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山海经》原文近三万一千字,分为十八篇,其中“山经”五篇,“海经”十三篇(这里的“海”,指僻远之地),主要记述了自上古至秦汉时期中华大地上的山川、动物、植物、矿物、历史、风俗、神话传说等。

关于《山海经》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历来争议较多,我认为,较为公允的说法是:《山海经》非一人一时之作,它成书于西汉以前,书中的内容则涉及远古传说及夏、商、周等各个时期;今本《山海经》的格局,主要是由西汉时的刘歆(xīn)奠定的。

《山海经》问世后,因书中有不少内容荒诞无稽,因此,历代对它作认真研究的人少之又少,如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就曾说过:“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研究《山海经》,最难解决的问题,便是如何看待书中提到的大量的怪物、怪人和怪神,如九首人面的九凤、一首十身的茈(zǐ)鱼、长满珍珠的珠树、胸口有洞的穿匈国人、身生羽毛的羽民国人、能带来怪风雨的天愚神,等等。若一概视之为杜撰,斥之为荒诞,则《山海经》的价值便会大打折扣;若视之为信史,奉之为神奇,则无法获众人之认同。为了破解这一千古难题,当代学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或以巫史或神话故事为进路,而把《山海经》视为一部神话性质的地理书;或从图腾崇拜入手,以现代科学为手段,而称《山海经》为博物学、自然史的专籍。我认为,对于《山海经》中记述的大量怪物、怪人和怪神,至少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认识:一是它们是原始宗教或巫术的反映,如书中提到的各种山神及祭祀这些山神的具体仪式,即属此类内容。二是它们包含图腾崇拜的内容,如前后有首、猪身的并封,六足四翼、混沌无面目的帝江,等等,很有可能就是古代氏族的图腾。当然,在远古时期,原始宗教、巫术与图腾崇拜往往结合在一起,很难作出明确的区分。三是属于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鲧(gǔn)腹生禹、形天无首持干戚而舞等等,当属古代神话无疑。四是它们包含古人因错觉或凭想象力而创造的内容,如六首蛟、穿匈国、三首国之类,此正与现代有人认为神农架有野人、尼斯湖有怪兽、火星上有怪人相似。

在对《山海经》中的怪物、怪人、怪神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再来审视《山海经》全书的内容,我们便会发现,《山海经》中蕴藏的知识和智慧竟是如此的丰富:经中记述的大量山川、植物、动物、矿物,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中华大地的原始风貌;经中关于黄帝、帝颛顼(zhuānxū)、帝喾(kù)、帝舜、禹、夏后启的事迹以及“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颛顼生 (huān)头, 头生苗民”等的记载,为我们了解上古时期的历史传承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料;经中称后稷降百谷、叔均始耕、太子长琴始作乐风、石夷司日月之长短等,向我们揭示了中国古代农业、音乐、天文学等的起源;经中关于苦辛能治疟疾、雕棠能治耳聋、豪鱼能治白癣、鬼草能使人忘掉忧愁等的记述,则为中华医学最早之资料……据此,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山海经》是我国先秦典籍中唯一一部上古文化的百科全书,它既真实客观,又充满想象,反映了我们祖先极其宏富的创造力,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宝藏。

然而,就是这样一部充满智慧、创意迭出的古代经典,迄今为止,却缺少真正适合广大读者阅读的读本。究其原因,除了长期以来对《山海经》的认识存在误区,主要还有以下两点:

一是《山海经》中涉及大量的山、水、动物、植物、人物等,但或因山川变迁、地名沿革,或因年代久远、流传讹误,或本来就系古人凭想象而为之,因此,其中起码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山川、动植物名及人名己无法确考。对此,现有的作品不是予以回避,就是作烦琐的引证,使读者难明究竟。

二是《山海经》中有不少山川、动物、植物、人物等的名字常常在文中反复出现,且有时同一名称,所指并不相同,加上《山海经》中某些地方的文字编次较为混乱,这就给《山海经》的注解工作带来了诸多麻烦。现有的作品,常常是对首次出现的疑难字词作注,对再次出现者即不再作注,因此,除非读者有极好之记性及耐性,从头至尾细细阅读,并不时作笔记,否则是很难读懂《山海经》的。

对于《山海经》注解工作中的上述难题,本书作出了以下破解:

第一,为了使读者能真正看懂《山海经》,本书对《山海经》中难解的字词或句子一律作注;但与此同时,本书又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禀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之古训,把《山海经》研究中已经解决的问题、仍然存在的困难及其原因向读者和盘托出,从而让读者能客观地了解《山海经》研究的现状和方向。为此,我在书中主要作了这样几个方面的处理:

1.对于明确可解者,则直接相告,如:“巴蛇: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蛇”;“白于之山:即白于山,山名,在今陕西志丹县北部”。

2.对于明确无解者,亦直接相告,如:“巴遂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白䓘(gāo):植物名,具体所指待考”。之所以说“待考”,而不说“不明”、“无考”,是希望随着研究的深入或考古挖掘工作的进展,这些问题能不断得到解决。

3.对于尚无明确答案、研究者有不同观点者,则尽量提供一些线索,如:“辉诸之山:即辉诸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在今河南境内”:“良余之山:即良余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在今陕西华阴市西南;一说在今河南卢氏县境内”。

4.对于有明显线索可循、但仍存在争议者,则列举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而不说“待考”,如:“长石之山:即长石山,山名。一说即今河南渑(miǎn)池县天池山;一说在今河南新安县”;“渤海:一说这里指蒲昌海,即今新疆东南部的罗布泊”。

第二,一个生僻难解的字词在书中反复出现,若每处都作注,则会显得烦琐之极;若只在首次出现时作注,则其在相隔较远处再次出现时,读者又不知该作何解,这就是上文所说的第二个难题所在。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本书根据《山海经》一书的特点,同时考虑到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把全书分为862个小节,视每个小节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只要在该小节中有生僻难解的字词,就一律进行注解;若前面对此已有注解的,则以“见……”来表示。从而真正能让读者对《山海经》一书进行无障碍阅读。

最后,还有两点需要着重说明:一是本书的原文以清代郝懿行的《山海经笺疏》为底本,参考并综合了当代学者袁珂(kē)、郭郛(fú)、张步天等先生的相关研究成果,以期在尽量保留《山海经》古本原貌的基础上,充分反映《山海经》研究的最新进展;二是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本书对生僻的字及多音字均标注拼音,而且在标注拼音时,一律以《汉语大词典》、《辞海》、《古代汉语词典》等权威工具书为依据,以确保注音规范。

衷心希望广大读者能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把握《山海经》的内容和精髓。

冯国超
2016年9月于北京 +f/8DnZEBQtUl/tiHSnSxnMHxgWNvaKh0bWabb9VD53xgixN3tCFJqEs7YTMjXV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