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禁服篇第四十八

本篇主要阐述针灸治疗疾病的高深原理,以及在具体运用中应当遵循和避免的内容,所以称为“禁服”,禁就是禁忌,服就是服从。本篇还强调,针灸治疗疾病的道理是十分高深渊博的,针灸技术必须经过长期刻苦努力的学习才能很好地掌握;同时,在学术的传承上,要注重考察传承人的道德品质,不能随意传授。

雷公问于黄帝曰:细子得受业,通于九针六十篇,旦暮勤服之,近者编绝,久者简垢,然尚讽诵弗置,未尽解于意矣。外揣言浑束为一,未知所谓也。夫大则无外,小则无内,大小无极,高下无度,束之奈何?士之才力,或有厚薄,智虑褊浅,不能博大深奥,自强于学若细子。细子恐其散于后世,绝于子孙,敢问约之奈何?

黄帝曰:善乎哉问也。此先师之所禁,坐私传之也,割臂歃血之盟也,子若欲得之,何不斋乎?雷公再拜而起曰:请闻命于是也,乃斋宿三日而请曰:敢问今日正阳,细子愿以受盟。黄帝乃与俱入斋室,割臂歃血,黄帝亲祝曰:今日正阳,歃血传方,有敢背此言者,反受其殃。雷公再拜曰:细子受之。

【语译】

雷公向黄帝询问:我得你传授,通晓了九针六十篇以后,从早到晚都在孜孜不倦地学习,近期看过的竹简,皮条都翻断了,以前看过的竹简也已经有了污损,但我仍然不断地背诵,并没有放下,尽管如此,还是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含义。《外揣》中提到,把许多复杂的问题归纳起来,形成一个总的纲领,不知道这句话指的是什么。它提到,九针的道理博大到不能再大,精细到无法再细,其巨细、高深已经到了无法衡量的地步,那么如何才能归纳起来呢?人的聪明才智高低不同,有的人才智过人,思虑周密,有的人见识浅薄,不能领悟经文中博大深奥的道理,又不能像我一样自勉而勤奋地学习。我担心这精湛的学术内容在后世将会流失,子孙后代不能继承下来,请问怎样把它概括起来呢?

黄帝说:你问得很好,这一点正是先师再三告诫过我的,不能轻易地传授给别人,必须经过歃血盟誓才能传授。你如果想知道这个道理,为何不真诚地斋戒呢?雷公拜了两拜起来说:我这就按照吩咐去做。于是雷公斋宿三天后才来请求说:在今天中午的时候,我想接受盟誓。于是黄帝就和雷公进入斋室,举行破臂歃血的仪式。黄帝亲自祝告说:今天正午,我们歃血盟誓,传授医学要道,有敢违背誓言的,必然遭殃。雷公说:我接受盟誓。

【解读】

“禁服”不是服药的禁忌,这里的“禁”指的是“禁忌”,即不应该做的事;而“服”在这里是“服从”的意思,即应该做的事。“细子”俗称小子,是谦卑的自称,这里是雷公的谦辞。

文中提到,雷公为了学习针灸治疗疾病的高深原理,不仅平时十分努力上进,还需要斋戒三日,毕恭毕敬,与黄帝歃血为盟,还不敢了解到它的全貌。原文中还说“愿为下材者”“愿闻为工”,想要懂得做一个医生的基本道理。由此看来,本文的内容实际上非常重要,又非常难学,非才高识妙者不能领会;如果被不够善良贤德的人学去了,就会成为作乱的利器。所以不仅老师需要谨慎择人而教,有幸学习者更当慎之又慎,不断提高自己的学问和道德修养。

