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易》者當先知伏羲爲何畫八卦
伏羲:又作宓羲、庖犧、伏戲等,亦稱犧皇、皇羲、太昊。古代傳説中的“三皇”之一,相傳其始畫八卦,又教民漁獵,被尊爲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其畫八卦有何用處。《正義》曰:“作《易》所以垂教者
垂教:垂示教訓
,即《乾鑿度》云:‘孔子曰:上古之時,人民無别,群物未殊,未有衣食器用之利。伏羲乃仰觀象於天
象:指天象
,俯觀法於地
法:指地形
,中觀萬物之宜
適宜存在於地上的種種事物
。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
神妙顯明的德性,即陰陽變化的德性
,以類萬物之情
類歸天地萬物之情狀
。
鄭玄注云:“伏羲之時,物漸流動,是以因别八卦以鎮其動也。”
故《易》者,所以繼天地
秉承天地之意
、理人倫
統理尊卑長幼之倫常關係
,而明王道。
《周易乾鑿度》卷上鄭玄注云:“王道繼天地而已。”
是以畫八卦,建五氣
五行之氣,五方之氣
,以立五常之行
五常:即五行
;
《周易乾鑿度》原文作:“是故八卦以建,五氣以立,五常以之行。”鄭玄注云:“天地氣合,而化生五物。”
象法乾坤
象法:效法,取法
,順陰陽,以正君臣、父子、夫婦之義;
鄭玄注云:“天地陰陽尚有尊卑先後之序,而况人道乎?”
度時制宜,作爲罔罟
(wǎnggǔ),漁獵的網具
,以佃以漁
佃(tián):通“畋”,獵獸。漁:捕魚
,以贍民用。
鄭玄注云:“時有不贍,因制器以宜之。”
於是人民乃治,君親以尊,臣子以順,群生和洽,各安其性。
鄭玄注云:“安,猶不失也。順其度而通之,因其宜而制之,則天下之志通,萬類之情得也。”
’此其作《易》垂教之本意也。”
語出孔穎達《周易正義》卷首。
又《坤靈圖》曰
《易緯》篇名
:“伏羲氏立九部
劃分天下爲九個區域,明人孫瑴《古微書》卷十五云:“蓋九州之始也。”
,民易理
百姓易於管理
。”《春秋緯·文耀鉤》曰:“伏羲作《易》名官
命名其官長。傳説伏羲時有龍馬銜圖之瑞,乃以龍名其百官師長,曰“龍師”
。”《禮緯·含文嘉》曰:“虙
(fú)
者
,别也;戲者
,獻也,法也。伏羲始别八卦,以變化天下,天下法則
天下以之爲法則
,咸伏貢獻
咸伏:全部歸服。貢獻:進奉,貢奉
,故曰伏羲也。”鄭君《六藝論》曰
鄭君:指漢人鄭玄
:“虙羲作十言之教,曰乾、坤、震、巽、坎、離、艮、兑、消、息。無文字,謂之‘易’,以厚君民之别
厚:重也
。”
參宋人羅泌《路史》卷十《太昊紀上》注。宋人王應麟輯《周易鄭康成注》無“以厚君民之别”六字。
鄭專以“厚君民之别”爲説,蓋本孔子云“君親以尊,臣子以順”之義
引文見宋人薛據輯《孔子集語》卷上《易者第一》
。陸賈《新語·道基篇》亦云
陸賈(约前240—前170):漢初著名政治家,曾勸劉邦讀《詩》《書》,文武并用,《史記》有傳
:“先聖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圖畫乾坤,以定人道,民始開悟,知有父子之親、君臣之義、夫婦之道、長幼之序,於是百官立,王道乃生。”《白虎通》暢其説云
《白虎通》:又名《白虎通義》《白虎通德論》,東漢班固撰。東漢初年,今古文經學的門戶之見日益加深,各派對儒家經典的解説不一,章句歧異。建初四年(79),章帝親自主持會議,召集各地著名儒生如魏應、淳于恭、賈逵、班固等於洛陽白虎觀,討論五經異同,一定程度上彌合了經學今古文之争,史稱白虎觀會議。討論的結果,由班固纂輯而成《白虎通義》
:“古之時,未有三綱六紀
三綱:即所謂“君爲臣綱,父爲子綱,夫爲妻綱”。六紀:《禮緯·含文嘉》云:“六紀,謂諸父有善,諸舅有義,族人有敘,昆弟有親,師長有尊,朋友有舊,是六紀也。”
,民人但知其母,而
不知其父,能覆前不能覆後,臥之詓詓
(qǔqǔ)張口貌
,起之吁吁
自得貌
,飢即求食,飽即棄餘
拋棄多餘之物
,茹毛飲血而衣皮葦
衣:去聲,動詞,穿
。於是伏羲仰觀象於天,俯察法於地,因夫婦
因:通“姻”,婚配
,正五行
此當指仁、義、禮、智、信之五常
,始定人道,畫八卦,以治天下。”
語出《白虎通》卷上《號》。
焦循謂讀陸氏之言
焦循(1763—1820):字里堂,一作理堂。江蘇甘泉(今揚州)人。清代經學家,著有《易章句》《易圖略》《易通釋》《孟子正義》等
,乃恍然悟伏羲所以設卦之故,更推闡其旨曰:“學《易》者,必先知伏羲未作八卦之前是何世界,伏羲作八卦重爲六十四何以能治天下,神農
太古帝王,又稱炎帝,始教民稼穡
