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本篇专门解释足阳明胃经。上一篇《太阴阳明论》是论述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这一篇则是专门论述足阳明胃经的,黄帝围绕足阳明胃经一连问了七个问题,岐伯一一做了回答。从他们君臣的问答中可以看出,黄帝提出的问题都涉及足阳明胃经热邪亢盛所表现出来的病症,岐伯为此分析了原因。

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何也?愿闻其故。岐伯对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帝曰:善。其恶火何也?岐伯曰: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则热,热甚则恶火。帝曰:其恶人何也?岐伯曰: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岐伯曰:厥逆连脏则死,连经则生。帝曰:善。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岐伯曰:四支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支实,实则能登高也。帝曰:其弃衣而走者何也?岐伯曰:热盛于身,故弃衣欲走也。帝曰:其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歌者何也?岐伯曰: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语译】

黄帝问道:足阳明胃经出现病变,会厌恶看见人和火,听见木器响动的声音就会感到惊恐,但听闻钟鼓的声音却不为所动。为什么听闻木器响动的声音就会感到惊恐呢?我希望了解其中的原因。岐伯回答说:足阳明经是胃的经脉,五行属土,之所以听闻木器响动的声音就会感到惊恐,是因为土惧怕木的克制。黄帝说:讲得好。那厌恶火是为何?岐伯说:足阳明胃经主全身的肌肉,其经脉气血旺盛,邪气侵犯就会发热,发热严重就会厌恶火。黄帝问:厌恶人是什么原因呢?岐伯说:足阳明胃经气厥逆就会导致气喘和心中郁结烦闷,心中郁结烦闷就会厌恶看见人。黄帝道:足阳明胃经厥逆引发气喘,有些病人发生气喘会死亡,有些病人发生气喘却不会死亡,这是什么原因呢?岐伯说:足阳明胃经的经气发生厥逆,如果连累五脏就会死亡,连累经脉就能生还。黄帝说:讲得好。如果病情严重,还会导致病人丢弃衣服到处乱跑,登到高处唱歌,或者数日不饮食,翻越墙壁爬上屋顶。病人登上的地方,都不是他平素能够登上去的,生病后反而能够上去,这是什么原因?岐伯回答:人体四肢是全部阳气的根本,阳气亢盛就能充实四肢,四肢充实就能登高。黄帝问:病人丢弃衣服到处乱跑,这是为什么?岐伯说:身体发热非常厉害,所以丢弃衣服到处乱跑。黄帝问:病人不避讳亲人和陌生人,胡言乱语大肆叫骂,还随便唱歌,这是为什么?岐伯说:阳气亢盛就会使人胡言乱语,大肆叫骂,不避讳亲人和陌生人,也不想吃饭,就会到处乱跑。

【解读】

这里说的几种怪病都是由足阳明胃经热盛引起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前面讲过的《血气形志》中提到,足阳明胃经是多气多血的经脉,而且胃为阳土,所以邪气一旦侵袭,就容易郁积化热;一旦发病,就会热盛并引发狂乱。足阳明胃经是三阳经之一,其实三条阳经之气都是主管皮肤肌肉的,邪气一旦侵犯三阳经就会郁积而化热。当邪气中伤人体后,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先中伤皮毛,然后损伤肌肉,最后深入经脉、脏腑,造成一系列相应的病变。

足阳明胃经又属于多血多气之经,比其他两条阳经更容易受邪发热,热甚就会恶火,身体热就会弃衣而走,四肢热就会登高妄走,热盛及胃就会厌恶饮食。胃气上行与心相通,胃的热气上逆于肺就会喘咳,上逆于心就会感到惊恐并怕人,阳热太盛还会导致心神昏乱的病变,病人因此“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这些症状都与胃经的循行路线与病变性质有关。

关于足阳明胃经的循行路线,在《灵枢·经脉》中有详细的论述:“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从下图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有更直观的认识。

足阳明胃经之图

上一篇《太阴阳明论》是《素问》中第一篇关于脾胃两脉的专论,本篇则是第一篇关于胃脉的专论。阳明脉本是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的统称,但在本文中专指足阳明胃经。为何已经讲述过脾胃经的情况,这里又单列一篇来叙述足阳明胃经呢?这显然说明足阳明胃经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我在讲上一篇时引用了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的话:“人以胃气为本。”“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李杲十分强调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他说:“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数者,皆饮食入胃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元气就是肾气,来源于先天,所以说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

可是在李杲看来,元气也要依赖于后天水谷之气的不断补充才能保持充盛的状态,以维持生命的健康。如果人体脾胃之气充盛,化生有源,那么元气随之得到补充并不断充盛;如果脾胃之气衰弱,那么元气也就得不到充养而随之逐渐衰退。所以说,胃气是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在这个观点的指导下,李杲诊断内伤虚损病症,亦大多从脾胃入手,并发展出以调治脾土为中心的诊病法则。

脾胃在五行中属于中央土,因此李杲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这一观点对后世影响很大,比如清代名医王旭高就说:“胃气一虚,则百病丛生。”我们今天讲养生也要高度重视脾胃的保养,既不能使脾胃受热邪,又不能使脾胃感虚寒,所以就必须从个人的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等方面来调养了。 CWit02Vb+k1YjwvMfg0dl9TLAy8g10TewN5o5VHUEmjQcXc4CgCcMGjeNts1xLm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