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主要讲述五脏热病与其他几种热病的表现和病理过程,以及这些热病的治法,附带介绍了几处治疗热病的腧穴,故名刺热篇。阳过亢盛、阴水亏虚皆能生热,因此热也分虚实两种,而本篇所讨论的局限在实热的范畴。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刺足厥阴少阳,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阳明。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大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肾热病者,先腰痛䯒酸,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䯒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澹澹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刺足少阴太阳,诸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出也。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热病从部所起者,至期而已;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重逆则死。诸当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大出也。
【语译】
肝发热病的,先会出现小便发黄、腹中疼痛、喜欢安卧、身体发热的症状,热邪与正气相争就会出现言语狂乱、惊骇不止、胸胁胀满疼痛、手足躁动、不能安卧的症状,遇到庚辛日病情就会加重,遇到甲乙日就会大汗淋漓而发热减退。如果病邪严重,肝气逆乱,就会在庚辛日死亡。治疗时要针刺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的穴位。肝气逆乱就会头痛眩晕,这是因为热邪循肝脉上冲头部。心发热病的,先感觉心里闷闷不乐,过几天后身体才开始发热,热邪与正气相争就会突然出现心痛、烦躁郁闷、想要呕吐、头痛、面色发红、无汗的症状,遇到壬癸日病情就会加重,遇到丙丁日就会大汗淋漓而发热减退。如果心气逆乱,就会在壬癸日死亡。治疗时要针刺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脾发热病的,先感觉头部沉重,面颊疼痛,心中烦躁,额头发青,想要呕吐,身体发热,热邪与正气相争就会出现腰部疼痛不能俯仰、腹部胀满泄泻、两颔疼痛的症状,遇到甲乙日病情就会严重,遇到戊己日就会大汗淋漓,脾气逆乱就会在甲乙日死亡。治疗时要针刺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肺发热病的,先感觉寒冷颤抖,毫毛竖起,厌恶风寒,舌苔发黄,身体发热,热邪与正气相争就会出现气喘咳嗽、胸膺背部走窜疼痛、不能深呼吸、头痛剧烈不堪忍受、汗出怕冷的症状,遇到丙丁日病情就会加重,遇到庚辛日就会大汗淋漓而发热减退。如果肺气逆乱,就会在丙丁日死亡。治疗时要针刺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针刺出血像黄豆大小,病情就会立即好转。肾发热病的,先感觉腰部疼痛脚胫酸软,口渴难耐频繁饮水,身体发热,热邪与正气相争就会出现颈项疼痛强硬、脚胫寒冷酸困、足底发热、不想说话的症状,肾气逆乱就会出现颈项疼痛、头晕目眩、摇晃不定的症状,遇到戊己日病情就会加重,遇到壬癸日就会大汗淋漓而发热减退。如果肾气逆乱,就会在戊己日死亡。治疗要针刺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各脏热病大汗淋漓的时候,都是到了各脏旺盛的日子,所以能大汗出热退。
肝发热病的,左脸颊先发红;心发热病的,额头先发红;脾发热病的,鼻子先发红;肺发热病的,右脸颊先发红;肾发热病的,两颐先发红。虽然热病还没 发作,但如果见到面部显示出红色,就应该针刺治疗,这就叫“治未病”。热病发作先表现为五脏所主的面部位置发红,如果及时治疗,到了脏气旺盛的时日就能痊愈;如果刺法用反了,要到第三个脏气旺盛的时日才能痊愈;严重误治就会死亡。各脏热病应当出汗的,到了发病的脏正气旺盛的时日,就会大汗淋漓。