东汉末年,战争频仍,并不太平。张道陵遂辞官归隐、修炼长生,之后游历名山大川,遍访高人,并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为沿途的群众看病,处处受到热烈的欢迎,也吸引了很多方士前来拜师,之后便创立了五斗米道,这是具有一定规模的社会团体,张道陵也被尊为“天师”。到了张道陵的孙子张鲁那一代,张鲁既是一方的政府官员,又是五斗米道的“掌门人”。汉中在他的管理下,治安良好,民心团结,只不过是向张鲁一个人团结罢了。再后来到了张角时,医术和道术就沦为用来笼络人心、迷惑人心的工具,最终出现“黄巾之乱”,戕害民生。在许多患者心目中,医生与神仙无异,有妙手回春的神力,因此,医者不仅应当精研熟练医术,更应当谨慎把握自己的内心,像孙思邈说的那样,“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为人民服务,在治病和救人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纵观整部《黄帝内经》,我们会发现,黄帝向岐伯请教,而雷公是黄帝的学生。宋代为《素问》作新校正的林亿、高保蘅等就已经发现岐伯与雷公学术传承上的不同。林亿在注文中提到,《著至教》以下“文辞艰涩”“其体不同”,指的就是雷公向黄帝提问的七篇,而在《灵枢》中还有《禁服》《五色》及《官能》等篇。有学者考证认为,岐伯是周族文化的代表,“岐”是地名,是周文化的发祥地;而雷公是东夷文化的代表,也可以说是殷商文化的代表。当时以周文化为正统,因此才会有这样的师承顺序。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黄帝内经》大约成书于西汉时期。当时虽然已经发明了纸,但是制作成本非常高,直到东汉蔡伦改进了纸张的制作工艺,成本才大幅度降低。那时,最珍贵的资料有的抄写在丝帛上,如马王堆出土的《却谷食气篇》、导引图、《阴阳十一脉灸经》就抄写在同一幅帛上;此外,多以竹简、木简作为书写的载体,再以麻绳或皮绳将书简穿连起来而成篇,随着翻阅,绳索容易被磨断,因此在传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语序上的错乱。本篇中的“近者编绝,久者简垢”,就是明显的例子。

黄帝乃左握其手。右授之书,曰:慎之慎之,吾为子言之。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知其度量;内刺五脏,外刺六腑,审察卫气,为百病母;调其虚实,虚实乃止,泻其血络,血尽不殆矣。雷公曰:此皆细子之所以通,未知其所约也。黄帝曰:夫约方者,犹约囊也,囊满而弗约,则输泄;方成弗约,则神与弗俱。雷公曰:愿为下材者,勿满而约之。黄帝曰:未满而知约之,以为工,不可以为天下师。

【语译】

黄帝用左手握着雷公的手,右手交给雷公一本书,说:一定要谨慎再谨慎,我给你讲解其中的道理。大凡针刺的道理,首先要熟悉经脉的理论,掌握经脉的循行路径并能运用其规律,知道各条经脉的大小长短以及经脉内气血的多少;针刺在内治疗五脏疾病,在外治疗六腑疾病,都是通过调理经脉来起作用的。还要仔细地审察卫气的情况,人体卫气的运转失常是许多疾病发生的根源,通过调理卫气虚实,使卫气盈亏平衡,那么偏虚或偏实的病理状态就会停止。病邪在血脉的,运用刺络放血的方法排尽恶血、瘀血,疾病就没有危险了。雷公说:这都是我认为自己已经知道的,只是不知道怎么归纳掌握它的主要纲领。黄帝说:归纳医学理论的理法,就像是给袋子扎口一样,袋子装满了而不把口扎上,里面的东西就会往外漏。治疗方法很成熟却不归纳提炼,就达不到炉火纯青、灵活运用的境界。雷公说:如果有的人学识粗劣,没有具备丰富的学识就归纳总结,又会怎么样呢。黄帝说:学识浅薄,经验贫乏、学问不够渊博就进行归纳总结的人,只能成为一般的医生,不能为天下医生的师表。

【解读】

黄帝手把手地传给雷公一本书,并一再以各种方式告诫雷公要谨慎再谨慎,然后才为其进行讲解,这是传授重要道理的礼仪。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开放、交流频繁的社会,一方面,信息壁垒已经大幅度地减少了,但是另一方面,爆炸式的信息量也让人在选择时无所适从,正所谓“少则得,多则惑”。这就要求我们静下心来,提高分辨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道路。

黄帝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把归纳学到的知识,比作用一根绳子把口袋束紧,这样所学的知识才不会遗漏。这里,黄帝给我们介绍了两种学习状态,一种叫“满而约之”,一种叫“不满而约之”。

需要提出来的是,这与我们当今所提倡的“实证”精神的内涵是不同的。现在是“分科之学”大行其道的时代,越分越细,将一定的条件固定下来,控制变量,从而找出规律。但是“科学”这个词在中文的语境中已经被赋予了太多本质属性之外的意义。“科学”这个词语最初是从日语借用过来的,但是日语只用汉字之型,其意义和内涵与中文是不一样的,这就造成了很多的偏差。日本人将英文的“science”翻译成“科学”,而“science”从语源学上追溯,一开始就是“知识”的意思,而现在我们给“科学”这个词赋予了强烈的褒义色彩。但在英文中,“science”就是“知识”,是中性的。然而我们的老祖宗早就注意到,我们只能无限地接近客观,因为我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君子善假于物也”,要懂得借鉴别人的发现,每个人视角不同,每一条经验都有它合理的方面,要将这些方面合起来,在丰富的经验中体会规律。因此,中国传统学术在大体上是越走越宽的,并且向提高人生境界的方向不断深入。

