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本输篇第二

本篇首先讲解十二经脉中井、荥、输、经、合五输穴的意义,然后分别介绍各条经脉上五输穴的位置、选取方法和主要治疗病症,最后介绍子午流注针法,这是将针灸和时间空间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输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脏之所溜处,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愿闻其解。岐伯曰:请言其次也。

【语译】

黄帝问岐伯:凡是运用针刺,都必须精通十二经络循行的起点和终点,络脉从正经所别出的地方,五输穴在四肢留止的部位,六腑与经络表里相合的关系,四季气候变化对经气出入的影响,五脏之气流行灌注的部位,以及经络的宽窄程度、浅深情况,上至头面下至足胫的对应关系。我想听听你对这些问题的见解。岐伯说:请让我按次序来说明一下。

【解读】

在上一篇《九针十二原》中已经讲解了五输穴理论,五输穴是肘关节和膝关节以下的穴位,五种穴位从手指、脚趾开始一直到肘关节、膝关节附近,从下往上排列,好比水流从小到大、从浅到深的一个过程:

井——指经气的起点,如泉水刚刚冒出来,是水的源头,大多位于手指、脚趾端。

荥——指经气还很小,如流水涓涓、萦绕迂回的小溪,大多位于手掌指或足跖趾关节之前。

输——指经气渐盛,好像水流汇聚,由小而大,注此输彼,渐入深处,大多位于手掌指或足跖趾关节之后。

经——指经气更盛,有如滔滔江水经过,水流变大,畅通无阻,大多位于手腕、脚踝关节以上。

合——指经气汇集,好像百川归流进入大海,经气会合开始进入体内脏腑了,大多位于肘关节、膝关节附近。

五输穴和五行是相配的,但六条阴经和六条阳经的配属是不同的。六条阴经的五输穴井、荥、输、经、合的五行属性分别为木、火、土、金、水;而六条阳经的五输穴井、荥、输、经、合的五行属性却分别为金、水、木、火、土。就第一种穴位井穴来说,其属性是“阴井木,阳井金”,阴经的井穴属性为木,阳经的井穴属性为金,但都依据五行相生的次序而排列。

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也,为荥;注于太渊,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腧;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为经;入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手太阴经也。

【语译】

肺所属经脉的血气出于少商穴,少商穴位于拇指端内侧,为井穴,属木;脉气由此流行于鱼际穴,鱼际穴在大鱼际后边,为荥穴;脉气由此灌注于太渊穴,太渊穴在大鱼际后一寸的凹陷中,为输穴;脉气由此经行于经渠穴,经渠穴在手腕后寸口中有脉跳动不止的地方,为经穴;脉气由此进入尺泽穴,尺泽穴在肘中有动脉处,为合穴。这就是手太阴肺经的五输穴。

【解读】

肺经的五输穴是少商穴、鱼际穴、太渊穴、经渠穴、尺泽穴。五输穴在治病上有什么作用呢?本段没有具体说明。总的来说,穴位的治疗作用是有一定规律的:一是治疗所在经脉的病症,肺经就是治疗与肺有关疾病的;二是治疗所在部位的局部病症,比如针刺少商穴可以治疗咽喉肿痛、鼻衄等肺系实热证;三是特定穴位有一些特殊作用,比如针刺少商穴可以治疗高热、昏迷、癫狂,以及指肿和麻木。反过来,我们治疗某些疾病,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选穴位。

少商穴是肺经的井穴,位于拇指桡侧指甲根角外侧0.1寸处。它的主治为咽喉肿痛、鼻衄等肺系实热证,以及高热、昏迷、癫狂、指肿和麻木等。

鱼际穴是肺经的荥穴,位于第一掌骨的中点,赤白肉际处。它的主治为咳嗽、咳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实热证,以及掌中热、小儿疳积等。

太渊穴是肺经的输穴,也是原穴,位于腕横纹上,桡动脉搏动处。它的主治为咳嗽、气喘、咽痛、胸痛等肺系疾病,以及无脉证、腕臂痛等。

经渠穴是肺经的经穴,位于腕横纹上1寸,桡骨茎突的高点与桡动脉之间。它的主治为咳嗽、气喘、胸痛,以及手腕痛等。

尺泽穴是肺经的合穴,位于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肌腱的桡侧缘。它的主治为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证,肘臂挛痛,以及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心出于中冲,中冲,手中指之端也,为井木;溜于劳宫,劳宫,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也,为荥;注于大陵,大陵,掌后两骨之间方下者也,为腧;行于间使,间使之道,两筋之间,三寸之中也,有过则至,无过则止,为经;入于曲泽,曲泽,肘内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为合。手少阴也。

