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计
瞒天过海

【题解】

“瞒天过海”的计名出自“薛仁贵征东”的传说,说的是唐太宗征高丽时,薛仁贵等人用伪装的船渡唐太宗过海的故事。因为古代称皇帝为“天子”,所以薛仁贵和群臣谋划此计时称此计为“瞒天过海”。然而,“三十六计”中的“瞒天过海”虽然在计名上借用了这个典故,但实际意义却有所不同。这里用“瞒天过海”来比喻通过伪装来哄骗对方,麻痹敌人的思想,背地里偷偷地采取行动以获得成功。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按:阴谋作为,不能于背时秘处行之 。夜半行窃,僻巷杀人,愚俗之行,非谋士之所为也。昔孔融被围 ,太史慈将突围求救 。乃带鞭弯弓,将两骑自从,各作一的持之 。开门出,围内外观者并骇,慈竟引马至城下堑内 ,植所持的射之 。射毕,还。明日复然,围下人或起或卧;如是者再,乃无复起者。慈遂严行蓐食 ,鞭马直突其围;比贼觉 ,则驰去数里许矣。

【注释】

①太阳,太阴:这里的“阳”和“阴”分别指公开、暴露和隐秘、机密。太阳,指非常公开;太阴,指非常隐秘。②背时:一说为秘密的时间,一说为不适当的时间。今从前说。③孔融: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孙。孔融少有异才,成年之后喜欢结交当时的名士,并富有才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后被曹操所杀。《后汉书》记载,孔融为北海太守时,“黄巾复来侵暴,融乃出屯都昌,为贼管亥所围。融逼急,乃遣东莱太史慈求救于平原相刘备”。④太史慈:《后汉书》注引《吴志》说:“慈字子义,东莱人也。避事之辽东,北海相孔融闻而奇之,数遣人讯问其母,并致饷遗。时融为管亥所围,慈从辽东还,母谓之曰:‘汝与孔北海未尝相见,至汝行后,赡恤殷勤,过于故旧。今为贼所围,汝宜赴之。’慈单步见融,既而求救于刘备,得兵以解围焉。”⑤的:箭靶的中心,常代指箭靶。⑥堑:沟壕。⑦植:竖起,立起。⑧严行:急行。这里指做好急行的准备。蓐食:早晨未起身,在床席上进餐,比喻早餐时间很早。这里指匆匆忙忙吃罢饭。⑨比:等到。

【译文】

自认为防范周密,思想上就容易产生懈怠;对于经常看到的事情,往往就不会产生怀疑。隐秘的计划通常包含在公开的活动之中,而并不是和公开的活动相互对立排斥。非常公开的事情之中,往往隐藏着非常机密的东西。

按语:通过诡诈的计谋取得成功,并不一定要在秘密的时间和隐蔽的地点实行。夜半时分偷窃财物,偏僻小巷杀人越货,这是愚昧无知的庸俗之辈的作为,不是智谋之士所要做的事情。东汉末年,北海太守孔融被起义的黄巾军包围,太史慈为了报答孔融周济其母的恩德,决定突围搬取救兵。一天,他拿着马鞭,背着弯弓,带着两个骑着马的随从,每个随从拿着一个箭靶。他们打开城门从城中出来,无论是城里的人还是围城的士兵看见他们都大吃一惊。太史慈竟然牵着马来到城外堑壕里,从容地插好靶子,练习起了射箭。射完之后,又收起靶子回到城里。第二天仍然如此,这时候围城士兵中有的警觉地站起来看,有的则躺着,没有做出任何反应。三番五次之后,就没有人再为他们的这种行为警觉地站起来了。太史慈见时机成熟,急忙收拾好自己的行装,匆匆地在草垫子上吃罢了饭,策马径直突围而去;等到敌人反应过来,他已经冲出几里地了。

【战例】
狄青智取昆仑关

公元1052年,侬智高在广西叛乱,宋仁宗派狄青率兵镇压。狄青到达宾州之后,命令将士坚守营寨,并囤积10天的粮草。叛军得到消息,以为狄青要打持久战,近期不会主动交战,就放松了戒备。可是,第二天清晨,狄青忽然下令即刻进兵,在迫近昆仑关敌营的地方又扎下营寨。

