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逆调”就是失调,不协调、不正常的意思。什么失调?当然就是“阴阳失调”。这一篇讨论了阴阳失调所引起的五种病症。

黄帝问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岐伯对曰: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岐伯曰: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帝曰:人有四支热,逢风寒如炙如火者何也?岐伯曰: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四支者阳也,两阳相得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独治者不能生长也,独胜而止耳,逢风而如炙如火者,是人当肉烁也。

【语译】

黄帝问道:人的身体温度不正常,不是因为穿衣太多而发热,而是内体发热,并且感到烦躁闷满,这是为什么呢?岐伯回答:这是因为阴气衰少而阳气亢盛,所以身体发热,心中烦闷。黄帝问:人的身体感到寒冷并不是衣服单薄,也没有被寒气中伤,那么体内为什么会生成寒气呢?岐伯回答:这种人大多气机阻痹不通,阳气衰少,阴气盛多,所以感觉身体寒冷如同从水中出来一样。

黄帝问:有的人四肢发热,遇到风寒就感觉身热得像烤炙和火烧一样,这是为什么?岐伯回答:这种人是阴气虚衰,阳气亢盛。四肢属于阳,亢盛的阳气充实四肢,阳气更加亢盛而阴气更加虚少,衰少的阴水不能熄灭旺盛的阳火,造成阳气单独统治人体。阳气独旺阴气就不能生长,阳气独胜导致阴气停止化生,遇到风邪四肢就发热得像烤炙和火烧一样,这种人会出现肌肉干枯消瘦的症状。

【解读】

本节讲述阴虚内热、阳虚里寒的病机,这主要是由于阴阳偏胜造成的。此外,阴虚严重会导致四肢发热和肌肉消瘦。

“逆”是不平衡的意思。本篇所讨论的,是阴阳、营卫失调所引起的热、寒、肌肉病变以及其他因经脉气血逆乱而形成的病症和原因。开头用到了“变文”这一修辞方法,它又叫作互辞、避复。变文即“变化文辞”的意思,如果上下文要出现同一词,则两处要有变化,使用一组同义词。《说文解字》记载:“常,下帬(裙)也。从巾,尚声。裳,常或从衣。”由此可知,“常”与“裳”是一对古今字,且“常”为“裳”的古字。古人上衣曰衣,下衣曰裳。因此,前面讨论的两个问题就是与衣物多少无关的内热、内寒之症。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内生之病必有相应的内在原因,生活中有许多例子可以供我们参考。例如,有的人特别怕冷,穿衣服明显比别人多,但是穿了很多衣服也不一定觉得暖和;而有的人怕热,到了夏天必须开空调,否则就受不了,不是穿得少了就能感到凉快。这都是偏离了阴阳中和的状态。

素体阴虚阳盛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四肢热”。这里讲到了虚热肉烁的机理,那就是阴虚复感风邪。关于虚热肉烁,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手心热、脚心热。热能伤阴、消耗有形,长此以往,手脚心热的人,手掌、脚底的肌肉就会消瘦,常常还伴有汗多而干燥的现象。这也是一种脾虚的外候。我们中国有个成语叫作“评头品足”,说的是以前媒婆看人最关键的两个地方,一个是面相,另一个就是脚相,当然还有手相。形诸外必有诸内,手脚有肉柔软温润的人,首先说明身体健康,其次说明性格比较平和,这样的人也比较容易觉得幸福。

帝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栗,是为何病?岐伯曰: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冻栗者,肝一阳 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

帝曰: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岐伯曰:(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

【语译】

黄帝说:有的人身体寒冷,即使热水、烤火也不能使身体变热,穿厚衣服也不觉得温暖,但没有出现恶寒发抖的症状,这是什么病?岐伯说:这种人平素肾水气盛,工作经常接触水湿,导致太阳经阳气虚衰,肾中的阴精由于得不到阳气的温暖也枯竭不能生长。一个水脏不能战胜两个火脏。肾是水脏,主统生骨,肾阴精不能生长就导致骨髓不能充满,因此就会寒冷至骨。之所以没有出现恶寒发抖,是因为肝是第一个阳脏,心是第二个阳脏,只有一个独阴的肾水。一个水脏不能战胜两个火脏,所以没有出现恶寒发抖,这种病名叫骨痹,病人会出现骨节拘挛,不能屈伸的症状。

