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八正就是八节之正气,八节即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这是从时间上来讲的。那么神明是什么呢?我们在前面的篇章中已经读到过,圣人是能够通神明的(《生气通天论》);阴阳是神明之府,神明为天地动静变化的纲纪(《阴阳应象大论》);心是君主之官,神明从心而出(《灵兰秘典论》);人体的色脉变化若能合于神明,就可以远死而近生(《移精变气论》)。而神明在这一篇是指诊治疾病的超常的神奇能力。因此,这一篇是讲怎样按照八个节气和怎样发挥神明的作用来诊断疾病、治疗疾病。

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故日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 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语译】

黄帝问道:用针治疗的技术,必然有一定的方法和准则,究竟是什么方法和准则呢?岐伯回答说:要效法于天地,并结合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黄帝说:希望听你讲解一下。岐伯说:凡是针刺的方法,必须候察日月星辰的运行、四时八正的气候变化,熟练掌握后才能针刺。天气温暖、日光明亮的时候,人体血行润滑流畅,而卫气外浮在表,因此血容易泻,气容易行;天气寒冷、日光荫翳的时候,人体血行滞涩不畅,而卫气内沉在里。月亮初生的时候,人体血气开始流利,卫气开始畅行;月亮圆满的时候,人体血气充实,肌肉坚实;月朔无光的时候,肌肉消减,经络虚空,卫气衰弱,形体独存。所以要因循天时的变化来调理血气。因此天气寒冷时不要针刺,天气温暖时不要迟疑。月亮初生时不能用泻法,月亮圆满时不能用补法,月朔无光时不要治疗。这就是所谓的因循天时的变化来调理血气。根据天体运行的秩序、月亮盈亏盛虚的变化,观察日影长短、确定时序,聚精会神地等待治疗时机的到来。所以说:月亮初生时用泻法,会使脏腑虚弱,叫作脏虚;月正圆时用补法,会使血气盛实浮溢,导致络脉血液留滞,叫作重实;月朔无光时针刺,会导致经脉血液逆乱,叫作乱经。这样的治疗会导致阴阳错乱,正气与邪淫不分,病邪深入留滞体内,体表阳气虚衰,体内阴气紊乱,淫邪就会乘乱而起。

【解读】

该篇讨论了如下问题:(1)用针的法则和道理;(2)星辰八正四时之所候;(3)如何效法古人治病;(4)用针补泻;(5)形与神的概念。此外,还补充介绍了“虚邪”与“正邪”的概念,强调血气是人之神明,因此要谨养气血,而调养气血必须知晓天地阴阳四时八正的规律,合于人形之盛衰而后为之。

“天人合一”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世界观,其内涵则是人体与天地同源同构,因此用针的原理要契合天地运行的规律。天光,即日、月、星辰之光,是古代人民所能观察到的天地自然中最宏大、最稳定的物候现象,因此被选作地面上各种物候现象的标杆。其中,太阳的物候以年为周期,月的物候以30天为周期,而星辰则代表了更广阔的宇宙空间。古人通过观察发现,有的星星可以确定方向,有的星星之间相对位置不变,但随着季节的变化而移动,因此星空就像一块复杂而精密的表,指示了时间。根据这三光,再结合地面上的各种物候现象,人们总结出了一套天文历法,这是古代进入农业社会的一个重大标志,它标志着人类从采集的生产方式进步到对特定物种的栽培和收获,人类开始学会掌握自己的命运。

既然天地物候都有它的周期和规律,根据天人合一的思想,人体的气血运行也应该和天地的规律相应。天地之气相交而形成四时、八正,万事万物也随着这个次序而变化,因此调节气血必须结合天时来进行。具体而言,一般情况下,天气晴好的时候,人们的心情相对舒畅,气血的运行也相对流畅,而恶劣的天气会给人带来烦躁、胸闷、气短的感觉。现代的研究也发现,月亮的阴晴圆缺对人体的生理、心理甚至社会行为都有影响。春夏时节,人体的气血向体表发散,因此皮肤润泽;到了秋冬,气血的总量并没有大的变化,而是向内部收引了,所以皮肤相对干燥。因此,把握天时的规律才能知道人体气血运行的大规律,再结合五色、脉象,才能知道哪些地方出了问题。

