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病传篇第四十二

本篇主要讲述了邪气进入脏腑后的传变次序,论述详尽清晰;说明了五脏之病“死于其所不胜”之时的疾病致死规律,对五脏发病的死亡预期做了必要的说明,并论述了诊断和治疗的相关原则。

黄帝曰:余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焫、饮药之一者,可独守耶?将尽行之乎?岐伯曰:诸方者,众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尽行也。

【语译】

黄帝说:我从先生你那里学到了九针的知识,并且私下阅读了许多记载各种治疗方法的书,有的运用导引行气的方法,有的运用按摩、灸法、温熨、针刺、火针和汤药等方法,在运用这些方法的时候,是坚持只用一种方法呢,还是要把所有的方法都综合起来使用呢?岐伯说:这些方法,是适用于众多人的疾病的不同治疗方法,而不是施用在同一个人身上的治疗方法。

【解读】

病传,就是疾病的传变。本篇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病邪自外而内逐步侵入人体,直至最后死亡的过程;二是五脏疾病各自的传变规律,以及这些传变最后导致死亡的预计时间。所以本篇名为“病传”。疾病的传变是人体发病的总规律,医生必须非常清楚地掌握这些规律,才能准确地治疗。

第一节中,黄帝向岐伯询问了治疗时如何选择方法。治疗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焫、汤药,等等,不一而足,但是人的肌肉有结实和松弛之分,皮肤有厚薄之分,气血有充足和虚乏之分,每个人对每种治疗方法的耐受能力并不相同。同时,侵犯人体的病邪,有的停留在体表,是表证,有的藏在肌肉之间,有的深入内脏,要选择的治疗方法也大有不同。因此医生在进行治疗时,应当根据病人、病情的不同来选择方法施治,中医讲“三因制宜”,其中一项就是因人制宜。

黄帝曰:此乃所谓守一勿失,万物毕者也。今余已闻阴阳之要,虚实之理,倾移之过,可治之属,愿闻病之变化,淫传绝败而不可治者,可得闻乎?岐伯曰:要乎哉问。道,昭乎其如日醒,窘乎其如夜瞑,能被而服之,神与俱成,毕将服之,神自得之,生神之理,可著于竹帛,不可传于子孙。

【语译】

黄帝说:这就是所谓的掌握好一个总的原则,就能够处理各种复杂而具体的情况。现在我已经懂得了阴阳的要领,虚实的道理,因腠理不固和正气不足所导致的疾病,以及还有治疗余地的疾病,还想听你讲讲疾病的内在变化,以及淫邪传变、正气耗竭而导致不可治疗的情况,能讲给我听吗?岐伯说:这是很重要的问题啊!医道,如果弄明白了,就像白天醒着一样清晰明了;如果不明白,就像夜里睡着了一样昏昧。如果能够按照医道去实践,就像衣服一样时刻不离身,心领神会,就会与医道合为一体,始终运用它,自然就能领会它的精髓。像这样使万物得生的高妙道理,可以刻写在竹帛上让它广泛流传,而不该只传给自己的后代。

【解读】

本节黄帝提出“守一勿失”,这是一种指导性思想。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什么是不变的呢?那就是治病的总原则。马莳说:“诸方虽行于众病,而医工当知乎守一,守一者,令诸方而尽明之,各守其一而勿失也。各守其一而勿失也,庶乎万物之病,可以毕治而无误矣。”了解了治疗疾病的原则,那么再复杂的病情,再变化多端的奇邪,也可以找到治疗的方法。《道德经》说:“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黄帝说:“此乃所谓守一勿失,万物毕者也。”虽然两个“一”指代的内容不同,前者指的是天地自然的规律,而后者指的是治疗的法则,但其核心思想都是要掌握基础原则,这样就可以守一而知万物,就能够顺利应对繁杂的病情。

黄帝曰:何谓日醒?岐伯曰: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黄帝曰:何谓夜瞑?岐伯曰:瘖乎其无声,漠乎其无形,折毛发理;正气横倾,淫邪泮衍,血脉传留,大气入脏,腹痛下淫,可以致死,不可以致生。

【语译】

黄帝问:什么叫像白天清醒着一样清楚呢?岐伯说:明白了阴阳的规律,就像迷惑解开了,就像酒醉后清醒了一样。黄帝又问:什么叫像夜里睡着了一样昏昧呢?岐伯说:外邪入侵人体,安静得没有声响和形迹,只见毛发折断,腠理开泄,正气外散,邪气散溢蔓延于肌体,通过血脉传到五脏,腹中作痛,下焦脏气逆乱,这些都可以致人死亡,让人不能继续存活下去。

【解读】

本节讲了外邪侵袭人体、致人死亡的大致过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讲的是疾病从可治到不可治,越来越严重的发展次序,我们将它与本节结合来看。“折毛发理”,病位尚浅,病邪位于皮毛和肌肤腠理。到了“血脉传溜”,邪气就开始从表向里走了,这个时候还可以“治筋脉”。等到了“大气入脏”的阶段,邪气侵犯脏腑,以至于脏气逆乱,这时就非常危险,很难再救治回来。所以邪在外的时候,病情是比较轻的,这个时候一定要审慎治疗,“守一勿失”,不要让病邪内陷,危害到脏腑。

