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戚继光
我如何成为打鬼子专业户

1.

如果说戚继光是一位专业抗日的大神,应该不为过。

倭患曾是明帝国永远的伤口,朱元璋通过造反当上皇帝后,主动与日本眉来眼去,但因为该国政权混乱,外交上的努力收效甚微。

明朝末年,戚继光几乎是凭一己之力,克服重重困难,将嚣张的日本浪人赶出了东南沿海。

要知道,由于害怕唐朝的藩镇割据重演,有明一代都是重文轻武。

熟读八股文的文职干部们坐在办公室,一杯茶一袋烟,一张邸报看半天,到点都能提拔。

而在前线拼死奋战的武将却很少得到重用,真是“流血流汗又流泪”。

文官们认为,在战场上打打杀杀只不过是匹夫之勇,要建设国家,还要靠老祖宗传下来的孔孟中庸之道。

于是,一个武将,即使他打赢了对帝国来说重要的一仗,其意义未必比得过文官熬夜写出的一篇千字文章。

军事人才的仕途终点,不过一地总兵,相当于省军区司令员,这大大压抑了将士们建功立业的热情。

戚继光一生都在与这种官场潮流作斗争,其报国之志、坚决果敢和严密细致,无不令人惊讶。

他是一个不世出的军事天才,而且看起来对生活也充满热情,这就死气沉沉的明朝官场来说尤为可贵。

除了“民族英雄”这个最知名的头衔,他还是书法家、诗人、兵器专家和人民工程师。

他之所以令人瞩目,首先因为他是一个幸运儿,特别是跟另一位勇冠三军却很不走运的大将俞大猷相比。

这个后面会详细写到。

戚继光画像

2.

所谓倭寇,是一个历史的产物,专指14—16世纪劫掠中国和朝鲜沿海地区的日本海盗。

倭指“身材矮小的人”,虽然现代日本人。平均身高有了很大改善,但历史上他们的身材确实是被嘲笑的对象。

说他们是海盗,并不完全准确,因为他们的目标不是船只,而是陆地上的城市。

我们先分析一下,好好的百姓不做,日本人为什么要当强盗。

14世纪,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战火连天。

地区狭小、资源贫乏、工作岗位偏少,老百姓三天两头集体上街散步,要求公平、正义和尊严。

不少日本人实在活不下去,开始从事人类最古老的职业:抢劫,而且是跨国抢劫。

这伙半军事化的劫匪,尤以九州一带的渔民最为凶悍,因为那地方最穷。

他们划着小船来到中国东南沿海,象征性地干了几票,发现特别顺利,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

他们高兴地向国内同伙发出强烈信号:此地钱多,人傻,速来!

3.

当时的大明朝正是嘉靖皇帝执政,他上台第二年(公元1523年)就发生了著名的“争贡之役”。

那一年,日本两派政治力量先后派出宗设、瑞佐与明朝做生意,瑞佐虽然到得迟,但他雇佣了一个中国人,宋素卿。

其父朱漆匠,由于跟日本人做生意失败,只能以儿子抵押,宋素卿在日本生活十多年,后加入对华贸易公司。宋以黄金千两贿赂宁波市舶太监赖恩,得以在酒席坐在上座,而且其货船也率先受检。

宗设气性大,一怒之下,杀死瑞佐,将其船只烧得精光,闻讯赶来维持治安的明将刘锦、张镗战死。

随后,紧张的明朝廷取消浙江和福建市舶司,只保留广东一处机构,并实行严厉的海禁。明朝和日本的官方贸易关系正式结束,这对本不平静的东南沿海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

由于正常的贸易渠道被堵死,在暴利的诱惑下,日本一些游民与江浙一带的不法商人勾结,在沿海抢劫,其中为害最盛的地区是浙江和南直隶(南京、苏州和安徽一带)。

……

客观地说,作为一个工龄很长的皇帝(在位44年),初期嘉靖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还经常加班加点,帝国面貌为之一新。正当朝堂上下对他充满期待的时候,他却开始研究超自然力量,其中一项就是痴迷长生不老。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们都有点封建迷信,但嘉靖不仅迷信,还非常虔诚地实践。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官方民间都知道,皇帝做梦都想搞到一样东西,那就是长生不老药。自从他的兴趣曝光后,一些道士开始走红。公元1542年,在登基21年后,他干脆搬到西苑,一心修仙,不问朝政。

嘉靖皇帝像

4.