满而约之,才可为天下师,那么不满而约之又如何呢?举例来说,也许很多读者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会在这里那里学到许多养生知识,然而由于缺少一根束口袋的“绳子”,不懂得背后的原理,那么对他们来说,这些知识就是零散的、容易忘却的、不能变通的。例如现在,许多人喜欢用艾灸来养生保健。对于阴寒凝滞导致的经脉运行不畅,艾灸确实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温经活血、强壮人体、疏通经络,解决很多问题。但是,阴虚有热的人一般不适合自行使用艾灸,即使症状短期内得到了缓解,长期使用也会耗竭阴液,出现新的问题。要是掌握了人体气血阴阳变化的原理,许多知识就能相互联系起来。可常言道:半桶水响叮当。“弗满而约之”容易造成骄傲自满,有限的知识储备虽然有了约囊的绳索,但再往里面装进去的知识就可能因为骄傲自满而带有偏见,就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但不足以传之后世,不足以作为别人的老师。

在这里,能够融会贯通九针相关的各种知识的线索就是脉气。因此,针灸前后要把脉,这是了解经脉之气调整的方向和结果的最常用的方法。了解经脉之气的走向,摸清经脉气血不平和的状态,然后才进行针刺。根据患者的不平和的气血状态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当患者的气血达到阴阳平衡时,即使症状没有完全消除,人体也能够自愈了。《黄帝内经》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就是,“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因此本节中,黄帝最后说,知识没有学够就要开始学习原理,只能做一个普通的医生,而不能为人师表。

雷公曰:愿闻为工。黄帝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

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阳;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倍,病在足阳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阳明。盛则为热,虚则为寒,紧则为痛痹,代则乍甚乍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紧痛则取之分肉,代则取血络且饮药,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名曰经刺。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死不治。必审按其本末,察其寒热,以验其脏腑之病。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在手心主。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阴;二倍而躁,在手少阴。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在手太阴。盛则胀满、寒中、食不化;虚则热中、出糜、少气、溺色变。紧则痛痹,代则乍痛乍止。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紧则先刺而后灸之,代则取血络,而后调之,陷下则徒灸之。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寸口四倍者,名曰内关,内关者,且大且数,死不治。必审察其本末之寒温,以验其脏腑之病。

【语译】

雷公说:我想学习一般的医生应该掌握的医理。黄帝说:寸口脉主候在内的五脏病变,颈部的人迎脉主候在外的六腑病变,两者脉气往来呼应,大小相等,搏动幅度像从两头牵动一根绳那样匀称。春夏两季人迎脉的搏动幅度稍微大一些,秋冬两季寸口脉的搏动幅度稍微大一些,这样的脉象就是健康人的脉象。

人迎脉的脉象大于寸口脉一倍,是病在足少阳经;大一倍且躁动不静的,是病在手少阳经。人迎脉的脉象大于寸口脉两倍,是病在足太阳经;大两倍且躁动不静的,是病在手太阳经。人迎脉的脉象大于寸口脉三倍,是病在足阳明经;大三倍且躁动不静的,是病在手阳明经。脉实表示有热,脉虚表示有寒,脉紧表示有痛痹,脉代则表示病情时轻时重。治疗上,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脉紧有痛痹的病症时,应取肌肉间隙的穴位针刺,脉代的针刺血络放血,并配合服汤药。脉陷下不起的,用灸法治疗。脉不虚不实的,取有病变的经脉治疗,此法称为经刺。人迎脉的脉象大于寸口脉四倍,脉大而且频率疾速,这种现象叫溢阳,溢阳是六阳偏盛至极、被阴气格拒于外的现象,属于死证而不好救治。必须审明疾病的整个过程,察明疾病寒热属性,以辨别五脏六腑病变的情况,进行调治。

寸口脉的脉象大于人迎脉一倍,病在足厥阴经;大一倍且躁动不静的,病在手厥阴经。寸口脉的脉象大于人迎脉二倍,病在足少阴经;大两倍且躁动不静的,病在手少阴经。寸口脉的脉象大于人迎脉三倍,病在足太阴经;大三倍且躁动不静的,病在手太阴经。寸口脉主阴,脉大为阴气过盛,可出现胀满、中焦虚寒、饮食不化等症。寸口脉虚弱,是阴气不足而化生内热,会出现中焦热盛、大便如糜状、少气和尿色颜色改变等症状。脉紧的会出现痛痹,脉代则病时痛时止。治疗方面,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脉紧者先用针刺后用灸法,脉代者先在血络处放血,然后用药物调治。脉陷下不起的只宜用灸法,寸口脉陷下不起,表示血凝于脉,脉中有瘀血、有寒邪,所以适合用灸法。脉不虚不实的,在有病的经脉取治。寸口脉的脉象大于人迎脉四倍,代表六阴偏盛之极,阴气被阳气关闭在内,表里隔绝,这种现象叫内关,若脉象盛大同时频率疾速,属于死证而不好救治。必须审明疾病的整个过程,察明疾病的寒热属性,以辨别五脏六腑病变的情况,进行调治。