【解读】
本节讲述了五脏发热病的症状、治疗时针刺的经络,以及发病前的症状,并预测痊愈和死亡的时间。
热病是最常见的病症,它常表现为过亢、火热、充血、化脓等现象。五脏皆有热病,本篇所讲的五脏热病都属于实热,即由太过引起的热证。张志聪说:“病六气者,外因之邪,病在肌形;病五脏者,内因之病,伤五脏之神志。”这句话把热病的内外因概括出来了。
我们以肝热病来举例说明。由于肝主疏泄,所以肝热病的时候要疏泄这个“热”。那么选择什么作为载体呢?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要降温,最方便的就是用“水”把热量运走。因此肝热病时不仅小便是赤黄的,汗液也是,只不过小便更容易观察罢了。肝的经脉从足走头,中段“环阴器、抵小腹”,因此肝热病时,肝经系统也受到影响,故腹痛、胁肋处闷痛、头痛。肝为将军之官,试想如果将军过于亢奋军队会出现什么情况?有可能出现两种现象:一种是军队的行动变多了;另一种是士兵发现将军在瞎指挥,军队的士气受到影响,反而变得涣散了。因此,肝热病既可以多卧,也可以“不得安卧”。这就像喝酒以后先兴奋后抑制那样,有两面的作用。“热争”就是正邪交争的意思,这时往往出现寒热的现象。这句话说的是外邪与内生之热共存的严重情况,也就是《玉机真脏论》中所说的传化:“有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肝为魂之居,肝热则魂的功能失常,因此易受惊、口出狂言不知收敛。
那么,肝热病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何判断呢?这就要用到五行、天干的知识。肝属木,庚、辛日金气旺盛,金克木,因此肝病者庚辛日病情更严重。甲、乙日木气旺盛,因此肝热病时得天气相助,把热疏泄了,大汗出。那么如何进行治疗呢?答案就是:要效法自然规律,用疏泄之法——选择足厥阴肝经及其相表里的足少阳胆经来行针刺。在《灵枢·寿夭刚柔》里,黄帝问,外邪入里与情志内生之病,治疗起来的难度是怎样的呢?伯高回答说,形体先出毛病而外邪未传入脏的,针刺只需要一半的时间就好了;先有五脏内生疾病而身形上已经显现出改变的,针刺要加倍的时间,这就是治疗内病与外病的难易。这提示我们:治病也好,做事也好,首先要懂得防患于未然,出现问题后,要因时制宜,顺势而为地解决问题。
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处,身寒而止也。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太阴,病甚者为五十九刺。热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热病始于足胫者,刺足阳明而汗出止。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瞑,刺足少阴,病甚,为五十九刺。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
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其热病内连肾,少阳之脉色也。少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少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
热病,气穴三椎下间主胸中热,四椎下间主鬲中热,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主脾热,七椎下间主肾热,荣在骶也。项上三椎,陷者中也。颊下逆颧为大瘕,下牙车为腹满,颧后为胁痛,颊上者鬲上也。
【语译】
各种治疗热病的方法,都是要先给病人喝些凉水再针刺治疗,病人必须穿凉快的衣服,居住在凉爽的地方,这样就能使病人退热,病就容易好了。发热病先出现胸胁疼痛、手足躁动的症状,治疗针刺时要泻足少阳胆经,补足太阴脾经,病情严重的用五十九刺法。热病刚开始手臂先疼痛的,针刺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病人汗出后就停针。热病起于头部的,针刺颈项的足太阳膀胱经,病人汗出后就停针。热病起于足胫部的,针刺足阳明胃经,病人汗出后就停针。热病先出现身体发重、骨节疼痛、耳聋喜欢闭目症状的,针刺足少阴肾经,病情严重的用五十九刺法。热病先出现头目眩晕、身体发热、胸胁胀满的,针刺足少阴肾经和足少阳胆经。