皇上不想上班,给帝国带来的影响是严重的。

当时的首辅严嵩得以专权,全国吏治败坏,而且他还把黑手伸向军队,肆意吞没军饷,导致军队庞大却军饷不足。

在战场上,士兵们甚至只能几人共用一把刀,你砍累了,我接过刀再砍。

这样的军队怎能不败?

在这样的国防守备之下,一股几十人的倭寇居然能长途奔袭中国内地,一路烧杀抢掠几千人,最后明军完全靠人海战术,才把倭寇活活耗死。

在戚继光隆重登场之前,有两个人不得不说。

一个是时任直浙总督的胡宗宪,以前在海端文章里曾提及过,他是严嵩的利益代言人之一。

对于胡这个人,历史上一直有争议。

赴任之前,他说了很多豪言壮语,大意是:我这次去,一定平定倭寇,杀掉某某和某某,不辱使命,否则绝不回京。

事实上,他也为抗日做了很多实际工作,即使他后来被弹劾,忧愤而死,也掩盖不了这个事实。

另一位值得一提的先行者是朱纨。

在戚继光20岁的时候,朝廷派朱纨任浙江巡抚兼提督福建军务,他封锁海面,处斩通倭寇的李光头等近百人。

由于他动了某些人的奶酪,不法商人对他恨之入骨,鼓动在朝官员攻击朱纨草菅人命,最终强硬的朱自杀。

此后,朝中朝外,对海禁之事噤若寒蝉,客观上助长了倭寇的嚣张气焰。

中华帝国不可欺,一位英雄勇敢地站了出来。这个人就是戚继光。

一个在部队大院里长大的军事天才。

他的父亲戚景通原是义乌“南塘”外戚宁之子,后过继给伯父戚宣(时任登州指挥佥事,四品官)。

因原配张氏不育,后娶王氏,公元1528年生下儿子戚继光,继光呱呱坠地的时候,戚景通已经56岁高龄。

戚景通虽然没有特别大的成就,但他通过“世荫”的方式继承登州指挥佥事后,为官清廉,政声颇佳。

史书评价他“刚毅好学,聪明正直”,而且他为人孝顺,屡立战功。

最重要的是,他对倭患有切肤之痛,平日里更是遍览群书,寻找克倭之良策,据说留下了几百张文稿。

历史的囚徒相信,对于老父亲的这些文稿,戚继光一定不陌生。

也就是说,从他刚认识字开始,他就开始思考怎么打小日本的事情。

只有结合他的成长经历,才能充分理解,为什么后来面对日本人的时候,历八十余仗,他能屡战屡胜。

可以说,不管在战术上还是在精神上,他一直占据着制高点。

而他克敌致胜的法宝,是因为他训练出了一支令倭人闻风丧胆、纪律严明、战斗力满格的新型军队——戚家军。

他是典型的少帅,开始招兵训练的时间是公元1548年,那年,他才20岁。

6.