当时恰好是正月十五上元节,这是当时非常受重视的一个节日,举国上下张灯结彩进行庆祝。狄青也传下令来,军中大摆宴席,并宣布分三天宴请全军将士。第一天先宴请高级将领,第二天宴请中下级军官,第三天犒赏全体士兵。第一天夜里,狄青和将领们饮酒行令,尽情欢乐,一直到天亮。第二天夜里宴请中下级军官时,宴会刚刚进行到一半,狄青忽然起身说:“我感觉身上不舒服,到大帐里稍微休息一会儿再来陪大家。”过了一会儿,大帐里传出话来,说元帅身体还没好,先由副将孙沔代为主持宴会。众人也没有在意,毫无拘束,尽情吃喝,又直到天亮。正当大家准备结束宴会时,忽然有军卒前来报告:“元帅已经攻下昆仑关了。”

原来,宋营将士欢度佳节、连夜宴饮的消息传到叛军营中,叛军也放松了警惕,大排宴席犒赏部下。狄青挑选了部分精锐将士,趁敌人不备进行偷袭,一举攻下昆仑关。

齐姜醉夫

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听信骊姬的谗言,逼死太子申生,还要杀另外两个儿子公子重耳和夷吾。重耳在赵衰、狐偃等人的帮助下,逃出晋国,一路辗转来到齐国。公子重耳到了齐国之后,齐桓公对他很热情,还把一个宗室之女许配给他。齐国为姜姓,根据当时的风俗,重耳的妻子就被称为“齐姜”。重耳在齐国待遇很好,过着舒适的日子,打算老死在齐国了。过了两年,齐桓公死了,孝公即位,齐国又时有内乱,霸主地位渐渐丧失了。赵衰、狐偃知道齐国帮不了他们多大的忙,觉得不宜久留,劝重耳离去。而重耳一过上安定的日子,就沉湎于温柔乡中,满足于儿女情长,把复国大业丢置脑后,硬是不肯走。

一天,赵衰、狐偃又躲到一棵桑树下商量,策划再劝重耳出走之事。不曾想被一个正在树上摘桑叶的采桑女听了个一清二楚。等到两人一走,采桑女便跑去报告了齐姜。齐姜决定亲自去劝重耳。她对重耳说:“跟你一起来的人现在都想离开这里,回晋国建立大业。你一定要考虑大家的意见,不可犹豫,犹豫是做不成事的。自从你离开晋国,晋国就没有安宁过,人民没有了确定的君主。既然天没有亡晋,现在除了你以外,晋国又没有别的继承人。那么得到晋国并且把局面收拾好的人,不是你,还能有谁呢?你还是振作起来,顺从天意吧!你犹豫不定,违反天意,是会有灾难的。”可是重耳听了齐姜关于晋国局势的分析,却丝毫没有动心,说:“人生不就图个安乐吗,我不想再走动了,要死也死在这里。”

齐姜见重耳不为所动,又广征博引,引用了《诗经》中的名言和管仲的遗训,向他讲大道理,并说:“齐国现在已经在走下坡路,晋国动荡不安也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你的随从们的计划都是出于对你的忠心,重振晋国的时机已经到来,公子你在外面流浪的日子也该结束了。掌握一个国家可以给老百姓带来稳定的生活,而放弃这样的义务不是一个仁人所应该做的。走下坡路的国家不能久留,时机失去了不会再回来,属下们的忠心不可以受打击,个人的私欲不能够太放纵。你还是快些离开吧!”

面对齐姜这样坚决而有远见的劝导,重耳却仿佛吃了秤砣铁了心,还是无动于衷。齐姜没有办法,就找到赵衰、狐偃共同商议。他们决定,既然好言劝说无效,就把他劫掠回晋国。于是,齐姜摆下酒宴,一边继续劝导重耳,一边陪他喝酒。重耳不知是计,喝得酩酊大醉。齐姜就果断地用被子把丈夫包裹起来,交给赵衰、狐偃,他们把重耳装上马车,日夜兼程向晋国进发。重耳酒醒后,非常生气,拿起武器来,要同狐偃等人拼命,但他已经被随从们控制住了,又见已离临淄很远,只得作罢。

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最终回到晋国成了国君,就是后来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MthGIbLIg6kOJBGxSvjvI/68EHRoefPAfHyi+PkasdX1MVsz2sD505I5IwfM7Mx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