、堯、舜、文王、周公、孔子,何奉此卦畫爲萬古修己治人之道。孔子删《書》始唐虞
唐堯虞舜的并稱,此指堯舜時代
,治法至唐虞乃備也;贊《易》始伏羲
贊《易》:《周易》原來只有本經,現行《周易》中的《易傳》部分爲孔子所加,即所謂“孔子贊《易》”
,人道自伏羲始定也。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伏羲設卦觀象,定嫁娶以别男女,始有夫婦,有父子,有君臣。然則君臣自伏羲始定,故伏羲爲首出之君,前此無夫婦、父子,即無君臣。凡緯書所載天皇、地皇、人皇
緯書:漢代依託儒家經義宣揚符籙瑞應占驗之書,相對于經書,故稱。緯書内容多附會人事吉凶,預言治亂興廢。天皇、地皇、人皇:古代民間傳説中的“三皇”,是中國最古的三位帝王
,九頭、五龍、攝提、合雒等紀
據《廣雅·釋天》,自天地開闢,人皇以來,至春秋魯哀公十四年,共二百七十六萬年,分爲十紀,曰:九頭、五龍、攝提、合雒、連通、序命、循蜚、因提、禪通、疏訖
,無容議矣
不容議論
。《莊子·繕性篇》云:‘古之人,在混茫之中,與一世而得淡漠焉。
一世:舉世。宋人林希逸《莊子口義》卷五云:“澹然漠然,上下不相求之意。”
當是時也,陰陽和静,鬼神不擾,四時得節
合於節度
,萬物不傷,群生不夭,人雖有知
通“智”,心智
,無所用之,此之謂至一
完滿純一的境地
。當是時也,莫之爲常自然
原本“常”上有“而”字。無所作爲而使萬物順任自然
,逮德下衰
等到德性衰落
,及燧人、伏戲始爲天下
燧人:傳説中的古帝王,鑽木取火的發明者。一説爲古代“三皇”之一
,是故順而不一
只能順隨民心而不能返回完滿純一的境地
。’按,莊子不知《易》道,不知伏羲之功者也。飲食男女
指對食物和異性需求的慾望及本能
,雖禽獸蟲豸生而即知,然牝牡無定偶
牝(pìn)牡:雌性鳥獸和雄性鳥獸
,故有母而無父。自伏羲畫八卦而人道定,有夫婦乃有父子,有父子乃有君臣。孔子贊《易》,所以極稱伏羲之功也。人道不定,天下大亂,何以得至一?故無伏羲畫卦,則無夫婦,無父子,無君臣,而以爲‘陰陽和静’‘萬物不傷’,真妄論矣!阮嗣宗《通易論》云
阮籍(210—263),字嗣宗,三國魏玄學家,陳留尉氏(今屬河南)人。崇老莊,爲“竹林七賢”之一
:‘《易》者何也?乃昔之玄真
指道之真諦
,往古之變經也
變經:講變化的經書
。庖犧氏當天地一終
明人薛瑄《讀書録》卷三云:“天地一終,翕寂之餘,太極動而生陽而天復開;動極而静,静而生陰而地復成。一動一静,互爲其根。天命流行無窮,而萬物生生不息焉。”同書卷七又云:“吾意天地一終之時,昏暗之極。”
,值人物憔悴
人物:人與物
,利用不存
利用:指物盡其用
,法制夷昧
蒙昧、暗昧
,神明之德不通,萬物之情不類,於是始作八卦。引而伸之
《周易正義》云:“謂引長八卦而伸盡之,謂引之爲六十四卦也。”
,觸類而長之
《周易正義》云:“謂觸逢事類而增長之。……天下萬事皆如此例,各以類增長,則天下所能之事,法象皆盡。”
,分陰陽,序剛柔,積山澤,連水火,雜而一之
齊一、整一
,變而通之,終於《未濟》
《周易》六十四卦之末,離上坎下,《象》曰:“火在水上,未濟,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六十四卦,盡而不窮。’
參明人張溥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卷三十四。
嗣宗亦莊生之流,而論《易》則稱伏羲之功,不拾漆園唾餘
漆園:地名,一説在今河南商丘北,一説在今山東菏澤北,一説在今安徽定遠東。此指代莊子。據《史記》載,莊子“嘗爲蒙漆園吏”
。然謂‘利用不存,法制夷昧’,似謂上古本有法制利用,至伏羲時晦亂,而伏羲氏復之,則無稽耳。”
錫瑞案:焦氏發明伏羲畫卦之功尤暢。畫卦之功,首在厚君民之别,故曰:“上天下澤,履 小心行走 。君子以辨上下 辨别上下名分 ,定民志 端正百姓意志 。” 語出《周易·履卦》象辭。 而地天爲泰 《周易》卦名,通泰。《象》曰:“天地交,泰。” ,天地爲否 (pǐ)卦名,閉塞,阻隔。《象》曰:“天地不交,否。” ,似與此義相反。蓋泰之得在天地交,否之失在天地不交。“履”以位言,“泰”“否”以情言,所謂言豈一端而已 難道可以一概而論嗎 。後世“尊卑闊絶 長時間斷絶來往 ,而上下之情疏;禮節繁多,而君臣之義薄” (四語本蘇子瞻)語出《東坡全集》卷四十六《策略五》 。昧者欲矯其弊,遂議盡去上下之分,豈知作《易》垂教,所以理人倫而明王道之義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