和圆圆一见钟情。

由于吴三桂同志经常“出差”,和圆圆聚少离多。

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他也经常写一些诗来倾诉自己的思念。比如:你在时,你是一切,你不在时,一切是你。

再比如,一个人不孤单,想一个人才孤单。

11.坑爹的刘宗敏

刘宗敏是闯王团队的高管,但有勇无谋,凡事不过脑子。

义军都打进紫禁城了,他还是一副土匪作风,有时候在宫殿里喝酒高兴,拨出剑来就砍桌角。

他这人长得比较抱歉,还有些表演性人格,做事咋咋呼呼,做了三分事,总爱说做八分。因为他深知,老板需要你埋头苦干,但领导看不见埋头的人。

李自成是义军的绝对核心,但他并不跪拜。“我和他同做响马,何故拜他,”当有人劝告他的时候,他总是这样回答。

闯王并没太较真,毕竟都是出生入死的兄弟。

这样一来,其他人更不敢监督,于是刘将军在北京城里肆无忌惮搞钱,搞地,搞女人。

在他家里,堆满了搜刮来的财宝,古玩字画和华美衣服随处可见。

不怕神一样的敌人,就怕猪一样的队友,闯王有这样的下属,也是倒了八辈子霉。

刘宗敏一辈子最不该做的一件事,就是明知陈圆圆是吴三桂的最爱,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欲念。

没团队精神,不讲政治,他不配当高管。

12.闯王的谎言

公元1644年4月21日,李自成与吴三桂打了一仗,战斗进行了整整一天,关宁铁骑渐渐不支,义军这厢也累得够呛。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事先和吴三桂有约定的多尔衮忽然率军出现在义军侧翼,义军顿时大乱,主将刘宗敏受伤,只得撤退。

4天后,李自成逃回京城,10万军队仅剩3万余人,革命形势急转直下。

闯王根本不承认失败,他若无其事地藏在深宫,继续与他的美人们寻欢作乐。宋献策曾劝他谋划局势,并关切地询问他在战争中所受的剑伤。

“放心,我很好。”闯王说。

据统计,人一生要撒8,8万个谎,其中最容易脱口而出的便是:没事,我很好。

别低估了闯王,其实他一直在考虑下一步。

接下来,他做了三件事:第一,在武英殿称帝;第二,怒杀吴三桂家大小34口(陈圆圆除外);第三,火烧紫禁城。

他将义军分成两路,由山西、河南撤退。

进攻难,撤退更难。从离开北京那一刻开始,隐藏在各个角落的地方武装,甚至普通百姓开始袭击义军。

在北京的42天,如果让百姓给义军打分,成绩肯定是负分——明朝虽赋税沉重,但绝不会像义军这样烧杀抢掠。

大多数人都想改造世界,却罕有人愿意改造自己。

由于南明朝廷的建立和大顺军节节败退,很多之前投降义军的原明朝将领,又开始出现投降潮。

尤其是吴三桂,就像一条杀红眼的疯狗,一路咬着闯王不放。

以前看电视剧的时候,每当有美女被坏蛋掳走,大家就在心里想,她会失身吗,她是怎样失身的呢?

当年,吴三桂的心理阴影面积也很大,他紧咬闯王的理由也大抵如此。

撤退前,闯王命人将搜刮来的金银铸成巨大的金锭,凡数千饼。

为了摆脱这位疯掉的战神,大顺军不得不沿途抛弃大量金锭和美女。

可惜吴三桂不要这些,他要的是闯王和刘宗敏的人头。

公元1644年(顺治元年)12月,清军出击李自成退守的潼关,清军因主力及大炮尚未到达,并没有用尽全力,只是频频骚扰。

次年,红衣大炮到位,清军攻破潼关。

13.身死

对于一些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很多读者不希望他们死,所以捏造了很多谣言,传来传去,真假难辨。

比如,有很多人说杨贵妃没死,她去了日本;张国荣也没死,有人在五台山上发现了出家的他,有好事者悄悄叫他的名字,那和尚居然流泪了。

以上都是无稽之谈,是吃瓜群众的一厢情愿。

历史总是很残忍,它不允许一个人淡去、失踪,他们的结局都是死亡。

让我们来看一看李自成这位英雄的末路。

人才很重要。比尔盖茨说,把我们顶尖的20个人挖走,那么我告诉你,微软会变成一家无足轻重的公司。

闯王的公司也迅速走向倒闭——在清军和吴三桂的强大攻势下,大顺军丞相牛金星投降清军,重要骨干刘宗敏、宋献策被活捉。

吴三桂要活剐了刘宗敏,以解心头之恨,被阿济格强行阻止。

仓皇流离中,李自成率领他最后的十余骑兵逃向湖北通山县,后与战士们失散,一人孤独无助地向九宫山逃亡。

闯王一直都想东山再起,但一个人最可悲的是,40岁的时候还有跟20岁一样的理想,甚至远没有20岁时的潇洒和不管不顾。

他想起了老领导高迎祥,高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在众多人中一眼看中李自成。

眼睛能看到的地方叫视野,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叫眼光。

从最辉煌期的百万之众,战至光杆司令,是他做梦也想不到的。

在九宫山脚下,他在马上有点神情恍惚,一不小心连人带马误入泥潭。

九宫山李自成之墓

对于这个闯入者,乡民们早就注意到了,因为悬赏的告示,贴得到处都是。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一个名叫程九百的乡勇头目冲入泥潭,想杀死闯王去领赏。

闯王即使落难,对付这样的乡勇也绰绰有余。

他将程九百按在泥潭之中,想抽剑斩其头,泥浆却将宝剑粘在鞘中。

另一名年轻的乡勇扑上来,用一把铲子奋力砸向闯王的头颅,血光一闪,闯王直直地倒在泥潭之中。

一代枭雄,就此别世。没有哀歌。

◎囚粉说

王小超: 放到欧洲就该叫四皇之战了。

阿神帅帅: 虽以刘邦朱元璋为榜样,却不能迅速转型管理大家大业,放火这事一看就是流寇路数,加上自身战略水平一般,又不会带团队,注定只能在历史上写一笔而已。

清泉石上流: 时势造英雄,竞使竖子成名。这被时势造出来的英雄升起来是挺快的,可惜跌下去更快。他可以骑在马上打天下,适合当个先锋将军。干出杀李岩这样的事情,说明他不知道这实际上是在杀他自己。杀李岩的结果,只能令当时天下的才智之士弃他而去。良禽择木而栖,李岩找这样的人当主公,只能说明李岩没有能力给自己挑个靠谱的高枝,李岩实死于他自己才疏。

搬个月亮爬上来: 这一年全球动荡彷徨:英国开始工业革命,美国进行独立战争,法国爆发大革命,意大利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俄国废除农奴制,日本开始明治维新。

卫军: 甲申国难,大明气数尽矣!大辟疆吏,诛杀忠臣,口惠实不致,官僚极尽行私自保,形式主义和自私麻木是官场和社会的主色调。官逼民反,内忧外困,这位崇祯的中兴梦也是个气泡而已。 PgIMC14OVxCm6sI4nWE6bOHnWuBzw4jYN6aXCAxPQh0453GAIoIwekXQ9NNrH86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