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
教育者 钱志龙

家庭里的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于我而言,就像一面镜子,让我先照见了自己。

几年前第一次见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的态度是傲慢的。一直自认为是个温文尔雅的人,大家都夸我很会关注别人的情绪和需求,亲密点的朋友甚至对我天秤座典型的取悦型人格都嗤之以鼻,我哪里还需要学习什么非暴力的沟通?

但没想到我读着读着脸就不自觉地红了起来,我虚伪的温和、礼貌在马歇尔博士设计的练习题面前原形毕露。看完答案我才反思到自己曾经在语言中使用的隐形“暴力”,自己在貌似努力的倾听中其实并没有放下基于先验知识和主观成见的评判,无论是对家人、伙伴,还是对陌生人。于是,我马上开始带着觉察去留意自己讲出去的每一句话,是否已经在无意中生成了评判,在练习倾听时,也会去刻意关注他人表述背后的真正需要是什么。

我也意识到我们受环境和童年的影响之大超乎我们的想象。国人天性含蓄、内敛,家庭成员之间很少拥抱,也极少用语言当面表达爱及其他情绪。尤其是父子之间,更是如隔着厚重的城墙,沟通时常常如没有润滑油的轮轴,轻则运转不畅,严重时便出现暴力对抗。我爷爷和我爸爸,我爸爸和我的关系就是最真实的案例,如果是爸爸接电话,我一定是问“我妈呢”。我们父子偶有独处的机会,也会“比赛”谁先吃完哑巴饭谁先跑。

当我们不知如何表达(其实也没有很)复杂情绪的时候,便会借助一些简单的方式来传达爱。比如,多吃点,给你吃饱吃好,总归是没错的,无论你需不需要,喜不喜欢;多穿点,给你穿暖穿好,总归是没错的,无论你需不需要,喜不喜欢;学习上也是如此,让你上更久的学,送你去更贵的学校,拿到更高的学历,总归是没错的,无论你需不需要,喜不喜欢。然后,我把最好的一切都给了你,我怎么可能不爱你?你怎么可能感受不到我爱你?

家长们还常常试图用一句“都是为你好”来合理化他们对孩子一切语言、肢体、行为的干预和限制,但他们忽略了孩子也是有独立人格和思想的这一事实。他们从不会和孩子一起讨论“好”的标准是什么,他们其实也拿不出明确的证据来说明“为你好”的策略到底为什么会实现,怎么实现。他们只是简单地相信,如此无私大爱,必定带给你锦绣前程。

可以把常常使用暴力沟通的家长简单地分成两种:一种是对自己不满意的,他们通常会创造一切条件希望孩子超过自己,并对孩子有过高的期待。另一种是对自己还挺满意的,他们最自信的部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故事,于是妄图用自己30年前的经验指导孩子20年之后的人生。整整半个世纪的代际差造成的巨大的认知差距非常有可能以暴力沟通的方式表现出来。

毕竟,把责任推在孩子的“懒惰、拖沓、贪玩、不听话”上,总好过大人承认自己基因不够好,资源不够多,自己不够努力,也不够聪明。那些陪孩子做作业吼声越大的家长,其实心里越慌。他们也知道,再过一两年,想吼也没有那个底气了。孩子初中的作业难度早就远远超出了家长的能力范围,更何况高中。于是他们便选择以暴力沟通的方式透支自己的自信,掩盖他们的慌张。

在家庭里发生的日复一日的语言暴力对孩子的伤害或许不容易量化,但后果不一定没有肢体暴力严重。而且,和性侵的加害者一样,很多实施语言暴力的并不是陌生人,而恰恰是孩子们最信任、最依赖的人。而且,恰恰因为孩子们是爱我们的,而且是无条件的,往往他们不知如何回应这种语言暴力,即使想对抗也毫无还手之力。

以我这些年做校长和家长沟通的经验来看,正遭受着同样暴力沟通的家庭数不胜数。《小别离》《小欢喜》《小舍得》这几部超级写实的电视剧,让很多人在里面看见了自己的影子。这种无效的沟通方式似乎还有遗传的嫌疑,一不小心,我们就长成了自己小时候最讨厌的样子。于是,“有些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些人用一生治愈童年”。也因为千百年的传承惯性很难断根,是需要持续的刻意练习才能挣脱出来的。