戚继光很不容易,之前说过,明代的大潮流是重文轻武。

就跟如今学校重理轻文一样,学文科的同学,一般是数理化方面七窍通了六窍——一窍不通。

要在考试排名表上找到这些同学的名字,只能从后面找起。分文理科的时候,他们只能在大家同情的目光中,流着眼泪,收拾书包,灰溜溜地来到文科班。

……

戚继光雕塑

明代的重文轻武,不是一般的严重。

应该说,中国历史上武将的社会地位在那个时期到了最低点,一个普通士兵转业即意味着失业。

所以,当时凡参加相亲的女青年,听到对方是当兵的或当过兵,一般扭头就走。

相应地,文官的社会地位达到了中华帝国历史上的最高点。这个时候,戚继光选择学武,是很需要勇气的。

当其他小朋友摇头晃脑读经书的时候,他却在沙盘上研究攻防之术。他最爱的书是孙武写的,书名叫《孙子兵法》。

他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除了士气和战术,武器也很重要,所以他亲自钻研,成了一个武器专家。

如果那个时候有职称,他应该是教授级高工。因为他的发明既充满奇想又贴合实际,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

一切都是为了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7.

戚继光没有其他选择,他的祖上几代都担任武将,现在光耀门楣的希望落到了他身上。

公元1544年(明嘉靖二十三年),戚继光因祖荫继承登州卫指挥佥事一职,当时他不过16岁。

这个四品官位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御批的长期饭票,批准有战功的戚家世袭罔替。

和150年间的数次接任一样,这次任命很平静,庙堂上下,几乎没人关注到这宗地方人事变动。

世代根红苗正,没什么可怀疑的,组织部门也只是简单做了一下考察就公示了。

戚继光这个名字,最初大家都实在太陌生。

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对明帝国来说,这次任命意义极其重大。

从此,戚继光成为一名职业军人,并以自己的天赋和努力,为明朝军人赢得巨大的荣耀。

那荣耀,照亮了明朝官场的黑暗,为阴鸷的帝国注入了一股阳刚之气。

他在日记里写道,人生为一大事而来,我的大事就是打鬼子。

对倭寇的恨,他从小就种在心里,现在已长成了参天大树。

8.

少年将军戚继光上任第三年,即公元1546年,一伙倭寇猛烈袭击了山东沿海一带,沿途烧杀抢掠。

就像不时到来的火灾和水灾一样,群众对倭患也习以为常,他们本来没多少值钱的家当。

倭寇流动作案,只为图财,百姓以“躲”为主,等倭寇过境,再回去重建家园。

不过这次倭寇来得迅疾突然,又有汉奸带路,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

戚继光闻讯追击倭人,目睹父老乡亲惨状,他写下了千古名句:

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作为一个战地诗人,最后两句是他的代表作,体现了他崇高的志向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此后人生40年,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明朝《倭寇图卷》

9.

公元1553年,戚继光迎来了他的命运转折点,可以说,没有这个转折点,他无法实现他的抱负。

这一年,他认识了一个人,名字叫张居正。

这有点矛盾,在明代,武将历来为文臣所不齿,连下套使绊子都唯恐不及,还谈什么帮忙。

但命运就是这么奇特,张居正与小自己3岁的戚继光成了最好的朋友,而且是一辈子。

张居正此人,是明朝最伟大的政治家,模样也长得俊,正因为此,他后来跟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屡传绯闻。

明朝牛哄哄的大臣不少,但像张居正这样,皇帝太后全搞定的,仅此一例。

所以当时的各种自媒体像疯了一样,抓住这个皇家八卦题材猛炒,管都管不住。

年轻的时候张居正就很知名了,他的履历可以亮瞎人的眼,5岁上小学,7岁熟读诗书,12岁考中秀才。

13岁那年他参加乡试,文章写得极其漂亮,当时的湖广巡抚顾璘认为他是奇才,为增长其历练,特别吩咐下属,此人不得录取。

但张居正实在太厉害了,3年后参加考试,顺利考中举人。

如此低龄中举,简直是奇迹。大家知道,范进中举那年是五十多岁,其实那也是很多人中举的年龄。

由于张居正太优秀太传奇,忍不住在这里多说了几句。

公元1553年,张居正还在官场爬坡,他只是一名不得志的翰林院普通官员,屡遭严蒿、徐阶等人排挤,不得不回家乡荆州休假三年。

能在芸芸武将中一眼看中戚继光,肯定是有机缘的,只是现在还是个谜。

受张居正的推荐,戚得以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个卫所,专职防御山东沿海的倭寇。

公元1555年他又被调往浙江担任参将一职,防守宁波、绍兴、台州三郡。

10.

