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制》 《禮記》篇名 :“樂正崇四術 樂正:古時樂官之長。四術:與下文“四教”,皆指詩、書、禮、樂四種經術 ,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 培養造就學業有成的人才 。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文獻通考》:“應氏曰,《易》雖用於卜筮,而精微之理,非初學所可語。《春秋》雖公其記載,而策書亦非民庶所得盡窺。故《易·象》《春秋》,韓宣子適魯始得見之,則諸國之教,未必盡備六者。” 《文獻通考》爲元人馬端臨所撰大型政書,引文語出卷一七四《經籍考》。
錫瑞案:此亦卦辭、爻辭不出於文王、周公之一證。若卦爻之辭爲文王、周公作,則當如後世“欽定”“御纂”之書,頒之學官以教士子矣。而當時造士,止有《禮》《樂》《詩》《書》,則以《易》但有卦爻而無文辭,故不可與《禮》《樂》《詩》《書》并立爲教,當時但以爲卜筮之書而已。至孔子闡明其義理,推合於人事,於是《易》道乃著
彰明,顯著
。《史記·孔子世家》曰:“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繫《象》《説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絶
串聯竹簡的皮繩多次斷絶,喻極其勤奮
,曰:‘假我數年
假:增加。一説,借
,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彬彬:文質兼備貌
。’
《論語·述而》云:“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
六藝:古代教育學生的六種科目,即禮、樂、射、御、書、術
。”蓋《易》與《春秋》,孔門惟高才弟子乃能傳之。於是學士大夫尊信其説,或論作《易》之大旨,或説學《易》之大用,或援《易》以明理,或引《易》以決事,而其教遂大明。如《荀子·大略篇》曰:“善爲《易》者不占。”此以當時之用《易》者專爲占卜,不知天地消長、人事得失,無不可以《易》理推測,故云善《易》不占,以挽其失。又曰:“《易》之《咸》
《咸卦》,艮上兑下,艮爲少男,兑爲少女,故曰見夫婦
,見夫婦,夫婦
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咸,感也,以高下下,以男下女,柔上而剛下。聘士之義
聘士:猶徵士,指不應朝廷以禮徵聘的隱士
,親迎之道,重始也。”此本《象傳》《序卦》之旨而引申之。《非相篇》曰:“好其實,不恤其文
唐人楊倞注曰:“但好其質而不知文飾,若墨子之屬。”
,是以終身不免埤污庸俗,故《易》曰‘括囊
束緊囊口
,無咎無譽
免遭咎害,不求讚譽
’,腐儒之謂也。”此爲當日石隱者流
隱於山林間之人
,如沮、溺、丈
人
指長沮、桀溺、荷蓧丈人,皆春秋時著名隱士,《論語·微子》篇曾載孔子與弟子路遇三人而遭嘲諷
,匿跡銷聲,介之推所謂“身將隱,焉用文之”
介之推:又名介子推,春秋時晉臣,隨重耳流亡國外十九年,備嘗艱險。曾爲重耳割股充饑,重耳回國爲君後辭官不言禄,隱於綿山,重耳焚山,推抱樹而死。文:文飾
,究非中道
中正之道
。《大略篇》又曰:“‘復自道,何其咎’
《易·小畜》句,意爲復返自身陽剛之道,哪有什麼咎害
,以爲能變也。”《吕覽·務本篇》引而申之曰
《吕氏春秋》,又名《吕覽》,以書中有八覽之篇目(《有始》《孝行》《慎大》《先識》《審分》《審應》《離俗》《恃君》),故稱
:“以言本無異,則動卒有喜。”
漢人高誘注云:“乾動,反其本,終復始,無有異,故卒有喜也。”
《荀子》言變,《吕覽》言動,皆取《復卦》“剛反”之義
剛反:陽剛更甦返回
。《吕覽·應同篇》曰:“平地注水,水流濕;均薪施火,火就燥。”闡發經義,簡明不支。《慎大覽》篇引《易》“愬愬
(sèsè,一讀suǒsuǒ)恐懼貌
,履虎尾,終吉”
,可證今本之誤。《召類篇》引史默説“涣群”之義曰
史默:春秋時晉國大夫,一作“史黯”
:“涣者,賢也。群者,衆也。元者,吉之始也。‘涣其群,元吉’者,其佐多賢也。”可證注疏以“涣”爲“涣散”之非。“元吉”與“大吉”異,元吉以德言,大吉以時言。《彖》
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文言》曰:“乾元者,始而亨者也。”故曰“元吉者,吉之始”,亦可證舊解“元吉”爲“大吉”之失。周末諸子引《易》,具有精義如此。《史記》載蔡澤言“亢龍”之義“上而不能下,信而不能詘
,往而不能自返”
蔡澤:戰國時燕人,曾爲秦相。亢龍之義:《易·乾》云:“上九,亢龍有悔。”意爲巨龍高飛窮極,終將有所悔恨
。《國策》載春申君言“狐濡其
尾”之義“始之易,終之難”
春申君(前314—前238):嬴姓,黄氏,名歇,戰國時楚國公室大臣,曾爲楚相,“戰國四公子”(另有魏國信陵君、趙國平原君、齊國孟嘗君)之一。狐濡其尾:《易·未濟》云:“小狐汔濟,濡其尾,無攸利。”
,皆引《易》文以決時事。其説之精,亦可以補周末諸子之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