学校里的暴力沟通

家庭如此,学校也好不到哪里去。有些老师还是习惯了用高压式的管理,训诫式的语气,不容挑战、质疑的态度,站在居高临下的位置和学生们沟通。当然这也是“媳妇熬成婆”的因果循环。回想一下我们的童年,有多少人因为一位老师爱上一门学科?又有多少人因为一位老师恨透了一门学科,甚至厌恶了学习?有时候,老师们的心是好的,但沟通方式不对,就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韩愈的《师说》我们曾经都能背下来,但随着岁月增长,还能背得滚瓜烂熟的恐怕只剩下第一句,于是便很自然地把“传道授业解惑”当成了鸡毛令箭。其实,那些自己并没有悟到什么真正的道理的老师,哪里有资格给学生传道?有些老师除了会教学生刷题,也没有什么能够安身立命的本事传授给学生;有些老师自己都还没活明白,又如何去解学生的惑?(如果你不是这样的老师,请不要对号入座)

他们选择性地遗忘了“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他们更忘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自己不肯承认自己无知,不愿意持续学习,不顾每个学生不同的天分和兴趣,却一味逼着孩子延长伏案时间,加强刷题力度的老师不是真正的教育者,在学生那里是得不到敬重和喜欢的,得到的只有恐惧和嫌弃。

更可怕的是,一旦老师们祭起了这个职业的尚方宝剑,他们就比家长更堂而皇之地“合理化”他们对学生们做的一切自上而下的行为,甚至进行道德绑架:“我跟你非亲非故,还这么掏心掏肺地‘为你好’,你有什么理由不感恩、不珍惜、不驯顺,不照我说的去做?”

“唉,妈妈觉得我热的时候,我还能在学校里偷偷把秋裤脱掉,但是当老师铁了心就是觉得我的一切原罪都是因为不够努力的时候,我还能说什么?做什么?”

但是,我们听不到学生们心中的苦闷和无助的哀求。他们也可能是真的不喜欢,他们可能是真的尽力了。

在暴力沟通方面,校长可能会好一些,因为他们阅历多些,素质高些,对孩子更多些包容。但如果遇到德不配位的校长,情形可能更糟。因为校长有凌驾于学生、老师甚至家长之上的威严,有在校园里“执法”的权力。他们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在追求成绩和升学率的时候是否还愿意兼顾孩子的差异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都决定了他们用什么词汇和语气和那些书面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沟通。

有不少人认为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我年轻时也恬不知耻地认为自己的作用不可或缺。但现在的我对这句话有两层解读。一方面,校长必须有足够的勇气和担当,尤其当错误的言论和价值观绑架社会、家庭、学校的时候,他要足够勇敢,足够倔强,要理想主义,要不妥协,不苟且,并使尽全身的气力去保护孩子们不受侵害。

而另一方面,校长也千万不能把自己太当回事,不能让自己可能早已过时的思想和并没那么宽广的眼界成为学校发展的天花板,成为孩子走向未来的绊脚石。我见过的那些称职而受师生爱戴的好校长,无一例外都是不耻下问,不摆架子的谦谦君子。他们愿意和老师和学生平等对话,虚心接受意见,是整个学校终身学习的典范。

当然,我也无意苛责老师和校长,很多老师和校长的品格是高尚的,对孩子的感情也是真挚的,像孩子们的亲生爹妈一样真挚,甚至在父母缺席的情况下,还及时补位了孩子对父母之爱的需求和渴望。但是,这不代表他们没有进步的空间。我认为,《非暴力沟通》和《非暴力沟通·丰盈生命的教育》都应该被列入师范教育的必修课。

孩子们的非暴力沟通

那我们再来看看孩子们是怎么沟通的。

我参加美国NAIS(独立学校联盟)年会的时候,曾听过一位获得“美国年度教师”殊荣的老师的精彩分享。他这辈子只教过一个年级,在教书的时候,每年都会做一件事,让四年级的学生模拟联合国的官员,讨论那些困扰全球的大问题。很多人都觉得他疯了,让十岁的孩子解决连资深政客们都解决不了的问题。

但事实证明,孩子们不但学到了相关课题的知识,锻炼了受用终身的能力,而且给出的方案也远远超出了大人们的期待。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我猜,是因为孩子们:

没大人那么多私心和算计,没那么多尔虞我诈和明争暗斗;

没那么多成见和偏见,不容易滋生那么多裁决和歧视;

更不会用自己的价值观去绑架别人的意志和选择;

没那么喜欢站队,没那么介意别人持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在坚持自己的观点的时候没那么多因为面子、辈分、地位产生的顾忌;

没那么爱记仇,很容易原谅,刚打完架就可以勾肩搭背;

爱玩游戏,但他们不玩政治游戏;

没那么多谈判技巧,更愿意说真话,表达真实感受;

没有被洗过脑,不会只关心自己国家的利益;