岑港之战是戚继光的成名战。

公元1557年(明嘉靖三十六年),倭寇进犯浙江乐清、瑞安、临海等地,戚继光率军前往救援,但因为道路遥远,等到达目的地的时候,日本人早跑得一干二净。

由于张居正帮着说话,朝廷并没有治戚继光的罪。

在这段困难时期,戚继光认识了他一生的战友俞大猷,俞大他24岁,同样志向远大、武艺高超,但运气跟戚继光相比,不是一般的差。

他们在岑港共同攻击汉奸海盗汪直的余党,倭寇见势不妙,准备连夜逃走。

收到消息后,俞大猷和戚继光发动进攻,打得倭寇抱头逃窜。

此战后,倭寇们记住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戚继光,连做梦都恨得牙痒痒。

戚继光总结这次战斗后发现,士兵不会打仗,贪生怕死,出工不出力,是最大的短板。

在山东他就发现,明军将骄兵惰、纪律松弛,业务不熟,毫无战斗力。

到浙江赴任后,他发现卫所的将士作战能力一般,而金华、义乌的人比较彪悍,尤其善于械斗,打群架,不打赢不罢休。

他眼前一亮,这正是优秀士兵的基因啊。

他在当地招募了3000贫困农民,并不断训练他们,最终炼成一支精锐的部队,后称“戚家军”。

根据南方多沼泽的地理特点制定阵法,戚将军又给这支部队配备火器、兵械、战舰等装备,戚家军因此闻名天下。

从公元1559年开始,戚家军战无不胜。

——仅仅在接下来的7年,就取得13场大型战役的胜利,每次全歼敌人,而自己损伤无几,创造了战场上的奇迹。

当时京城已经有乐队创作《倭贼的恶梦》《嫁人就嫁戚将军那样的人》等歌曲,传唱广泛。

公元1565年的大明春晚,戚继光还带他最出色的将士出现在晚会现场,表演了荡气回肠的《鸳鸯阵》和《盾牌舞》。

◎囚粉说

一帆: 戚家的家教很好呀。人性易于同奢避苦,容易顺从于安乐清逸的现状。小小年纪便得志却不被世俗的荣利蒙蔽的典范,世界观很正派,能跟张居正心意相连的武人,非草莽武夫之流,一定是受过智慧教化的能士,不能将戚继光单纯的看成一个军人。

Mass: 历史是一通打乱的拼图,就像雾中寻踪猫眼看人。要跟古人混得熟,就看历史的囚徒。

旅途: 所有的错误都出在自以为是的朝贡贸易上,让老百姓贫困交加,还要搭上性命去与敌人作战,这种朝廷不要也罢。希望作者能从人类文明的角度去讲述历史。

烟雨流年: 戚继光真的是一个天才,自创的“三才阵”,在当时几无敌手。

血白雪红: 嘉靖皇帝虽然几十年不上朝,但一直牢牢把持帝国的财政和人事大权,加之有内阁的存在,明帝国仍然正常运转。

赵夏: 戚继光是嘉万时期先进军事生产力的代表,也是和中枢搞好文武先进关系的代表。

元圆: 我认为戚继光最牛的一件事是情商极高。

远行客: 纵观整个明史,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有张叔大一人。有过初为翰林的甚微,有处江湖之远的担忧,有居庙堂之高担任万历朝内阁首辅的变法御国。同朝处事者有严嵩、夏言、徐阶、高拱、戚继光、谭纶等。那个时代是如此的浩瀚深远。 P46fvaIjo3In+ZBfpEh3tyhWfPekbMODUmdFa9uY3G8RyIbjuuGrC2q3YKyj+V0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