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这一篇是对热病的评论,评述了热病的病理变化和预后吉凶,主要讨论阴阳交、风厥、劳风、肾风这四种热病的病因、症状、治法、预后等。

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语译】

黄帝问道:有得温热病的人,出汗后身体又立即发热,脉象躁乱疾速,并没有因为出汗而衰减,言语狂乱,不吃食物。这种病的名字是什么?岐伯回答道:病名叫阴阳交,是死证。黄帝说:希望了解其中的道理。岐伯说:人之所以出汗,都是由水谷入胃,再化生精微形成汗液,如今邪气与正气在骨肉间交结相争而出 汗,是邪气退却精气胜利的表现,精气胜利就应当能吃食物不再发热。再次发热是邪气引起的。汗是精气形成的,如今出汗后身体又立即发热的原因,是邪气战胜了正气。不吃食物的病人,精气匮乏,无力抗邪,造成病邪留滞体内,病人的寿命就危在旦夕了。而且《热论》中说:汗出后脉象仍旧躁乱盛大的病人,就会死亡。如今的脉象与出汗后的正常脉象不相应,这是正气不能战胜病邪,很明显病人就会死亡。言语狂乱的病人是神志失常,神志失常的也会死亡。如今见到了三种死亡情况,见不到一线生机,虽然病人痊愈了,也必定会死亡。

【解读】

这一篇讲述疾病阴阳交的发病原因与病理变化,其中还提及汗液的形成原理,评述了几种热病的症状、病因、病机和预后,包括阴阳交、风厥、劳风和肾风。

温热病中,发热与汗出是一组最常见的表现。发热是由于正气与邪气交争,热量鼓动津泄,因此汗出。而在此过程中,热量随汗出得到释放。如果正气得胜,热势则减;如果邪气得胜,汗出后仍然继续发热,脉急促而失去柔和,说明在正邪斗争发热的同时,正气的力量正在逐渐衰退,而邪热逐渐占据了优势,这种情况就叫“阴阳交”。《黄帝内经》指出:“阳加于阴谓之汗。”在本篇的语境中,阴就是谷、精,而阳就是热。这里还强调一个“能食”的概念。脾胃是后天之本,如果不能食,脾胃之气已经衰败,身体的正气没有补充的来源,因此能食与否是关乎温热病汗出复热的关键之一。到了“阴阳交”这个地步,明显是阳气过亢了,阴马上就要衰竭,这就是所谓的“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因此情况很危险了。

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表里刺之,饮之服汤。

【语译】

黄帝问:有病人出现身体发热出汗、烦躁郁闷的症状,但是烦闷并没有因为汗出而缓解,这是什么病呢?岐伯回答:出汗但身体发热是感受了风邪,出汗后烦闷没有缓解是气机上逆,病名叫风厥。黄帝说:希望听闻其中的道理。岐伯说:太阳经主宰一身阳气,所以最先感受邪气,少阴经和太阳经互为表里,少阴经感 受到太阳经的热邪就会随之上逆,随之上逆就成为厥证。黄帝问:应该怎样治疗?岐伯回答:针刺表里两经,饮用内服的汤药。

【解读】

风厥,是因外感风邪而导致人体气机逆乱的病症。“厥”,这里指的是少阴之气的上逆。这里的汗出后身热不同于“阴阳交”的情况,而是由于风邪的鼓动。风为阳邪,其性开泻,能够耗伤阴液。足太阳经为一身之藩篱,主管一身的阳气,外邪入侵首先要经过足太阳经,引起发热。足太阳经又与足少阴经互为表里,足少阴经受足太阳经发热的影响,其经气上逆,形成汗出而烦闷的症状。《类经》中说:“阳邪盛者阴必虚,故当写太阳之热。补少阴之气,合表里而刺之也。”一阴一阳谓之道,答案往往就在问题的旁边。治疗风厥,已经知道病位在足太阳、足少阴两经,不足者补之,有余者泻之,以平为期,无论何病。之所以要饮药,在于病邪已经入里,光用针法已经不够了。

《黄帝内经》中提到三种风厥,除本篇所讲的太阳少阴病以外,还有《阴阳别论》中所说的“二阳一阴(胃与肝)发病”,以及《灵枢·五变》中的“肉不坚,腠理疏”所导致的“风厥漉汗者”。三者病机相同,都是起于风邪而发生气逆,因此叫风厥。

帝曰:劳风为病何如?岐伯曰: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救俯仰。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语译】

