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經者當先知此經之大義,以《易》而論,變易、不易
變與不變
,皆大義所在,二者當并行不相悖。《周易正義·第一論易之三名》曰
唐太宗時期,國子祭酒孔穎達(574—648)奉敕主持編修《五經正義》,標誌着唐代經學的統一,其中《周易正義》乃由魏人王弼作注、孔穎達作疏
:“夫‘易’者,變化之總名,改换之殊稱
别稱
。自天地開辟,陰陽運行,寒暑迭來,日月更出,孚萌庶類
孚萌:孵育滋生。庶類:萬物,萬類
,亭毒群品
亭毒:《老子》第五十一章云:“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有學者以“亭之毒之”當讀爲“成之熟之”,亭毒,引申指化育、養育。群品:義同“庶類”
,新新不停
新新:新之又新,不斷革新
,生生相續,莫非資變化之力、换代之功
莫非:無不。資:具有,具備
。然變化運行,在陰陽二氣,故聖人初畫八卦
八卦相傳爲伏羲所作
,設剛柔兩畫
八卦符號由陰(--)陽(—)兩種線形組成,陽爲剛,陰爲柔
,象二氣也
象徵陰陽二氣
;布以三位
上、中、下三個方位
,象三才也
三才:指天、地、人
。謂之爲‘易’,取變化之義。既義總變化,而獨以‘易’爲名者,《易緯·乾鑿度》云
《易緯》是漢代緯書之一,鄭玄曾爲之作注,其中《乾鑿度》發明《周易》之旨爲最多。乾爲天,度爲路,意爲開辟通向天下之路
:‘易一名而含三義,所謂易也
平易,簡易
,變易也
變化
,不易也
不變
。’
又云:‘易者,其德也。光明四通,簡易
立節
樹立節操
,天以爛明,日月星辰,布設張列,通精
無門,藏神無穴
“穴”,一本作“内”。清人惠棟《周易述》卷二十二注云:“神在内,故藏神無内。有内不可言藏。”鄭玄注云:“俲易無爲,故天下之性莫不自得也。”
,不煩不擾,澹泊不失,此其易也。
鄭玄注云:“未始有得,夫何失哉。”
變易者,其氣也。天地不變,不能通氣;五行迭終
五行:水、火、木、金、土,古代稱構成物質的五種元素,常用其相互之間的相生相克來説明宇宙萬物的起源變化
,四時更廢
四時:春、夏、秋、冬四季。鄭玄注云:“天道如之,而况於人乎。”
;君臣取象
取某事物之徵象
,變節相移
變節:轉换時節
;能消者息
消息:意爲消長,增減。鄭玄注云:“文王是也。”
,必專者敗
鄭玄注云:“殷紂是也。”
,此其變易也。不易者,其位也。天在上地在下,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
乃就卦象在先天八卦圖中的位置而言。乾爲君,居於上,坐北朝南;坤爲臣,居於下,立南朝北。乾爲父,坐於上;震、坎、艮爲子,伏於下,所謂“父坐子伏”也
,此其不易也。’
惠栋《周易述》云:“天在上地在下,此陰陽之位也;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此貴賤之位也,皆不易之義。”
鄭玄依此義作《易贊》及《易論》云
鄭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東濰坊高密)人。東漢經學大師,兼采今古文,遍注群經,以《三禮注》最爲著名。他整齊百家,融合今古文,在經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故《繫辭》云:“乾、坤,其《易》之蘊邪?”又云:“《易》之門戶邪?”又云:“夫乾,確然示人易矣
確然:剛健貌。示人易:以平易顯示於人
。夫坤,隤然示人簡矣
隤(tuí)然:柔順貌。示人簡:以簡約顯示於人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此言其“易簡”之法則也。又云:“爲道也屢遷
體現的道理在於屢屢推遷
,變動不居,周流六虚
周流:周遍流動。六虚:指六爻,《易》卦之畫曰爻,六十四卦中每卦六畫,故稱。宋人胡瑗《周易口義·繫辭下》云:“言一卦六爻,有陰有陽,上下周遍,互相更易,在於六位之間也。”
,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爲典要,唯變所適
歸向,趨向
。”此言順時變易、出入移動者也
移動:變動
。又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
一經陳列
,貴賤位矣
位:各居其位
。動静有常,剛柔斷矣
斷:判然分明
。”此言其張設布列不易者也。’”
語出孔穎達《周易正義》卷首。
錫瑞案:孔穎達引證詳明。《乾鑿度》爲説《易》最古之書,鄭君兼通今古文之學,其解《易》之名義,皆兼“變易”“不易”之説。鄭引《易》尤切實,是《易》雖有“窮變通久”之義
《周易·繫辭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亦有不易者在。斯義也,非獨《易》言之,群經亦多言之,而莫著於《禮記》。《大傳》曰
《禮記》之第十六篇
:“改制度
《禮記》原文作“改正朔”
,易服色
改换車馬牲祭顔色,表示各代所尚不同
,殊徽號
設置不同的旗幟名號
,異器械,别衣服
穿不同于前朝的衣服
,此其所得與民變革者也。其不可得變革者,則有矣:尊尊也,親親也,長長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與民變革者也。”變革即變易也,不可變革即不易也。董仲舒漢初大儒
董仲舒(前179—前104):廣川(今屬河北衡水)人,西漢著名今文經學大師,專研《公羊春秋》,撰《春秋繁露》等。曾上《舉賢良對策》,提出著名的“大一統”“抑黜百家,表彰六經”等觀念,影響後世深遠
,深得斯旨,其《對策》曰
即《舉賢良對策》,見《漢書·董仲舒傳》
:“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又曰:“爲政而不行
不得施行
,甚者必變而更化之
更化:改革,改制
,乃可理也
理:治理
。”後人讀之,議
其前後矛盾,不知董子《對策》之意,全在變法。以爲舜繼堯後,大治有道
大治:政治修明,天下安定
,故可無爲而治
此指儒家一種政治主張,意謂以德化人,不重刑罰,而使天下治理,與道家順應自然、無所作爲而使天下治者有别
;漢繼秦後,大亂無道,而漢多襲秦舊
秦朝舊制
,故謂當變更化。不變者道也,當變者法也,亦即《易》以變易爲義,而有不變者在也。今之學者,不知“窮變通久”之義,一聞變法,群起而争,反其説者,又不知變易之中有不易者在,舉天地、君臣、父子不可變者亦欲變之,又豈可爲訓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