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增广便读昔时贤文》,全书近四千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蒙学经典。作者及成书时间不详。在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公元1550—1616年)所写的《牡丹亭》第七出“闺塾(shú)”中,有“《昔氏贤文》,把人禁杀”一句,一些学者认为,此《昔氏贤文》即《昔时贤文》。若果真如此,则《增广贤文》的成书时间不会晚于明代。

到了清朝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5年),儒生周希陶对《增广贤文》作了修订,不仅对原书顺序作了调整,还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命名为《重订增广》。但因为《重订增广》所增加的内容语句不够精练,内涵不够深刻,其影响力明显不及《增广贤文》。

关于《增广贤文》一书的性质,作者在书中的开头有明确的说明:“昔时贤文,诲汝谆(zhūn)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意即从前优美精辟的文字,恳切地教导着你。汇集有韵律的文句,编成《增广贤文》,以增加人们的见闻。也就是说,该书是作者汇集古代优美精辟的文字按韵律编排而成,相当于一本格言警句集,其中的文句,大多并非作者的原创。

那么,作者在区区不到四千字的《增广贤文》中,都汇集了哪些文字呢?这其实涉及《增广贤文》一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一、揭示了世态炎凉、人心险恶。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蒙学经典如《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都是充满正能量的作品,其中展示的多为充满阳光的生活世界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广贤文》则与之不同,它首次向人们展示了社会阴暗甚至冷酷的一面。首先是人心叵(pǒ)测,人们很难交到知心的朋友:“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而且更为可怕的是,有的熟人朋友甚至比会吃人的老虎还要厉害:“虎生犹可近,人熟不堪亲”,“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其次是人们唯利是图,贪得无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点石化为金,人心犹未足”。这种对财富的畸形追求造成社会上到处都是嫌贫爱富的势利之人:“贫居闹市无人识,富在深山有远亲”,“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不信但看筵(yán)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有茶有酒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再次是世上小人多而君子少:“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茫茫四海人无数,哪个男儿是丈夫”。因此,有不少人生活得十分无聊,喜欢议论别人的长短、搬弄是非:“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假饶染就真红色,也被旁人说是非”,“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中,真可谓危机四伏,令人防不胜防。

二、明哲保身的处世之道。人们的处境虽然险恶,但是生活还得继续,那么人们又该如何去应对呢?《增广贤文》为我们设计了一整套“有效”的处世策略。

1.防。既然人心叵测,那么在与他人交往时,就要有防备之心,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而且说话也要留有余地,不要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即使在事业上一帆风顺时,也要想到物极必反,从而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发生不测之事:“得宠思辱,居安虑危。念念有如临敌日,心心常似过桥时”,“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莫待是非来入耳,从前恩爱反为仇”。

2.躲。既然人情如纸,环境险恶,为了避免风险,便须采取躲避的办法:“明知山有虎,莫向虎山行。”在日常生活中,则要学会装聋作哑,要深居简出,尽量少与别人交往:“见事莫说,问事不知,闲事莫管,无事早归。”甚至当自己遇到很大的困难,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也最好不要去求人:“无钱休入众,遭难莫寻亲”,因为人都是自私的,当你一贫如洗时,人们避你唯恐不及,你再找上门去,只能自讨没趣。

3.忍。生活中常常会有无妄之灾,有的事情不是你想躲就躲得掉的,那么,当麻烦甚至灾祸无情地降临到你的头上时,又该怎么办呢?《增广贤文》告诉我们,此时就要学会忍耐:“触来莫与竞”,“得忍且忍,得耐且耐”,因为“不忍不耐,小事成大”。作者甚至认为,在人们遇到麻烦或是非时,不妨学做缩头乌龟:“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近来学得乌龟法,得缩头时且缩头。”

4.借酒浇愁。俗话说,忍字头上一把刀,要做到事事忍让是极为不易的,那么,当你实在忍无可忍时,又该如何呢?作者还有一招,就是喝酒,借酒浇愁:“三杯通大道,一醉解千愁”,“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醉后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然而对于借酒浇愁的做法,作者并不自信,因为作者意识到,醉酒只是暂时的麻醉,并不能真正解愁:“药能医假病,酒不解真愁”。据此,作者也认为,喝酒其实并不是什么好事,它会损害人的身心健康:“清清之水为土所防,济济之士为酒所伤。”因此,人最好能戒酒,并通过观察醉酒之人的丑态来坚定自己戒酒的决心:“若要断酒法,醒眼看醉人。”作者在对待喝酒问题上这种自相矛盾的态度,事实上也意味着其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就如借酒浇愁一样,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三、“一身都是命安排”的命定论思想。古代中国人大多信命,认为人一生的穷通寿夭、贫富祸福都是命中注定的,人无力去改变它。如在《论语·颜渊》中就有“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说法,孔子也常常把自己生活中的遭遇归于天命的安排。在《增广贤文》中,此类命定论的思想随处可见,诸如“大家都是命,半点不由人”,“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万事不由人计较,一身都是命安排”,等等。既然一切都是命中注定,那么人的所作所为无疑都是徒劳的:“万事皆已定,浮生空自忙”。因此,人所能做的,就是安守本分,静候命运之神的安排:“时来风送滕王阁,运去雷轰荐福碑”,“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