不愿意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换句话说,孩子们天生比大人更知道“非暴力沟通”的原则,也就是马歇尔博士常常提到的能够以柔克刚的武器——同理心。如果一个人过度在意自己的需求,而不顾别人的需求,那TA就容易陷入唯我独尊的心态,变成一个自私的人。如果一个人过度在意别人的需求,而罔顾自己的需求,那TA这辈子将被困在委屈、隐忍、抱怨、愤怒织起的茧房里,痛苦一生。

同时兼顾我的需求和别人的需求,是一种高阶且必备的智慧,也是我们实现非暴力沟通的重要工具。

我们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

你有没有见过或听说过那个著名的实验?我们往一个空瓶子里放东西,如果你依次放进去鹅卵石,小石子儿,沙子,啤酒,每次都会觉得已经满了,但其实还能再加不少东西,但如果你把顺序颠倒,先灌水或倒沙子,那就没有地方放那些其实更重要的东西了。

在我们短暂而充满不确定的生命里,哪些东西最重要?在孩子的学习中,哪些东西更重要?在孩子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之前,大人是有这个责任和孩子一起讨论出这个优先顺序的。

可背诵唐诗的数量

健康的身心

两位数的加减乘除

充足的睡眠

英语单词的词汇量

乐观积极的性格

学科考试的年级排名

交朋友的能力

拿奖杯奖状的次数

有一个可以废寝忘食的爱好

考进一所口碑不错的中学

每天大笑的次数和音量

……

孩子们现在面临双重危机,第一重,剧场效应下“内卷”化的教育,生怕被淘汰的恐惧推着每个家长都逼孩子“多学一点”“早学一点”,严重危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第二重,在如此幼小的年纪,就得遵从“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两小无猜的童年玩伴都变成了潜在的竞争对手,本该充满善意和支持的学习环境变成了你死我活的角斗场。

雪崩来临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我没可能以一己之力叫停这个愈演愈烈的“内卷”游戏,所以我选择离开我其实无比热爱的校长岗位,至少不用被迫参与这场其实没有赢家的零和博弈。我创办的UNSCHOOL——一个以家庭教育为起点的终身共学社区,就希望用“无限游戏”的思维去推动家长和教育者们一起共创更多可能,重新定义成功和幸福。

但是那些仍然被困在体制中的人能做些什么呢?在游戏规则还没有被彻底改写之前,我们成人能做些什么去改善老师/家长和学生之间对抗型的沟通,去改善学校和学生之间控制型的管理,去改善学生和学生之间竞争型的关系呢?

或许,我们可以先问问自己这些问题:

我们是否真的仔细观察过我们的孩子,他们的状态,他们面临的挑战,他们的焦虑?

我们是否真的不带评判地倾听过他们的需求,他们的情绪,哪怕一次?

我们是否经常无心地放大、夸张孩子们的问题,甚至上升到道德审判的高度?

我们是否意识到只有孩子参与讨论并认同的意义才可能是有效的目标?

我们是否知道只有当他们曾做过选择才有可能做出让你放心的选择?

我们是否经常拿自己的孩子去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并故意忽略他们沮丧、绝望的表情?

我们是否理解感受和想法的区别?并追问自己和孩子真正的感受?

我们是否意识到请求和要求能收获完全不同的沟通效果?

如果你没有答案,或感觉无助,那就说明,你可能需要好好读一读这本《非暴力沟通·丰盈生命的教育》了。它是马歇尔博士另一本专门针对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作品,帮助我们建立起关于语言的觉察习惯,从语言使用的角度,重新思考和塑造我们与自己、与孩子的关系。

马歇尔博士通过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帮助我们建立一种“爱的语言”,重塑积极的、开放的谈话和聆听方式,在每一次的沟通中明确自己和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重视社群或组织中每个人的幸福,支持成员间丰盈生命的连接。

不过你要清楚,这不是一本理论书,而是一本工具书。如果你是老师、校长、家长或教育从业者,它不应该被供在书架上,而应该放在你的案头或床头。工具书的性质决定了你不光要读懂它,还要坚持练习并运用。只有你真正在实践中完成内化,才能在使用时驾轻就熟。

到那时,你会发现,它不但能让你成为一名更称职的教育工作者,一个对孩子满怀期待的家长,更能让你免于成为一个本无心伤害但却遭孩子嫌厌的大人。

诚挚推荐给愿意好好说话的你。

钱志龙
UNSCHOOL创始人
2021年7月7日 xvQ6lFbQOHKoxav3TA7rocvBRrkoWkiPJK0hW65wgobe6ioqOV3H3YevNUe3EHK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