黄帝问:有的人皮肤肌肉麻木沉重,虽然穿上棉衣,仍然感觉麻木沉重,这叫什么病?岐伯回答:营气虚弱就会导致皮肉麻木不仁,卫气虚弱就会导致肢体不能举动,如果营气和卫气都虚弱,就会导致皮肉既麻木不仁又不能举动,肌肉麻木沉重。如果神志不能支配身体活动,人的身体与神志不能相互为用,病人就会死亡。

【解读】

本节论述“骨痹”的病因与症状,以及出现“肉苛”的病因与预后。

我们都知道,衣服不会产热,但是可以给我们保护,通过减少热量的散失来使人温暖,而汤火是能够直接给人热量的。然而,身体寒冷的人,泡在热水里也暖和不起来,披上厚衣服也没有效果,可见阴寒之盛,其内因是肾阳虚衰,外因则是寒邪入骨,病名叫作“骨痹”。由于肝肾同源,肾水不足则不能生木,因而出现筋失濡润、肢节挛缩的症状。

肉烁与骨痹,前者为阴虚不能制阳,后者为阳虚不能制阴,兼感受风寒湿之外邪。自身的阴阳平衡,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

肉苛的原因也是营卫之气虚弱,营卫之气虚弱导致自身阴阳失去平衡,造成皮肉麻木不仁、四肢不能举动。

帝曰: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行而喘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皆何脏使然?愿闻其故。岐伯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络脉不得随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络脉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帝曰:善。

【语译】

黄帝说:有的人气逆不能安卧而呼吸有声音,有的人不能安卧而呼吸无声音。有的人起居跟往常一样而呼吸有声音,有的人能够安卧但行动时会气喘,有的人不能安卧也不能行动而且气喘,有的人不能安卧并且一旦躺下就会气喘,这些都是哪些脏腑发病所导致的?希望听闻其中的缘故。岐伯说:不能安卧而呼吸有声音的,是阳明经脉气上逆。足三阳经是从头到足下行,如今足阳明经脉气逆向上行,所以呼吸有声音。足阳明经是胃脉,胃是六腑之海,胃气也是顺胃脉下行,足阳明经脉气上逆,胃气就不能循脉道下行,所以不能平卧。《下经》中说:胃气不调和睡眠就不安宁。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起居跟往常一样而呼吸有声音的,是肺的经脉络气上逆,络气不能随经气上下运行,所以留滞在经脉中不能循行。因为络脉发病比较轻微,所以起居跟往常一样但呼吸有声音。不能安卧并且一旦躺下就会气喘的,是肾水之气侵肺所致。水气是按津液循行的道路来流动的,肾是水脏,主统全身的津液,肾发病不能主水液运行就会导致不能平卧,出现气喘的症状。黄帝说:讲得好。

【解读】

本节讲述了经气上下不调成为逆气所造成的各种病症,以及病症的原因,主要涉及肺络之逆、胃气之逆、肾水之逆这三种不同的病理变化。

人身之气逆,主要与胃、肺、肾相关。杨上善说,足阳明经为阳经中经气最盛的,它从头走足,气机以下行为顺,如果发生了气逆,呼吸时就会有声音;足阳明经连属着胃,胃失和则气逆上行,扰乱神明,因此不能安睡。这是胃经气逆的情况。肺气逆是由于络脉不调,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因此呼吸不利且有声;而络脉的位置较浅,所以没有影响平常的起居活动。肾主水,大肠主津,小肠主液。卧而喘的气逆为肾气逆的表现。杨上善解释说,津液主卧、主喘,因此津液出了问题,人就不能平躺,否则发生喘证。

《逆调论》中的“逆”,可解释为逆乱、失常,是指人体出现病症的状态;“调”,可理解为调和、协调,是指人体健康的状态。逆调,即失调、逆乱的意思。人体的阴阳不失常,相互协调,人就能保持健康;阴阳失调,就会引起各种寒热病变,所以说,人体的阴阳必须保持平衡。就本篇而言,“逆调”是在论述人体阴阳失调的问题,具体表现在营卫、气血、脏腑、经络的功能逆乱失调所引起的寒热、骨痹、肉苛、不得卧等病症,所以以“逆调论”立篇名。 Kz8LIsxUDiMXq+GZBleNL9gLRkM4YeR8uce6Bt3dGbFv1+wx1sDTS1JAAp81Q2p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