【语译】

心脏所属经脉的血气出于中冲穴,中冲穴位于中指指尖上,为井穴,属木;脉气由此流行于劳宫穴,劳宫穴在中指本节后手掌中间,为荥穴;脉气由此灌注于大陵穴,大陵穴在掌后腕与臂两骨之间的凹陷中,为输穴;脉气由此经行于间使穴,间使穴在掌后三寸两筋之间的凹陷中,当本经有病时,这一部位会有反应,无病时,这一部位很平静,为经穴;脉气由此进入曲泽穴,曲泽穴在肘内侧的凹陷中,屈肘时才能取得,为合穴。这是手少阴心经的五输穴。

【解读】

手少阴经是心经,但是后面跟着的五输穴却是手厥阴心包经上的穴位,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反映了马王堆帛书中十一脉系统向《黄帝内经》十二脉系统的一个过渡情况,也反映了心和心包的密切关系。张介宾这样解释这个问题:“正以心与心包,本同一脏,其气相通,皆心所主,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邪客》篇曰:手少阴之脉独无腧。正此之谓。”古人认为“心,君主之官”,心脏是不能受邪的,所以要让心包代为受邪。后来人们又把心经的五输穴补充进来了。

中冲穴是心包经的井穴,位于中指的尖端。它的主治为昏厥、热病、心烦闷、心痛、中风昏迷、舌强肿痛、中暑、小儿夜啼、咽喉肿痛等。

劳宫穴是心包经的荥穴,位于手掌的中心,握拳时中指指尖所点的位置。它的主治为中风昏迷、中暑、心痛、癫狂、痫证、口疮、口臭、鹅掌风等。

大陵穴是心包经的输穴,也是原穴,位于腕横纹正中,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它的主治为心痛、心烦、惊悸、癫狂痫等心与神志病症,以及胃痛、呕吐、臂腕痛等。

间使穴是心包经的经穴,位于腕横纹上三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它的主治为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热病、烦躁、疟疾、癫狂、痫证、腋肿、肘挛、臂痛等。

曲泽穴是心包经的合穴,位于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肌腱尺侧(内侧)缘的凹陷中。它的主治为心痛、心悸等心脏病症,胃痛、呕吐、泄泻等急性胃肠病,热病诸症,神志疾患,以及肘臂挛痛、头项痛、腋胁痛、瘰疬等。

肝出于大敦,大敦者,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之中也,为井木;溜于行间,行间,足大指间也,为荥;注于太冲,太冲,行间上二寸,陷者之中也,为腧;行于中封,中封,内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则宛,使和则通,摇足而得之,为经;入于曲泉,曲泉,辅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厥阴也。

【语译】

肝脏所属经脉的血气出于大敦穴,大敦穴位于足大趾的背面尖端和三毛中间,为井穴,属木;脉气由此流行于行间穴,行间穴在足大趾、次趾之间,为荥穴;脉气由此注入太冲穴,太冲穴在行间穴上二寸凹陷的地方,为输穴;脉气由此通过中封穴,中封穴在内踝之前一寸半凹陷的地方,针刺该穴时,如果违逆经气运行的方向,就会使气血郁结,如果顺应经气运行的方向,就会使气血通畅,针刺时,伸足即可得穴,为经穴;脉气由此入归曲泉穴,曲泉穴在膝内辅骨的下方,大筋上,小筋下,屈膝才能准确得穴,为合穴。这是足厥阴肝经的五输穴。

【解读】

大敦穴是肝经的井穴,位于足拇指趾甲根角外侧0.1寸处。它的主治为疝气、少腹痛和遗尿、癃闭、五淋、尿血等泌尿系病症,月经不调、崩漏、阴缩、阴中痛、阴挺等月经病和前阴病症,以及癫痫、善寐等。

行间穴是肝经的荥穴,位于足第一、第二跖趾关节前,趾间缝纹端。它的主治为中风、癫痫、头痛、目眩、目赤痛、青盲、口歪等肝经风热病症,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等妇科经带病症,阴中痛、疝气、遗尿、癃闭、五淋等泌尿系病症,以及胸胁满痛等。

太冲穴是肝经的输穴,也是原穴,位于足背第一、第二跖趾关节后方的凹陷中。它的主治为中风、癫狂痫、小儿惊风等急症,头痛、眩晕、耳鸣、目赤肿痛、口眼歪斜、咽痛等肝经风热病症,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等妇科经带病症,黄疸、胁痛、腹胀、呕逆等肝胃病症,遗尿、癃闭等泌尿系病症,以及下肢痿痹、足跗肿痛等。

中封穴是肝经的经穴,位于内踝高点的前方,胫骨前肌腱内侧的凹陷中。它的主治为疝气、阴茎痛、遗精、小便不利、黄疸、胸腹胀满、腰痛、足冷、内踝肿痛等。

曲泉穴是肝经的合穴,位于膝关节内侧横纹头上方,胫骨内侧髁之后的两筋间的凹陷中。它的主治为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阴挺、阴痒、产后腹痛等妇科病症,疝气、阳痿、遗精等男科病症,以及小便不利、膝髌肿痛、下肢痿痹等。