太阳经脉的疾病,颧骨出现红色,是热病;红色明润、有光泽而不是晦暗无光的,只要用发汗的方法,待到脏气旺盛的时日病人就会痊愈。如果同时见到厥阴经的热证,死亡日期不会超过三天,因为热病深入内部连累肾,少阳经对应的色脉就会显示出来。少阳经脉的疾病,脸颊前出现红色,是热病,红色明润、有 光泽而不是晦暗无光的,只要用发汗的方法,待到脏气旺盛的时日病人就会痊愈。如果同时见到少阴经的热证,死亡日期不会超过三天。
治疗热病的穴位:第三脊椎下的穴位主治肺热病,第四脊椎下的穴位主治心热病,第五脊椎下的穴位主治肝热病,第六脊椎下的穴位主治脾热病,第七脊椎下的穴位主治肾热病,营血有热可针刺尾骶部的穴位长强穴,以及颈项三椎以下中央凹陷处穴位——大椎。脸颊下面的红色逆行上延到颧骨会出现大瘕泄,红色下行到颊车会出现腹部胀满,红色见于颧骨后侧会出现胁痛,红色见于脸颊上会出现膈上病变。
【解读】
五十九刺: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穴位。
大瘕(jiǎ):就是大瘕泄,是一种泄泻病。
本节先说明了治疗热病都要遵从的方法,再介绍了治疗热病应该针刺的具体经络、热病的预后,以及治疗热病的穴位。这里提到了治疗热病时的护理方法——饮用寒凉的水、穿寒凉的衣服、住在寒凉的环境里,直到身体变凉为止。现代的物理降温法与之有些类似,但不同之处在于,现代的物理降温法常用稀释的酒精擦拭身体,用冰袋敷在身体表面,甚至是卧于冰床。相比之下,现代的物理降温法往往在疾病进展到比较严重的阶段才开始使用,因此更追求降温的速度以保全整个机体。而中医的这种寒饮、寒衣、寒居的生活方式,常运用于体温没有明显增高、局部出现实热证的时候。这里又体现出中医“治未病”的优势。另外,我们现代医学所说的炎症,所对应的多是热证,我们往往会使用消炎药对付炎症。而在中医看来,这些消炎药,无论是西药、中药还是中成药,大多性质寒凉,过度服用容易伤及脾胃的正气。而采取这种寒饮、寒衣、寒居的生活方式,一来能够平衡火热的征象,二来可以激发人体免疫力的提高,在外邪不盛正气未虚时是更好的选择。
《灵枢·热病》解释了什么是“五十九刺”,上面说:“所谓五十九刺者,两手外内侧各三(手三阴经之井穴少商、少冲、中冲,手三阳经之井穴商阳、少泽、关冲),凡十二痏;五指间各一,凡八痏,足亦如是,头入发,一寸傍三分各三,凡六痏(上星穴、承光穴、通天穴);更入发三寸边五,凡十痏(头临泣、目窗穴、正营穴、承灵穴、脑空穴);耳前后(听会穴、完骨穴)口下者(承浆穴)各一,项中一(大椎穴),凡六痏;巅上一(百会穴),囟会一,发际一(神庭穴),廉泉一,风池二,天柱二。”王冰在注解这里的“五十九刺”时还借鉴了《水热穴论》中相关的内容,与《灵枢·热病》稍有出入。他认为,这些穴位,在上的可以越诸阳上逆之热,在胸、颈部的可以泻胸中之热,胃经上的穴可以泻胃热,四肢上的穴可以泻四肢的热,五脏背俞穴可以泻五脏的热。《灵枢·热病》所选穴位突出“阳”的性质,而《水热穴论》在总体上偏重头部穴位,同时突出躯干部穴位。总之,五十九刺是热病的一种刺法,通泻阴阳表里、脏腑经络的热证。
“太阳之脉,色荣颧骨”一段,疑似错漏之处较多。首先,“太阳之脉”与“少阳之脉”位置互换,可能更为恰当。由于少阳主骨,因此后文说“色荣颧骨”。“荣未交”应作“荣为夭”,意思是气色还没有衰败。《玉机真脏论》中有“色夭不泽,谓之难已”。下文又提到“得汗,待时而已”,出汗后到了一定时间病就会好的,说明这个病的程度并不深。且少阳与厥阴相表里,少阳脉与厥阴脉“争见”,病情十分危重了,因此可以见到少阳的真脏脉。调整后,原文变为:“少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荣未夭,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病内连肾,少阳之脉色也。太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荣未夭,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少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仅供各位参考。
本文主要介绍了针对各种热病的针刺方法,所以叫《刺热》。开篇先分别讲解了五脏热病的症状、治疗方法以及预后情况,还提到“治未病”,体现了中医“未病先防”的先进理念。后文介绍了热病治疗的总方案,说明了不同的发病部位应该如何治疗和针刺的预后情况,指出了治疗热病的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