帝曰:星辰八正何候?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工候救之,弗能伤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帝曰:善。其法星辰者,余闻之矣,愿闻法往古者。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观于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观于冥冥焉。通于无穷者,可以传于后世也,是故工之所以异也。然而不形见于外,故俱不能见也。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谓冥冥,若神仿佛。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上工救其萌牙,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

【语译】

黄帝问道:星辰八正如何候察?岐伯说:候察星辰,可以用它们的位置来确定日月运行的规律。候察八正,即候察八节常气的交替,可以预测虚邪贼风到来的时间。候察四时,可以划分春夏秋冬正常气候之所在,按照时序来调养身体,也可以避开八节的虚邪贼风,不受其侵犯。身体虚弱,再遭逢天地间虚邪贼风的侵袭,两种情况相互感应,邪气就会侵入筋骨,再深入就会伤害五脏。医生只有顺应气候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及时救治,病人才不会受到伤害。所以说:天时的宜忌不可以不知道。

黄帝道:讲得好。效法星辰的道理,我已经知道了,希望听你讲一讲怎样效法古人。岐伯说:要效法古人,先要懂得《针经》。想用古人的知识来验证现在的治疗,先要知道太阳的寒温、月亮的盈虚圆缺,来候察四时气候的浮沉,再来调理病人的身体,就可以看到这种方法确实是有疗效的。观察于冥冥,是说形体气血荣卫的变化虽然不显露于外,而医生却能知晓。从太阳的寒温、月亮的盈虚圆缺、四时气候的浮沉,相互参伍综合分析,再调理病人的身体,医生通常可以早先预见疾病,虽然疾病还没有明显的症状表现在外,所以说观察于冥冥。能够通晓各种知识的人,他的经验就可以流传后世,这就是医生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然而疾病没有明显的症状表现在外,所以一般人都不容易发现。看不到症状,尝不到味道,所以叫作冥冥,好像神灵一般玄妙。虚邪,是八节正气异常导致的病邪。正邪,是身体因劳累出汗,腠理开泄而遭逢虚风侵袭。正邪伤人轻微,所以一般人不知道病情,看不到到明显的症状。医术高明的医生在疾病萌芽时期就给予救治,先诊察三部九候的脉气,在脉象都调和且没有败坏时就赶快救治,所以称为上工。医术不好的医生在疾病成形时给予救治,甚至在脉象败坏时才救治。在疾病成形时给予救治的医生,是因为不知道三部九候脉象失调,因此导致病情恶化。想知道疾病发生的位置,就要从三部九候的脉象诊察病变部位再及时治疗,所以说掌握三部九候脉象的诊法就像看守门户一样重要,虽然不知道病情,但已经见到病邪的形迹了。

【解读】

上一节提到了“因天时而调血气”,讲的是顺势而为,顺应自然气血的走势,治疗便能够立马取得效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取效的前提是要知道《针经》。如果不懂得天地运行的规律,就可能出现“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的情况,从而加重病情,因此岐伯紧接着说“天忌不可不知也”。

可以说,“五脏应四时”(《金匮真言论》)是贯穿《黄帝内经》的主线之一,而农业文明所孕育的中华文化也是注重时间的。《周易·蒙卦·彖》中记载:“蒙亨,以亨行,时中也。”意思是说,把握时机,乘势而行,就能得到亨通。老子也强调“动善时”,要善于观察,把握时机。因此,调气血的另一个前提是医生本人的气血调匀稳定,用孙思邈的话说就是“安神定志”,如此才能把握种种精密和微妙,来判断入手的部位和时机。

帝曰:余闻补泻,未得其意。岐伯曰: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泻必用方,其气而行焉。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针也。故员与方,非针也。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语译】

黄帝道:我听闻针刺有补法和泻法,但不懂得它的含义。岐伯说:泻法必须掌握“方”,“方”就是正气正当强盛,月亮正当圆满,天气正当温暖,身心正当安定的时候。病人正当吸气时进针,再等候病人正当吸气时转针,再等候病人正当呼气时徐缓地拔出针,所以说针刺的泻法必须用“方”,才能使正气恢复正常运行。补法必须掌握“圆”,“圆”就是正气运行畅通,行气就会转移正气到病位,针刺必须刺中荣分,再在病人吸气时拔针。所以说“圆”与“方”,并不是指针的形状。因此调养神气,必须知道形体的肥胖消瘦、荣卫血气的盛衰。血气是人神气的物质基础,不可以不谨慎调养。