【解读】

本节主要描述了人迎脉的脉象倍于寸口脉的脉象和寸口脉倍于人迎脉的七种不同的病变情况,人迎脉或寸口脉出现盛、虚、紧、代这四种脉象时各自代表的不同病症及其诊治的法则,同时提出了“外格”和“内关”,并说明其预后如何。

人体的气血运行是一个闭环,因此理论上每个部位的情况都能够反应整体气血运行的状态,寸口、人迎是两处较为浅表的经脉。手上的寸口脉主管内在的五脏,喉结两旁的人迎脉主管外在的六腑,两者内外相应,同时往来,好比两个人从两头拉着一根绳子。如果寸口脉和人迎脉跳得很不一样,那就是有病了。接下来黄帝就分析了两种情况:一种是人迎脉的脉象比寸口脉强,一种是寸口脉的脉象比人迎脉强。

春夏之季人迎脉跳得稍微强一些,秋冬时寸口脉跳得稍微强一些,有这样脉象的人,叫“平人”。前文提过,平人不是指普通的人,而是指健康的人,健康的人就是自然的、平衡的人,与天地四时相应。人迎脉主阳、主外,寸口脉主阴、主里。春夏之时,天气由寒冷变得温暖、炎热,万物生长旺盛,营养源源不断地向四方输送,人体的气血也有向体表移动的趋势;而到了秋冬,天气逐渐转凉、转冷,树叶开始凋零,那是由于水分、营养又回到了根部贮存起来,而人体的气血这时有向体内移动的趋势,因此健康的人在春夏人迎脉稍强,而秋冬时寸口脉要略强于人迎脉。

在内外阴阳平衡的情况下,人迎和寸口的脉象应该同步变化,当二者出现明显差异或不与天时相应的时候,就意味着人体内外阴阳失衡了。张志聪说:“阴阳中外之气,左右往来,若引绳上下齐等,如脉大者,人迎气口俱大;脉小者,人迎气口俱小……若不应天之四时,而更偏大于数倍,是为溢阴溢阳之关格矣。此论三阴三阳之气,而应于人迎气口之两脉也。”这里的三阴三阳,指代人体的十二经脉,寸口脉位于手太阴,主里,人迎脉位于足阳明,主外。

通其营输,乃可传于大数。大数曰:盛则徒泻之,虚则徒补之,紧则灸刺且饮药,陷下则徒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所谓经治者,饮药亦曰灸刺。脉急则引,脉大以弱,则欲安静,用力无劳也。

【语译】

通晓经脉内气血运行输注规律的人,才能传授他针灸治病的大法。针灸治病的大法是:实证的只采用泻法,虚证的只采用补法,脉紧的灸法和针刺并用,并且配合汤药,脉陷下不起的只采用灸法。脉不实不虚的,根据病变的经脉情况采用相应的方法治疗。所谓根据经脉治疗,即汤药、灸法、针刺灵活组合应用。脉象急促的,说明邪气盛,应当设法将邪气引导出体外。脉大且无力的,应安静休养,不要勉强用力也不要疲劳过度。

【解读】

本段是全篇的总结,再次强调只有通晓了何为经络、何为穴位,以及经脉和穴位的生理功能等,才可以传授针灸治病的大法。这个大法就是:盛则徒泻之,虚则徒补之,紧则灸刺且饮药,陷下则徒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本段还指出了经治的原则。

“营”指经脉,它是营运气血的通路,所以简称为“营”。“输”同“腧”,指全身的穴位。“大数”在这里指医疗上的治疗原则或治疗大法。

关于“以经取之”,许多医家认为是按照疾病所属经脉而取穴,但马莳认为,这里指的应是“取阳经者不取阴经,取阴经者不取阳经”的取穴法。

大道至简,因此说“盛则徒泻之,虚则徒补之,陷下则徒灸之,紧则灸刺且饮药,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总之要根据情况,合理地选用针灸、药物,并且要注意患者的体质,给出合理的起居建议,使其内外阴阳平衡,这便是治疗的大法。而判断施用各种治疗方法的关键在于脉气,这又是“约方”的关键。 x5wqFZDmfI1u6XHjY919/12Dd63PFBbQ2fmdjxic1ufh8lCnP5jX0/TwzGFfVZ2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