脾出于隐白,隐白者,足大指之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大都,大都,本节之后,下陷者之中也,为荥;注于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为腧;行于商丘,商丘,内踝之下,陷者之中也,为经;入于阴之陵泉,阴之陵泉,辅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为合,足太阴也。

【语译】

脾脏所属经脉的血气出于隐白穴,隐白穴位于足大趾端的内侧,为井穴,属木;脉气由此流行于大都穴,大都穴在本节之后的凹陷中,为荥穴;脉气由此灌注于太白穴,太白穴在足内侧核骨的下方,为输穴;脉气由此经行于商丘穴,商丘穴在足内踝下微前的凹陷中,为经穴;脉气由此进入阴陵泉穴,阴陵泉穴在膝内侧辅骨之下的凹陷中,伸腿取之可得,为合穴。这是足太阴脾经的五输穴。

【解读】

隐白穴是脾经的井穴,位于足拇指趾甲根角外侧0.1寸处。它的主治为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等出血症,以及癫狂、多梦、慢惊风、腹满、泄泻等。

大都穴是脾经的荥穴,位于足拇指内侧,第一跖趾关节前的赤白肉际处。它的主治为腹胀、胃痛、呕吐、泄泻、便秘、热病等。

太白穴是脾经的输穴,也是原穴,位于第一跖趾关节后缘的赤白肉际处。它的主治为腹胀、腹痛、泄泻、便秘、胃痛、呕吐等脾胃病症,以及体重节痛等。

商丘穴是脾经的经穴,位于内踝前下方,足舟骨与内踝连线的中点。它的主治为腹胀、肠鸣、腹泻、便秘、消化不良、足踝痛、神经性呕吐、急慢性胃炎、肠炎等。

阴陵泉穴是脾经的合穴,位于胫骨内侧髁下方的凹陷中。它的主治为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脾不运化水湿病症以及膝痛等。

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为井木;溜于然谷,然谷,然骨之下者也,为荥;注于太溪,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者中也,为腧;行于复溜,复溜,上内踝二寸,动而不休,为经;入于阴谷,阴谷,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应手,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少阴经也。

【语译】

肾脏所属经脉的血气出于涌泉穴,涌泉穴位于足底心,为井穴,属木;脉气由此流行于然谷穴,然谷穴在足内踝前大骨下面的凹陷中,为荥穴;脉气由此灌注于太溪穴,太溪穴在内踝骨后,跟骨上面的凹陷中,为输穴;脉气由此经行于复溜穴,复溜穴在内踝上二寸,有动脉跳动不止的地方,为经穴;脉气由此进入阴谷穴,阴谷穴在内辅骨的后方,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了有动脉应手的地方,屈膝可在腘横纹内侧端二筋之间得穴,为合穴。这是足少阴肾经的五输穴。

【解读】

涌泉穴是肾经的井穴,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二、第三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的分界交点上。它的主治为昏厥、中暑、小儿惊风、癫狂等急症,神志疾患,头痛、头晕、目眩、失眠等症,咯血、咽喉肿痛、喉痹等肺系病症,以及大便难、小便不利、奔豚气、足心热等。

然谷穴是肾经的荥穴,位于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它的主治为月经不调、阴挺、阴痒、白浊等妇科病症,遗精、阳痿、小便不利等泌尿生殖系疾患,以及咯血、咽喉肿痛、消渴、腹泻、小儿脐风、口噤等。

太溪穴是肾经的输穴,也是原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它的主治为头痛、目眩、失眠、健忘、遗精、阳痿等肾虚证,咽喉肿痛、齿痛、耳鸣、耳聋等阴虚性五官病症,咳嗽、气喘、咯血、胸痛等肺部疾患,以及消渴、小便频数、便秘、月经不调、腰脊痛、下肢厥冷等。

复溜穴是肾经的经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它的主治为水肿、汗证等津液输布失调疾患,腹胀、腹泻等胃肠疾患,以及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等。

阴谷穴是肾经的合穴,位于腘窝内侧。屈膝时,它在半腱肌肌腱与半膜肌肌腱之间。它的主治为癫狂和阳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崩漏等泌尿生殖系疾患,以及膝股内侧痛等。

以上讲了五脏经脉的五输穴,五脏经脉都是阴经。接下来讲六腑经脉的六输穴,六腑经脉都是阳经。

膀胱出于至阴,至阴者,足小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通谷,通谷,本节之前外侧也,为荥;注于束骨,束骨,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腧;过于京骨,京骨,足外侧大骨之下,为原;行于昆仑,昆仑,在外踝之后,跟骨之上,为经;入于委中,委中,腘中央,为合。委而取之,足太阳也。

【语译】

膀胱所属经脉的血气出于至阴穴,至阴穴位于足小趾外侧,为井穴,属金;脉气由此流行于通谷穴,通谷穴在小趾本节前的外侧,为荥穴;脉气由此灌注于束骨穴,束骨穴在小趾本节后的凹陷中,为输穴;脉气由此通过京骨穴,京骨穴在足外侧的大骨下方,为原穴;脉气由此经行于昆仑穴,昆仑穴在足外踝的后方,跟骨之上,为经穴;脉气由此进入委中穴,委中穴在膝弯中央,为合穴,取穴时,屈膝才能准确取得。这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六输穴。