【解读】

在听了岐伯的讲述之后,黄帝又问了怎么采用补泻的方法治疗疾病。岐伯提出了“泻必用方,补必用员(圆)”的法则,就是说在“方”时用泻法,在“圆”时用补法。“方”就是方刚,在正气方盛、月亮方圆、日光正暖、身心正安定的时候,要用泻法,在病人正当吸气时进针,正当呼气时拔针;“补必用员(圆)”,“圆”就是正气运行畅通、移动的时候,要用补法,在病人呼气的时候进针,在病人吸气的时候拔针。

总之,无论是按照八正诊断还是按照方圆补泻,都离不开一个“神”字。养生最重要的也是“养神”:“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荣卫气血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荣卫气血的功能体现。换句话说,形神合一——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健康!长寿老人各有各的养生秘密,有的说要坚持运动,有的说从来不运动;有的说不能抽烟,有的说天天抽烟喝酒——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神气足,精神好。孙思邈说养生的第一大要领就是“吝神”——谨慎地使用你的精神。人的一生要有所作为,这常常是在有所不为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的,因此要学会取舍,专注重要的事情,什么都想要往往什么也得不到。那么,如何养神呢?最简单的就是“闭目养神”。而实际上,我们整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在讲怎么养神——不断地提高修养,提高自己的境界,这是养神的根本。

帝曰:妙乎哉论也!合人形于阴阳四时,虚实之应,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能通之。然夫子数言形与神,何谓形?何谓神?愿卒闻之。岐伯曰:请言形,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帝曰:何谓神?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语,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也。

【语译】

黄帝说:你讲得非常精妙啊!把人的形体与阴阳四时相结合,人与阴阳虚实相互对应,多么神秘玄妙的理论。如果不是先生你,谁能够通晓这些道理呢?然而先生多次说过形与神,究竟什么是形,什么是神?希望听你讲解一下。岐伯说:请让我先讲解形。形就是反映在外面的体征,包括用眼睛察觉到的表象,以及用嘴问出来的发病情况,用手触摸到的经脉变化。如果不接触病人的形体,就不能知道病人的病情,所以叫作形。黄帝问:什么是神?岐伯说:请让我再讲解神。神是非常微妙难测的东西,是耳朵听不到的,它只能用明亮的眼睛和心一起才能察觉,只能心领神会独自领悟,但不能用言语表达清楚。大家都在观察一种东西,但只有自己能看见。刚才还很模糊的东西,突然清晰起来,好像风把云吹散了,拨云见日一样,所以叫作神。诊病时三部九候是基本原理,不必拘泥于九针的理论。

【解读】

心领神会疾病的来龙去脉,要以“三部九候”为基础。注意,这里的三部九候指的不仅是脉“术”,而且还包括候身之九野、别病之顺逆、决人之死生的“道”。如果大家都能像上工那样,挽救患者于疾病萌芽之机,那么九针的学问就不需要存在了。然而更多的情况是,等到疾病形成,正气已经衰败,人们才能发现感受了邪气,医生才能够开始治疗。这说明这个医生只知道三部九候的脉术,而不能够通晓天之至数合以人身的道理,因此也不能够了解疾病的来龙去脉。

总之,本文先阐明四时八正与人体气血盛衰、针刺补泻的关系,最后讲解了形与神的概念,所以叫《八正神明论》。开篇先论述了针刺的法则是要“法天则地,合以天光”,体现了天人相应的基本思想,接着指出,运用针刺的补法与泻法必须掌握“方”“圆”之道。此外文中反复提及三部九候的应用,并在全文末尾强调“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也”,由此可见三部九候在诊病过程中的重要性。治疗疾病时,不但要注意外在的病形,更要通过三部九候分析疾病的本质。 0/wviGBj9a7p24fTPHYff5b56HgyKwkOb4Fe2G/9MuaS9PUC6Ru2sathUsAhABt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