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者序

每个人都渴望活出生命的丰盈。

当我们第一次睁开眼睛,挥动自己的四肢,调适自己的感官,在亲人欣喜的眼光中,用我们自己的节奏,纵情哭叫。那时的我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无所畏惧。

随着我们慢慢长大,在探索世界的同时,能够葆有这种丰盈饱满、本自具足的天性,大约是教育希望达成的目标吧。

如果你也像我一样,对这个目标有所憧憬,我满怀欣喜地向你推荐《非暴力沟通·丰盈生命的教育》。

我接触到非暴力沟通大约在十多年前,那时的我正在经历一段生命的暗淡时期。曾经美好的婚姻渐渐充斥着隔阂与冰冷,曾经激励我的职业目标也一下子失去了吸引力,整个人就像被困住,进退维谷、动弹不得。非暴力沟通帮助我把珍贵的注意力从产生冲突的想法中移开,回到自己的内心,让我重新获得对生活的热情。接下来,在初生般喜悦的探索中,之前的现实问题居然迎刃而解。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之前我接受的教育更多地教会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类似“人性”规律的教育却是缺失的。非暴力沟通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的目光超越了解决问题的层面,看到人们相互依存、融合的可能性,我眼里的世界也更加整全和清晰。欣喜之余,我多么渴望每个人在学校里就能学到这些,支持其一生的幸福!

然而当我环顾四周,“人”的教育的缺失依然在现今的孩子们身上重复。“抑郁症”变得常被提及,学生自杀事件时常出现在新闻里,学习者时常因为迷茫而失去朝气,“内卷”和焦虑成为教育讨论的高频词。孩子们到底是如何在家长和教育者关切的目光中,一步一步地离开了原有的丰盈状态?我们如何帮助孩子们找回他们该有的丰盈状态?

在《非暴力沟通·丰盈生命的教育》中,马歇尔展现了他的愿景:“一个被诸多丰盈生命的组织滋养和支撑的世界。”当每个组织和个人的目标,都是为了服务于生命本身,而非其他目的,我们努力的结果才会如我们所期待。我们能感知到周围的生命的感受和需要,我们的言行才能与生命互动,彼此因受到滋养而丰盈。如果我们意识里只有对错、分数、收入、绩效,而没有“人”,我们必然无法直接回应和支持彼此的感受,生命将变得枯竭,“内卷”、抑郁、自我伤害就会如影随形。

马歇尔从不试图柔化他对教育的尖锐观点:“我要热切倡导的是一种根本的转变——价值观的改变,是整个基底系统的完全革新。”正是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一次次的人生选择,决定了生命的走向。一边是生命的丰盈,一边是生命的枯竭,这个选择不是无比简单直接吗?

悲哀的是,很多时候这样的选择根本不存在,我们常常只看得见让生命枯竭的选项。在我学生时代所受的教育中,或者明说或者暗示,周围涌来的信息大都是“你只要搞好学习,别的不用管”“别的你可以随便玩玩,但分数才是正事儿”。渐渐的,我就像戴了一副单色眼镜,看不到无法用分数的标尺量化的“人”的色彩。作为结果,在我做选择的时候变得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诸如情意、包容、灵动这些让我变得丰盈的信息,生命逐渐在成年走向了枯竭的一边。

在本书中,我看到马歇尔如何帮助老师们找到舒适的方式与学生相处,学生们如何找回学习的主动性,学习带着爱与自己相处、与他人相处、与世界相处。我心里那个美好的图景,逐渐变得具体而实在起来。

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中,马歇尔介绍了非暴力沟通具体的沟通步骤以及解决问题的案例,邀请读者体验这种视角和沟通方式所带来的实际价值,帮助读者去掉单色眼镜,看到多彩的世界,重新拥有选择的自由。文中介绍的同理心的说与听的能力,为学习者创造了爱与包容的容器,让学习者在愿意打开心扉的瞬间得到有效回应,真切感受到生命的丰盈并得到成长。

没有了强制,没有了打分评级,师生之间会如何互动?第四章“在师生之间创建伙伴关系”和第五章“创造互助的学习社群”介绍了如何在师生关系和学校架构上贯彻马歇尔所倡导的价值观。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评估教学成果的阐述让我耳目一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习者,就是把生命的主动权交还给学习者。同时,作为教育环境,这种关系和架构的呈现本身就是一种无言的诉说,让学习者潜移默化地得到浸润,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作和赋能活成生命的“本该如此”。

丰盈生命的教育给学生提供学习机会,来解决人类目前面临的各种问题。第六章“转化学校”给出解决学校冲突,打造可持续发展团队的方案和实例,展现了通过丰盈生命的学校,建立丰盈生命的社区,进而建立“一个被诸多丰盈生命的组织滋养和支撑的世界”。

本书所倡导的“丰盈生命的教育”在世界各地正在成为现实。我曾经带着书中的视角为国内一所国际学校做组织发展和文化架构的咨询工作。以丰盈生命为目标,我帮助学校建构了教育模型:“在爱与包容的容器中制造学习的张力,并予以引领、陪伴和支持,让学生融合发展感知力和思辨力,在过程中养成获得幸福的能力。”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日常交互中,用同理心承接学生内心打开的瞬间,增进学生与自己的连接,帮助学生意识到丰盈生命的价值,并以自我探索的经验为基础理解他人,逐步形成彼此爱与包容的文化氛围。同时,引导学生以兴趣为驱动力设立学习项目,增加个体与现实世界的关联和有效交互,让真实的学习发生,建构最终指向自我实现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反馈系统。

在模型框架下,学校结合实际情况逐步实施了一些新的举措,包括定期与学生的深度沟通、每周感激圈、学科教学的项目式改革、学生对学校事务的项目式参与等等。一段时间后,学生的个人状态和学习风气逐渐有了变化。一位后勤老师感叹说:“学生在食堂吃饭的时候还在讨论学习的内容,争论怎么鼓励项目里的其他同学参与进来,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同时,老师们也一改之前无所不知的“权威”形象,开始根据观察到的学生反应,尝试不同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他们的表情明显变得灵动而轻松,期间展现的无尽创造力让我叹为观止。

改变必然面对挑战。首先就是对教师提出了不一样的要求。我们的老师原来在知识教育的土壤中长大,在求同教育中长大,很多老师自己没有经历过丰盈生命的教育,没有经历过项目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要让老师们跳脱出原有的讲授式模式,提供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要大量的培训、教研和陪伴。其次,需要让学生慢慢适应在有些不确定的教学模式中定标自己的学习成果,产生获得感。另外,如何建设家校社群,跟家长形成共识与合力,都是下一步面临的问题。

但最大的挑战也许永远是对管理者自身如何融合社会环境中的不同价值观,实现我们所渴望的教育结构。

总体上来看,变化的结果让我欣喜。在实践中,我经常想起的就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这本《非暴力沟通·丰盈生命的教育》,书里的很多洞见都在我心里时时回响,给我勇气。

希望这本书能对你的教育实践有参考价值,也诚挚邀请你,将自己在中国本土的教育经验,汇入“丰盈生命的教育”的探索之中。相信过程中一定会出现未知和不确定,但我同样相信马歇尔所说:“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即便做得不怎么样,也是值得的。”

愿每位老师都享受丰盈生命的美好,并用自己的丰盈生命影响和感染我们的孩子们。

李迪
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认证培训师
2021年5月 U3XsmFuWpAvILY52wPK2bA9fexHIMrY8W3FRsE3nNOUSvhoqkd2onc+EcodYpJO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