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在中国古代经典中,《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一直享有崇高的地位。《周易》中所揭示的阴阳理论、道器学说、以六十四卦模拟天下万物的整体观、物极必反的变化观,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对塑造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因此,深入挖掘《周易》中蕴含的智慧,并在新的历史时期加以创新、发展,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已经成为当今众多有识之士的一个共识。

然而,围绕《周易》一书,却又存在着诸多未解之谜,诸如阴爻和阳爻的符号是何时确立的?八卦是谁发明的?六十四卦是由六爻相叠而成的呢,还是由两个三画卦重叠而成的?《易经》的作者是谁?《易传》的作者又是谁?它们分别创作于什么年代?《周易》是一部卜筮(shì)书呢,还是一部哲理书?在此拟就最后两个问题作概括的说明。

首先,关于《易经》和《易传》的作者和创作年代,历史上一度流行的说法是:上古时期的伏羲创立了八卦,周文王把八卦重叠为六十四卦,并为每个卦和爻配上了卦爻辞,从而创作出了《易经》;《易传》的作者则是春秋时期的孔子。然而,自宋代开始,这一说法受到了质疑。此后,关于《周易》经传的作者和创作年代的不同观点层出不穷。如关于《易经》,或认为创作于西周初年,或认为创作于西周末年,或认为创作于春秋晚期;关于《易传》,或认为创作于战国时期,或认为创作于秦汉时期,或认为其中的有些篇章创作于汉武帝以后。至于《易经》和《易传》的作者,则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认为,综合历史典籍中的相关记述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关于《易经》和《易传》的作者和创作年代,较为公允的说法应该是:《易经》成书于西周时期,是总结此前的相关资料(尤其是周文王的创作)编纂而成的,作者已不可考,或非成于一人之手;《易传》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当由孔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其中绝大部分内容反映的是孔子的《易》学思想。

其次,关于《周易》一书的性质,也就是《周易》究竟是一本卜筮书,还是一本哲理书,目前较为流行的一种说法是:《易经》是一本卜筮书,《易传》则是一本哲理书。我认为,这种说法是非常值得商榷的。说《易经》是卜筮书,这没有错,因为《易经》在古代就是用来预测吉凶的,但是不够全面,因为在《易经》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哲理:第一,其书名为《易》,易即变化的意思,此即表明其讲的是变化之道;第二,《易经》六十四卦皆由阴爻、阳爻或阴阳爻相配合而成,此即表明《易经》是建立在阴阳观念的基础上的;第三,《易经》中有不少充满哲理的卦爻辞,如《乾》卦上九爻辞“亢龙有悔”,《泰》卦九三爻辞“无平不陂(bì),无往不复”,《否(pǐ)》卦九五爻辞“其亡其亡,系于苞桑”等;第四,从《易经》六爻的爻辞来看,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即凡是上爻,几乎都意味着要向相反的方面转化,这无疑蕴含着物极必反的辩证思想……类似的思想还有不少,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至于说《易传》是一本哲理书,则更是显得片面。因为,《易传》中固然有极其丰富的哲学思想,诸如“一阴一阳之谓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等等,但是,《易传》中同样有非常丰富的关于卜筮的思想:第一,《易传》中的《小象传》,即是对《易经》每爻爻辞为什么预示吉凶悔吝的直接说明;第二,《系辞传上》的第九章,对如何运用《易经》进行卜筮作了具体介绍;第三,《易传》对《易经》的卜筮功能充满赞赏之辞,如《系辞传上》第二章说:“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系辞传上》第十章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卜筮者尚其占”,还说“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等。因此,我认为,无论是《易经》还是《易传》,均是兼具卜筮和哲理两方面内容的著作,只是《易经》偏重卜筮,《易传》则侧重哲理而已。而《易传》重视哲理阐发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揭示《易》道的博大精深、完美无缺,从而在客观上也起到了为《易经》所具的卜筮功能的有效性进行论证的作用。

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却又是“群经”中最难读懂的经典,故又有“天书”之称。为了使这部天书能让读者看懂,历代的注《易》、解《易》之作不计其数。近年来,各种《周易》通俗读物也不断面世。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人们的种种努力似乎都改变不了这样一个事实:除了极少数研究《周易》的专家,即使是在有很高文化程度的知识群体中,不知《周易》究竟讲什么的仍大有人在;至于从头至尾看过《周易》并感觉自己已经看懂该书的人,则更是寥寥无几。

之所以会造成这样一种吊诡的局面,除了《周易》确实深奥难读,也与人们一直找不到一种行之有效的解读《周易》的方法有极大的关系。虽然不少《周易》普及读物都自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但是,所谓的“通俗”、“浅出”却往往是以牺牲《周易》的真实面貌为代价的,它们大多属于作者的一家之言,看似融会贯通,头头是道,细究之下,则似是而非,让人莫名所以。

正是为了解决这种《周易》注释中存在的混乱状况,同时也为了使读者能更好地掌握《周易》的内涵,我们撰作了这部《华夏国学经典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周易》。概括地说,本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本书的原文以清代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为底本,参考并综合了帛书《周易》及有代表性的各家《周易》研究成果。

二、注释简洁、准确、客观、全面。目前出版的许多古代经典注译本有一个较为明显的通病,就是注译者作注较为随意,这种随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哪些字词须注,哪些字词不用注,没有统一的标准,造成一些必须加注的疑难字词常常被有意无意地回避了,这必然会给读者阅读古代经典带来很大的困难;二是注释文字较为随意,注译者常常根据自己的理解来作注,而不是依据相关工具书上的解释,这就使注释文字缺乏权威性。本书则做到逢疑难必注,不回避问题,对于迄今仍存在分歧和争议的地方,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或明确表示存疑,或同时列举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以提示读者此处内容并无确解。同时,注释文字一律采用《汉语大词典》《辞海》《辞源》《古代汉语词典》等权威工具书中的解释,以避免误导读者。

三、在白话翻译部分,尽量采用直译的做法,不作引申和发挥,并力求使译文精致、流畅。

衷心希望广大读者能在赏心悦目的阅读中,轻松把握《周易》的内容和精髓。

冯国超
2016年9月于北京 kDHvQ1AmOww6mi5P9cIfta5IIUxJSeHAuTj95fLzalkTLyvemyIEEYnbLczfE5K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