黄帝曰:大气入脏奈何?岐伯曰:病先发于心,一日而之肺,三日而之肝,五日而之脾,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病先发于肺,三日而之肝,一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病先发于肝,三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三日而之肾,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病先发于脾,一日而之胃,二日而之肾,三日而之膂、膀胱,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病先发于胃,五日而之肾,三日而之膂膀胱,五日而上之心,二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昳。病先发于肾,三日而之膂、膀胱,三日而上之心,三日而之小肠,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早晡。病先发于膀胱,五日而之肾,一日而之小肠,一日而之心,二日不已,死,冬鸡鸣,夏下晡。诸病以次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也;间一脏及二三四脏者,乃可刺也。

【语译】

黄帝问:亢盛的邪气侵入五脏,是怎样传变的呢?岐伯说:先从心开始发病的,经过一天就会传到肺,过了三天传到肝,再过五天传到脾。如果再过三天病还没有治好,人就会死亡。冬季在半夜死亡,夏季在中午死亡。先从肺发病的,经过三天传到肝,再过一天传到脾,再过五天传到胃,如果再过十天病还没有治好,人就会死亡。冬季在日落时死亡,夏季在日出时死亡。先从肝发病的,经过三天传到脾,再过五天传到胃,再过三天就传到肾,如果再过三天病还没有治好,人就会死亡。冬季在日落时死亡,夏季在早饭时死亡。先从脾发病的,经过一天传到胃,再过两天传到肾,再过三天传到脊椎、膀胱,如果再过十天病还没有治好,人就会死亡。冬季在亥时死亡,夏季在晚饭时死亡。先从胃发病的,经过五天传到肾,再过三天传到脊椎和膀胱,再过五天就向上传到心,如果再过两天病还没有治好,人就会死亡。冬季在半夜死亡,夏季在午后死亡。先从肾发病的,经过三天传到脊椎、膀胱,再过三天就向上传到心,再过三天传到小肠,如果再过三天病还没有治好,人就会死亡。冬季在寅末卯初时死亡,夏季在黄昏时死亡。先从膀胱发病的,经过五天传到肾,再过一天传到小肠,再过一天就传到心,如果再过两天病还没有治好,人就会死亡。冬季在丑时死亡,夏季在未时死亡。脏腑发生的疾病都按照一定的次序传变,像这样传变的,都有特定的可以预计的死亡时间,不能用针刺治疗。如果病的传变次序间隔了一个脏器或者间隔了两个脏器、三个脏器、四个脏器的,才能用针刺治疗。

【解读】

本节讲了邪气传入不同的脏腑后,疾病的传变规律与死亡时间。这种传变是不能用针刺治疗的。从五行角度来看,脏腑之病相传,总是传向它所克的脏腑,或者互为表里的脏腑疾病互传。而某一脏腑疾患致人死亡的时间,也与五行有关,其死亡时刻所属之五行,往往克胜得病的脏腑,或属于脏腑所克之五行过旺,反而侮及该脏腑的情况,或者时刻正符合该脏腑的五行,导致病脏邪气过亢而亡。举例来看,先从心发病时,先传到肺,心属火,肺属金,火克金;之后传到肝,肝属木,金克木;之后传到脾,脾属土,木克土。如果是在冬季生病,就会在某天半夜死亡。夜半是子时,阴气极盛,冬季属水,而在地支之中,亥、子也属水,水又克火,心脏发病本已虚衰,更无法抵抗大盛的水,因此病人会在半夜死亡。如果是夏季生病,就会在某天中午死亡。夏季属火,中午为午时,地支中巳、午亦属火,火气大盛,则心中阳邪暴亢,人也会死亡。

五脏病传和死亡都依照着这样的规律,但也分急缓。病势急、病邪猛的,可能几天后人就死了;病势稍缓的,可能几个月后人才死;病势再缓的,可能过了几年才会死。另外,王冰认为,《黄帝内经》中所提到的病邪传递日数,并不合于五行之数,应当是和经脉所属的三阴三阳有关。比如由胃传肾,病发于胃的情况下经五日传到肾,正符合经脉循行的次序间隔。

对“间一脏及至二三四脏者,乃可刺也”的解释,诸家不同。王冰曰:“间一脏止者,谓隔过前一脏而不更传也。则谓木传土、土传水、水传火、火传金、金传木而止,皆间隔一脏也。及至三四脏者,皆谓至前第三第四脏也,诸至三脏者,皆其已不胜之气也;至四脏者,皆至己所生之父母也。不胜则不能为害于彼,所生则父子无克伐之期,气顺以行,故刺之可矣。”认为“间一脏”指的是邪气传到下一脏腑后,传递就停止了。“间三脏”,下一脏就是五行上克制发病脏腑的,“间四脏”则到了本脏。这些都不能再传下去,所以“气顺可刺”。张志聪曰:“五脏间传,止有间三而无间四。所谓间四脏者,以脏传之腑,而腑复传之于他脏,盖腑亦可以名脏也。”他认为邪气在五脏传变的过程中,所谓的“间四脏”实际上并不存在,指的应该是脏腑之间互传。

本篇对疾病的传变过程做了详尽的说明。邪气一旦入侵,自外而内,经过皮肤、肌肤腠理、筋骨、血脉而传到了脏腑,这种情形就非常危险了。脏腑之内的病邪会进一步向其他各个器官传递,最终使人体脏气完全逆乱,无法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人就会死亡。因此,医生对于疾病一定要及早救治,在邪气位于皮毛、腠理时,就遏制住它向内发展的趋势,以免危害到人的生命。 A/1j52ZJfLe1yWeG8+AhVI+gdabo66PhK2wss3Vi6PCn0vi/rZjy4Ynz4RHx401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