四、惩恶扬善的善恶观。虽然《增广贤文》中揭露了诸多社会中的阴暗面,但是作者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更没有要求人们去同流合污。针对社会上小人众多、人们不肯行善助人的现象,作者明确劝导人们要多做善事、不做恶事:“善事可作,恶事莫为”,“一毫之恶,劝人莫作;一毫之善,与人方便”。为什么呢?因为行善不仅能使人感到快乐,而且还能使人长寿:“为善最乐,为恶难逃”,“善必寿考,恶必早亡”。当然,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行善与作恶会带来不同的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日子未到”,“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这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在中国社会中长期流行,虽然表面上看似有某种迷信的成分,实质上却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因为归根结底,所有的善行都会受到人们的褒奖,而所有的恶行最终都会遭到人们的鞭挞(tà)并让作恶者付出相应的代价。

五、重义轻财的义利观。针对社会上一些人唯利是图、嫌贫爱富的现象,作者明确指出,钱财并不是世上最贵重的:“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愿子孙个个贤”,“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这说明,在作者眼里,仁义、子孙贤能、安乐、明解经书等是比钱财更有价值的东西。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生活离不开钱财,这是客观事实,因此钱财并非不重要,人们喜欢钱财也没有什么不对,关键在于获取钱财的途径一定要正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宁向直中取,不可曲中求”。如果通过正当的途径无法获得财富,则宁愿过清贫的日子,也不要通过非法的手段去获取财富:“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六、积极有为的人生观。《增广贤文》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主张忍、躲、不争,然而,在涉及个人前途的问题上,却主张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具体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1.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读书学习是世上最有价值的事情:“世上万般皆下品,思量唯有读书高。”为什么呢?因为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懂得事理:“人学始知道,不学亦徒然”,否则,没有文化的人就像穿着衣服的马牛一样:“有田不耕仓廪(lǐn)虚,有书不读子孙愚。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jīnjū)。”因此,那些通过学习掌握知识的人,才是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好学者如禾如稻,不学者如蒿(hāo)如草。”

2.要珍惜时间,不要让光阴虚度。作者指出,时光飞逝,人的一生是极其短暂的:“光阴似箭,日月如梭(suō)”,“记得少年骑竹马,看看又是白头翁”;而且时间一去不会复返:“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因此,人不应该虚度光阴:“莺花犹怕春光老,岂可教人枉度春”,而应趁着年少之时积极努力,以免将来后悔:“月过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人生必须追求成功,并要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作者明确指出,人生在世,应该追求功名富贵:“为官须作相,及第早争先”;但是,正如“笋因落箨(tuò)方成竹,鱼为奔波始化龙”,对功名富贵的追求不是轻而易举、一帆风顺的,它需要人在痛苦中磨炼、在寂寞中奋斗:“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同时,作者还提醒人们要自强不息,力争上游,否则就会被社会淘汰:“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这些思想,与前面那些提倡明哲保身、甘愿做缩头乌龟的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综上所述,《增广贤文》蕴含的思想是极其丰富的,不过,它不像《三字经》那样致力于对经典和历史知识的介绍,也不像《弟子规》那样专注于教育孩子做人的规矩,更不像《幼学琼林》那样集中于对典故知识的解释,而是通过汇集前人的论述,告诉人们世事的复杂、人性的弱点、处世的对策、生活的真谛和人生的目标。虽然其中的某些观点有些偏激,有的甚至近乎冷酷,需要我们加以分析批判,但是,它对于人们更好地认识社会现实,无疑有振聋发聩(kuì)的作用;虽然有些论述前后不一、自相矛盾,甚至存在明显的错误,需要我们认真鉴别,但是,它对于我们了解事物存在的复杂性,避免对问题作简单化处理,无疑是很好的提醒。正是因为《增广贤文》蕴含的上述特点,加上《增广贤文》通俗易懂,文句押韵,读来朗朗上口,使它填补了以往蒙学读物重知识教育、重行为指导而缺乏说理论证的空白,为中国古代蒙学经典增添了多姿多彩的篇章。

然而,遗憾的是,《增广贤文》问世后,一直缺乏权威的定本,而且清末民初的本子,大多字迹潦草,印刷粗糙,这也导致目前出版的各种《增广贤文》本子内容差异很大(但出版者却常常对此不作明确的说明)。正是为了解决这种《增广贤文》版本混乱的状况,同时也为了使读者能更好地把握《增广贤文》的内涵,我们撰作了这部《华夏国学经典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增广贤文》。概括地说,本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本书的原文以民国版《增广贤文》为底本,同时参阅了清代李光明庄精刻本《增广贤文》、民国时期刊行的其他一些本子及当今一些较具代表性的《增广贤文》出版物。

二、注释简洁、准确、客观、全面。目前出版的许多古代经典注译本有一个较为明显的通病,就是注译者作注较为随意,这种随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哪些字词须注,哪些字词不用注,没有统一的标准,造成一些必须加注的疑难字词常常被有意无意地回避了,这必然会给读者阅读古代经典带来很大的困难;二是注释文字较为随意,注译者常常根据自己的理解来作注,而不是依据相关工具书上的解释,这就使注释文字缺乏权威性。本书则做到逢疑难必注,不回避问题,对于迄今仍存在分歧和争议的地方,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或明确表示存疑,或同时列举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以提示读者此处内容并无确解。同时,注释文字一律采用《汉语大词典》《辞海》《辞源》《古代汉语词典》等权威工具书中的解释,以避免误导读者。

三、在白话翻译部分,尽量采用直译的做法,不作引申和发挥,并力求使译文精致、流畅。

衷心希望广大读者能在赏心悦目的阅读中,轻松把握《增广贤文》的内容和精髓。

冯国超
2016年9月于北京 EY27aebvnebWtjBXnUJKdguDzvo8Ucrd+iOnNPLr33DnPtLDDIMVpCFKNsiDmS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