【解读】

十二正经中六条阳经有六输穴,也就是五输穴再加上一个原穴。六条阳经的原穴是在井、荥、输、经、合五输穴的输穴后另有一个原穴,也就是第四种穴位是原穴。

至阴穴是膀胱经的井穴,位于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处。它的主治为胎位不正(用灸法)、滞产、头痛、目痛、鼻塞、鼻衄等。

足通谷穴是膀胱经的荥穴,位于第五跖趾关节前方的赤白肉际处。它的主治为头痛、项强、目眩、鼻衄、癫狂等。

束骨穴是膀胱经的输穴,位于第五跖趾关节后方的赤白肉际处。它的主治为头痛、项强、目眩等头部疾患及腰腿痛、癫狂等。

京骨穴是膀胱经的原穴,位于足外侧,第五跖骨粗隆下方的赤白肉际处。它的主治为头痛、项强、癫痫、腰腿痛、踝关节痛等。

昆仑穴是膀胱经的经穴,位于足部外踝后方,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它的主治为后头痛、项强、腰骶疼痛、足踝肿痛等痛症及癫痫、滞产等。

委中穴是膀胱经的合穴,位于人体的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中间的凹陷处。它的主治为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症,以及腹痛、急性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等。

胆出于窍阴,窍阴者,足小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侠溪,侠溪,足小指次指之间也,为荥;注于临泣,临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为腧;过于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为原;行于阳辅,阳辅,外踝之上,辅骨之前,及绝骨之端也,为经;入于阳之陵泉,阳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为合,伸而得之。足少阳也。

【语译】

胆所属经脉的血气出于窍阴穴,窍阴穴位于足小趾侧的次趾尖端,为井穴,属金;脉气由此流行于侠溪穴,侠溪穴位于足小趾与四趾之间,为荥穴;脉气由此流注于临泣穴,临泣穴位于由侠溪穴再向上行一寸半的凹陷中,为输穴;脉气由此通过丘墟穴,丘墟穴在外踝骨前下的凹陷中,为原穴;脉气由此经行于阳辅穴,阳辅穴在外踝上四寸余,辅骨的前方,绝骨的上端,为经穴;脉气由此进入阳陵泉穴,阳陵泉穴在膝外侧的凹陷中,为合穴,伸腿可准确取穴。这是足少阳胆经的六输穴。

【解读】

足窍阴穴是胆经的井穴,位于足第四趾末节外侧,距离趾甲根角0.1寸的地方。它的主治为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实热证,以及喉痹、胸胁痛、足跗肿痛等。

侠溪穴是胆经的荥穴,位于足背外侧,第四、第五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它的主治为头痛、耳鸣、耳聋、目痛、眩晕等头面五官病症,以及胸胁胀痛、足跗肿痛、热病等。

足临泣穴是胆经的输穴,位于足背外侧,足第四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它的主治为偏头痛、目赤肿痛、胁肋疼痛、足跗肿痛等痛症,以及月经不调、乳痈、瘰疬等。

丘墟穴是胆经的原穴,位于足外踝的前下方,趾长伸肌腱外侧的凹陷处。它的主治为目赤肿痛、目翳等目疾,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外踝肿痛等痛症,以及足内翻、足下垂等。

阳辅穴是胆经的经穴,位于小腿外侧,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方。它的主治为偏头痛、目外眦痛、缺盆中痛、腋下痛、瘰疬、胸痛、胁痛、下肢外侧痛、疟疾、半身不遂等。

阳陵泉穴是胆经的合穴,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它的主治为黄疸、胁痛、口苦、呕吐、吞酸等肝胆犯胃病症,膝肿痛、下肢痿痹、麻木等下肢、膝关节疾患,以及小儿惊风等。

胃出于厉兑,厉兑者,足大指内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内庭,内庭,次指外间也,为荥;注于陷谷,陷谷者,上中指内间,上行二寸,陷者中也,为腧;过于冲阳,冲阳,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为原,摇足而得之;行于解溪,解溪,上冲阳一寸半,陷者中也,为经;入于下陵,下陵,膝下三寸,胻骨外三里也,为合;复下三里三寸,为巨虚上廉,复下上廉三寸,为巨虚下廉也,大肠属上,小肠属下,足阳明胃脉也。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