黄帝问:劳风病是什么样的?岐伯回答:劳风病的受邪部位在肺下,会出现头项强直僵硬、目视不明、咳唾黏痰、厌恶吹风并寒战的症状,这就是劳风病。黄帝问:怎样治疗?岐伯回答:先要救治头项强直僵硬不能俯仰的情况。在足太阳膀胱经上取穴针刺引动经气,如果是精力充沛的青壮年患者,三天就能痊愈,中年患者五天就能痊愈,精气不足的人七天就能痊愈。劳风病人咳出青黄黏痰,痰状黏稠如同脓液,大小如同弹丸,应该从口中或鼻中排除,不能排出就会损伤肺,肺受损伤就会死亡。

【解读】

巨阳引:指在足太阳经上取穴针刺,引动经气的疗法。

杨上善注:“劳中得风为病,名曰劳中,亦曰劳风。”《生气通天论》中说:“阳气者,烦劳则张。”如此可知,劳风病是起于过劳伤精、风邪中于肺下的一种热病,由于阳气亢盛,灼烧津液,再加上风热阳邪的入侵,阴精的消耗十分迅速,阴不制阳,进入恶性循环,所以导致颈项强直不能自如俯仰、眼睛视物昏花不明、唾液黏稠如痰等。不能俯仰是劳风病的急症、重症,因此治疗时要先解决这个问题。

帝曰:有病肾风者,面胕痝然壅,害于言,可刺不?岐伯曰: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帝曰:其至何如?岐伯曰:至必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甚,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帝曰:何以言?岐伯曰: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腹中鸣者,病本于胃也。薄脾则烦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帝曰:善。

【语译】

黄帝说:有患肾风病的,面部皮肤浮肿壅起,导致言语不利,这样的情况可以针刺吗?岐伯说:这是虚证,不应当针刺。不应当针刺却进行了针刺,五天后病气必然到来。黄帝问:病气到来会怎样?岐伯回答:病气到来必然会出现气短时常发热,从胸背部向上行至头部,出汗,手心发热,口干多渴,小便色黄,眼下浮肿,腹中鸣响,身体沉重难以行动;女子就会月经不来,烦闷不能进食,不 能仰卧,一旦仰卧咳嗽就会加重。这种病名叫风水,在《刺法》中有详细论述。黄帝道:希望听闻其中的缘故。岐伯说:邪气所聚集的地方,正气必定虚弱,肾阴亏虚阳邪必定乘虚而入,所以出现短气、时时发热、出汗的症状。小便色黄,是因为少腹中有热。不能仰卧,是因为胃中不和。仰卧时咳嗽加重,是因为水气向上压迫肺。各种有水气的病人,目下先出现微肿的情况。黄帝说:为什么这么说?岐伯说:水属于阴,目下部位也属于阴,腹部是至阴的居所,所以水在腹中,必然会使目下出现微肿。心气上逆,因此出现口苦、舌头干燥、躺下不能仰卧、仰卧就会咳吐清水的症状。患各种水气病的人,都不能仰卧,仰卧就会惊悸不安,导致咳嗽加重。腹中有鸣响声,疾病的根本原因在于胃。水气迫脾就会令人烦躁不想进食。食物不能下行,是胃中有阻隔。身体沉重、行动困难,是因为胃的经脉循行在足。女子月经不来,是胞宫经脉阻闭,胞宫经脉属于心,向下连络胞宫。如今水气上行压迫肺,心气不能下通,因此月经不来。黄帝说:讲得好。

【解读】

胕(fū):古时候同“肤”,指皮肤。

痝(máng)然:指肿大貌,浮肿貌。

正偃:偃,仰面倒下。正偃,即仰卧。

胞脉:胞,子宫。胞脉,即子宫的经脉。

肾风又名风水。肾主水,风动肾水,则使水液代谢失常,因此面部、脚踝水肿。肾之经脉循喉咙、挟舌本,因此风水也会影响语言。肾风的病因是阴虚,阴虚也能生热,但此时用针刺泻热则是大错特错了,这会导致正气更加虚损,风阳之邪更加旺盛。少气、时热等都是阴虚阳亢的表现。在这里我们要记住的是“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已经成为中医发病学的主要论点。《刺法论》中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论述,《灵枢·口问》中则有“邪之所在,皆为不足”的论述,这些都是强调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ZwXeMbt91bUSGGUtAQ9Wpcj2MKTW3XjBkmGxM1pBl1hOBfMa5QiB4bAxDv7pgcj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