【语译】

胃所属的经脉血气出于厉兑穴,厉兑穴位于足第二趾端外侧,为井穴,属金;脉气由此流行于内庭穴,内庭穴在次趾外侧与中趾间的凹陷中,为荥穴;脉气由此灌注于陷谷穴,陷谷穴在中趾的内侧上行二寸的凹陷中,为输穴;脉气由此通过冲阳穴,冲阳穴在足背上自趾缝向上约五寸的凹陷中,为原穴,取穴时要摇动脚才能取准位置;脉气由此经行于解溪穴,解溪穴在冲阳穴之上一寸半的凹陷中,为经穴;脉气由此进入下陵穴,下陵穴在膝下三寸,胻骨外缘的三里穴的位置,它与三里穴在同一个位置,为合穴;再从三里穴向下三寸,是上巨虚穴,自上巨虚穴再下三寸,为下巨虚穴。大肠属于上巨虚穴,小肠属于下巨虚穴。因为大肠、小肠在体内连于胃腑之下,所以在经脉上也就连于足阳明胃脉之处,同属于胃脉。这是足阳明胃经的六输穴。

【解读】

厉兑穴是胃经的井穴,位于足第二趾末节外侧,距离趾甲根角0.1寸的地方。它的主治为齿痛、鼻衄、咽喉肿痛等实热性五官病症,多梦、癫狂等神志疾患,以及热病诸症等。

内庭穴是胃经的荥穴,位于足背第二、第三跖骨结合部前方的凹陷处。它的主治为齿痛、咽喉肿痛、鼻衄等实热性五官病症,热病诸症,吐酸、泄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症,以及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等。

陷谷穴是胃经的输穴,位于足背,在第二、第三跖骨间,第二跖趾关节近端凹陷中。它的主治为水液输布失常性疾患及足背肿痛、肠鸣、腹痛等。

冲阳穴是胃经的原穴,位于足背最高处,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它的主治为口眼歪斜、面肿、齿痛、癫狂痫、胃病、足痿无力等。

解溪穴是胃经的经穴,位于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它的主治为下肢痿痹、踝关节病、足下垂等下肢、踝关节疾患,以及头痛、眩晕、癫狂、腹胀、便秘等。

足三里穴是胃经的合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穴的连线上。它的主治为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便秘、痢疾等胃肠病症,下肢痿痹,癫狂等心神病,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以及虚劳诸症。足三里穴为保健要穴。

三焦者,上合手少阳,出于关冲,关冲者,手小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液门,液门,小指次指之间也,为荥;注于中渚,中渚,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腧;过于阳池,阳池,在腕上,陷者之中也,为原;行于支沟,支沟,上腕三寸,两骨之间,陷者中也,为经;入于天井,天井在肘外大骨之上,陷者中也,为合,屈肘乃得之;三焦下腧,在于足大指之前,少阳之后,出于腘中外廉,名曰委阳,是太阳络也。手少阳经也。三焦者,足少阳太阴之所将,太阳之别也,上踝五寸,别入贯腨肠,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

【语译】

三焦,上合手少阳经脉,其血气出于关冲穴,关冲穴位于无名指的前端,为井穴,属金;脉气由此流行于液门穴,液门穴在小指与次指间,为荥穴;脉气由此灌注于中渚穴,中渚穴在无名指本节后面的凹陷中,为输穴;脉气由此过于阳池穴,阳池穴在腕上的凹陷中,为原穴;脉气由此经行于支沟穴,支沟穴在腕后三寸,两骨间的凹陷中,为经穴;脉气由此进入天井穴,天井穴在肘外大骨上方的凹陷中,为合穴,屈肘可以得穴。三焦之气另通足部的下腧穴,脉气在足太阳经之前,上行足少阳经之后,别出于膝腘窝外缘,有穴名叫委阳穴,委阳穴属于足太阳经大络,又属于手少阳的经脉。三焦虽然属于手少阳经,在下面却有足少阳、足太阳二经为之输给,所以它的脉气又自足太阳经别出,在外踝上五寸处,别入贯于腿肚,出于委阳穴,与足太阳经的正脉相并,入腹内联络膀胱,约束下焦。其气实则小便不通,虚则遗尿。治疗的时候,遗尿当用补法,小便不通当用泻法。

【解读】

关冲穴是三焦经的井穴,位于手无名指末节尺侧(内侧),距指甲根角0.1寸处。它的主治为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喉痹、舌强等头面五官病症及热病、中暑等。

液门穴是三焦经的荥穴,位于手背部,第四、第五指间赤白肉际处。它的主治为头面五官疾患及热病、疟疾、手臂痛等。

中渚穴是三焦经的输穴,位于第四、第五指关节后方的凹陷中。它的主治为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喉痹、舌强等头面五官病症,热病诸症,以及肩背肘臂酸痛、手指不能屈伸等。

阳池穴是三焦经的原穴,位于第三、第四掌骨间直上与腕横纹交点处的凹陷中。它的主治为目赤肿痛、耳聋、喉痹等五官病症及消渴、口干、腕痛、肩臂痛等。

支沟穴是三焦经的经穴,位于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它的主治为便秘、耳鸣、耳聋、暴喑、瘰疬、胁肋痛及热病诸症。

天井穴是三焦经的合穴,位于臂外侧,屈肘时肘尖直上1寸的凹陷处。它的主治为耳聋、癫痫、瘰疬、瘿气,以及偏头痛、胁肋痛、颈项肩臂痛等痛症。

手太阳小肠者,上合手太阳,出于少泽,少泽,小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前谷,前谷,在手外廉本节前,陷者中也,为荥;注于后溪,后溪者,在手外侧本节之后也,为腧;过于腕骨,腕骨,在手外侧腕骨之前,为原;行于阳谷,阳谷,在锐骨之下,陷者中也,为经;入于小海,小海,在肘内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者中也。伸臂而得之,为合。手太阳经也。

【语译】

小肠,上合手太阳经脉,其血气出于少泽穴,少泽穴位于手小指外侧端,为井穴,属金;脉气由此流行于前谷穴,前谷穴在手外侧本节前的凹陷中,为荥穴;脉气由此灌注于后溪穴,后溪穴在手外侧小指本节的后方,为输穴;脉气由此通过腕骨穴,腕骨穴在手外侧腕骨前,为原穴;脉气由此经行于阳谷穴,阳谷穴在腕后锐骨前下方的凹陷中,为经穴;脉气由此进入小海穴,小海穴在肘内侧大骨外,距离骨尖半寸的凹陷中,取穴时,伸手臂才能取准穴位,为合穴。这是手太阳小肠经的六输穴。

【解读】

少泽穴是小肠经的井穴,位于小指尺侧指甲根角旁0.1寸处。它的主治为乳痈、乳汁少等乳疾,昏迷、热病等急症、热证,头痛、目翳、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病症。

前谷穴是小肠经的荥穴,位于第五指关节前的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它的主治为热病诸症,乳痈、乳汁少等乳疾,头痛、目痛、耳鸣、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病症。

后溪穴是小肠经的输穴,位于第五指关节后尺侧的近端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它的主治为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等痛症,以及耳聋、目赤、癫狂痫、疟疾等。

腕骨穴是小肠经的原穴,位于手掌尺侧,第五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赤白肉际凹陷处。它的主治为指挛腕痛、头项强痛等痛症,热病诸症,以及目翳、黄疸,疟疾等。

阳谷穴是小肠经的经穴,位于手外侧,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它的主治为头面五官病症,热病诸症及癫狂痫等。

小海穴是小肠经的合穴,位于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的凹陷处,尺神经沟中。它的主治为肘臂疼痛、麻木、癫痫等。

大肠上合手阳明,出于商阳,商阳,大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本节之前二间,为荥;注于本节之后三间,为腧;过于合谷,合谷在大指歧骨之间,为原;行于阳溪,阳溪,在两筋间,陷者中也,为经;入于曲池,在肘外辅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为合。手阳明也。

【语译】

大肠,上合手阳明经脉,其血气出于商阳穴,商阳穴位于食指内侧端,为井穴,属金;脉气由此流行于二间穴,二间穴在食指本节前面的凹陷中,为荥穴;脉气由此灌注于三间穴,三间穴在本节后,为输穴;脉气由此通过合谷穴,合谷穴在大指、次指的骨缝间,为原穴;脉气由此经行于阳溪穴,阳溪穴在大指本节的后面,腕上两筋之间的凹陷处,为经穴;脉气由此进入曲池穴,曲池穴在肘外侧辅骨的凹陷处,取穴时屈臂才能取准穴位,为合穴。这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六输穴。

【解读】

商阳穴是大肠经的井穴,位于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根角0.1寸处。它的主治为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热病、昏迷等热证、急症,手指麻木等。

二间穴是大肠经的荥穴,位于手指第二指关节桡侧远端赤白肉际处。它的主治为身热头痛、咽喉肿痛、齿痛腮肿、目痛鼻衄、口眼歪斜等五官诸症,手指肿痛、麻木、屈伸不利,以及咽炎、喉炎、扁桃体炎、牙痛、鼻出血、睑腺炎、肩周炎等。

三间穴是大肠经的输穴,位于手背第二掌骨桡侧(外侧),掌骨小头后方凹陷处。它的主治为身热头痛、咽喉肿痛、口干齿痛、鼻衄目痛、胸闷气喘、腹胀肠鸣、泄泻痢疾、肩臂疼痛、肩关节周围炎、上肢瘫痪、手背肿痛、手指肿痛、手指屈伸不利、扁桃体炎、牙痛、三叉神经痛、急性结膜炎、青光眼等。

合谷穴是大肠经的原穴,位于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它的主治为头痛、目赤肿痛、牙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发热、恶寒等外感病症,热病无汗或多汗,以及闭经、滞产等妇产科病症。

阳溪穴是大肠经的经穴,位于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它的主治为手腕痛及头痛、目赤肿痛、耳聋等头面五官疾患。

曲池穴是大肠经的合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上。它的主治为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症,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等胃肠病症,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症,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

是谓五脏六腑之腧,五五二十五腧,六六三十六腧也。六腑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

【语译】

以上所说的就是五脏六腑的腧穴,五脏阴经各有井、荥、输、经、合五种腧穴,五五共二十五个腧穴;六腑阳经各多一个原穴,六六共三十六个腧穴。六腑的血气,都出行于足太阳、足阳明、足少阳经脉,上行合于手的三阳经。

【解读】

古代医者认为,这些腧穴不但是经气出入、经血交流、阴阳交会之处,而且是治疗各种疾病的针灸穴位。中医针灸学认为,周身三百六十五穴,统于六十五穴。十二经脉的五输穴加起来是六十个,为什么说六十五穴呢?其实上面所讲的经脉中缺少了一条,那就是手少阴心经。加上心经上的五输穴,正好是六十五穴。

为了方便学习,列表如下:

五输穴表

五输穴歌诀

少商鱼际与太渊,

经渠尺泽肺相连;

商阳二三间合谷,

阳溪曲池大肠牵;

厉兑内庭陷谷胃,

冲阳解溪三里随;

隐白大都太白脾,

商丘之上阴陵泉;

少冲少府属于心,

神门灵道少海寻;

少泽前谷后溪腕,

阳谷小海小肠经;

至阴通谷束京骨,

昆仑委中膀胱知;

涌泉然谷与太溪,

复溜阴谷肾所宜;

中冲劳宫心包络,

大陵间使传曲泽;

关冲液门中渚焦,

阳池支沟天井索;

窍阴侠溪临泣胆,

丘墟阳辅阳陵泉;

大敦行间太冲看,

中封曲泉属于肝。

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一次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二次脉手阳明也,名曰扶突;三次脉手太阳也,名曰天窗;四次脉足少阳也,名曰天容;五次脉手少阳也,名曰天牖;六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七次脉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腋内动脉,手太阴也,名目天府。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

【语译】

在左右两缺盆的正中间,是任脉循行的地方,有穴名叫天突;次于任脉后第一行的动脉,是足阳明经脉循行的地方,有穴名叫人迎;第二行是手阳明经脉循行的地方,有穴名叫扶突;第三行是手太阳经脉循行的地方,有穴名叫天窗;第四行是足少阳经脉循行的地方,有穴名叫天容;第五行是手少阳经脉循行的地方,有穴名叫天牖;第六行是足太阳经脉循行的地方,有穴名叫天柱;第七行在颈中央,是督脉循行的地方,有穴名叫风府;在腋下上臂内侧的动脉,是手太阴经脉循行的地方,有穴名叫天府;在侧胸部腋下三寸,是手厥阴心包经脉循行的地方,有穴名叫天池。

【解读】

在讲完了十二经脉的五输穴之后,岐伯又对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在头颈部的穴位重点做了介绍。这些穴位的名称很有意思,最前面是任脉的天突穴,接下来是足阳明胃经的人迎穴,再后边是手阳明大肠经的扶突穴,再后边是手太阳小肠经的天窗穴,再接下来是足少阳胆经的天容穴。其实这里有一个错误,天容穴是手太阳经的穴位,在此当为天冲穴。再下来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天牖穴,接着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天柱穴,然后到了后面的中央是督脉的风府穴,再后到了腋下是手太阴肺经的天府穴,最后到腋下三寸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天池穴。

这些穴位的名称大多有一个“天”字。天字开头的穴位都是很有深意的。张志聪曾经说过:“经脉应地之经水,上通于天,故有天突、天窗、天容、天牖、天柱、天府、天池及风府之名。”古人起名字都是有根据的,就像中药药名,里面要是有“仙”“灵”“神”等字眼,肯定是一些轻身延年的上品药。所以对穴位的名称,也要注意理解其内涵。

刺上关者,呿不能欠;刺下关者,欠不能呿;刺犊鼻者,屈不能伸;刺两关者,伸不能屈。

【语译】

针刺上关穴时,要张口而不能闭口;针刺下关穴时,要闭口而不能张口。针刺犊鼻穴时,要屈膝而不能伸足;针刺内关与外关穴时,要伸直手而不能弯曲手。

【解读】

上关穴在耳前,颧弓上缘的凹陷处,要张口取穴;下关穴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所以要闭口取穴。

犊鼻穴在髌韧带外缘,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要屈膝才有凹陷,才能找准穴位。

内关穴和外关穴在手腕上两寸,两筋之间,所以取穴的时候要伸直手。

取穴时要注意穴位的解剖部位,让病人摆好合适的体位,以防发生危险。

足阳明挟喉之动脉也,其腧在膺中。手阳明次在其腧外,不至曲颊一寸。手太阳当曲颊。足少阳在耳下曲颊之后。手少阳出耳后,上加完骨之上。足太阳挟项大筋之中发际。阴尺动脉在五里,五腧之禁也。

【语译】

足阳明胃经的经脉,挟喉而行,人迎穴位于喉结两旁的动脉应手处,脉气下行于胸。手阳明经的扶突穴,在人迎穴之外,距离曲颊一寸。手太阳经的天窗穴,位于曲颊处。足少阳经的天冲穴,在耳下曲颊后。手少阳经的天牖穴,在耳后完骨上。足太阳经的天柱穴,位于项后,挟大筋两旁发际下凹陷中。手阳明经的五里穴,位于属于阴的尺动脉上,误刺该穴,会使五输穴的脏气竭绝,所以这是一个禁针穴位。

【解读】

这里讲了经脉穴位的分布,以及禁针的穴位。这些地方为什么不能进行针刺治疗呢?因为这些地方有动脉通过,如果误刺,就会引发出血,是很危险的事情。在针灸的时候要避开重要的血管,防止误刺。真正的针灸治疗还是要让专业的医生去操作,我们平时自己可以用导引按摩的方法来保健,千万不能学了一点点知识就动手去给人针刺,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少阴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

【语译】

肺配合大肠,大肠是转送糟粕、排泄粪便的器官。心配合小肠,小肠是接受胃所下移的腐熟的水谷的器官。肝配合胆,胆是贮藏和排泄胆汁的器官。脾配合胃,胃是受纳水谷、消化五谷的器官。肾配合膀胱,膀胱是蓄积和排泄水液的器官。足少阴隶属于肾,肾又上连于肺,所以肾能统率三焦和膀胱两脏。三焦,是像四通的水沟一样行水的器官,水道由此而出。三焦有疏调水道的作用,下通膀胱,但它没有脏来配合,是一个孤独的器官。以上就是六腑与五脏相配合的情况。

【解读】

本段讲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表里配属关系,它们是通过络脉相联系的。有关络脉的问题,《灵枢·经脉》有详细的讲解。这里只讲为什么“肾将两脏”。肾和肺都主水液,从五行关系上来看,都是金水相生,肾经上面与肺经有联系,所以与肾相合的有膀胱和肺两个脏器。

《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讲过,五脏都是有官职的。本段讲,大肠是“传道之腑”,小肠是“受盛之腑”,胆是“中精之腑”,胃是“五谷之腑”,膀胱是“津液之腑”,三焦是“中渎之腑”。中渎者,谓如川如渎,源流皆出其中也。

胆是一个很重要的脏腑器官,它既属于六腑之一,又是奇恒之腑;既是中正之官,又是中精之腑。现在很多人患了胆囊炎、胆结石之后,把胆切除了,之后他们就会胆小怕事,拿不定主意,为什么?因为没有胆了。我们常说吓破胆了,也是这个意思。

三焦为什么是孤腑呢?因为它孤孤单单的,没有脏来跟它配合。有人说心包,心包代心受邪,起码也是存在的,没有什么争议。但是三焦可就不同了,对于三焦,自古以来就有许多种说法,比如部位三焦、功能三焦等。张介宾就曾经说过:“盖即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故有中渎是孤之名,而亦有大腑之形。《难经》谓其有名无形,诚一失也。是盖譬之探囊以计物,而忘其囊之为物耳。遂致后世纷纷,无所凭据,有分为前后三焦者,有言为肾傍之脂者,即如东垣之明,亦以手三焦足三焦分而为二。夫以一三焦,尚云其无形,而诸论不一,又何三焦之多也?画蛇添足,愈多愈失矣,后世之疑将焉释哉?”由此可见,对于三焦,古人也拿它没办法!

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夏取诸腧孙络肌肉皮肤之上;秋取诸合,余如春法。冬取诸井诸腧之分,欲深而留之。此四时之序,气之所处,病之所舍,脏之所宜。转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痿厥者张而刺之,可令立快也。

【语译】

春天针刺时,应取浅表部位的络脉和各经荥穴以及大筋和肌肉的间隙,比较严重的病要深刺,轻的病要浅刺。夏天针刺时,要取十二经的输穴以及肌肉、皮肤之上的浅表部位。秋天针刺时,应取十二经的合穴,深刺或浅刺与春天针刺的方法一样。冬天针刺时,应取十二经的井穴和脏腑的输穴,要深刺并且留针。这是为了顺应四时气候的温热凉寒的次序,脉气所聚的处所,疾病发生的部位,而选择针刺最为适宜的地方。如果遇到转筋的病症,让患者站立稳定,刺他当取的输穴,就可使筋伸缩自如。如果遇到四肢偏废的痿厥病人,令他仰卧,四肢伸开,然后进行针刺治疗,就可使他气血通畅。

【解读】

这里岐伯告诉我们,应该根据四季的不同而选取不同的穴位进行治疗。简单地讲就是,春天针刺时,要取十二经的荥穴;夏天针刺时,要取十二经的输穴;秋天针刺时,应取十二经的合穴;冬天针刺时,应取十二经的井穴和输穴。这是为了顺应四时气候的温热凉寒的次序,脉气所聚的处所,疾病发生的部位,而选择针刺最为适宜的地方。这种按时取穴的治疗方法,是古人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表现。 zVIm4mYK5sUPkfTVNnqk+2+7CJf1av4ZKEkyltekxbN6cMa8y28qvxkIqmdl1bs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