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5.直之忍

【原典】

晋有伯宗,直言致害;虽有贤妻,不听其戒。

札爱叔向,临别相劝;君子好直,恩免于难。

直哉史鱼,终身如矢。以尸谏君,虽死不死。夫子称之,闻者兴起。

时有污隆,直道不容。曲而如钩,乃得封侯。直而如弦,死于道边。枉道事人,隳名丧节;直道事人,身婴本铁。

噫,可不忍欤!

【译文】

《左传》载,晋国大夫伯宗,非常耿直,为人刚正不阿,喜欢讲直话,其妻常常劝诫他直言会带来灾难,他听不进,结果他遭人诬陷而被杀。

吴公子季札劝告晋国大夫叔向,为人处世正直,一定要考虑怎样避免灾祸的降临。

《鲁论》孔子说:“正直啊,史鱼,当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其品行像箭一样正直;当国家政治混乱的时候,品行也像箭一样正直。”还说:“古时候的谏者死了,也就算了,而史鱼死谏不成,再用尸谏,其忠诚感动了君主。”孔子对史鱼正直的赞扬,使人纷纷仿效史鱼的正直行为。

道有兴盛也有亏损的时候,但正确的道理和正确的原则很难被人接受。东汉李固,为人正直如弦,结果被人害死,尸抛道旁;而胡广、赵戒因世故圆滑被封了侯。

不正直之人最终是毁名丧节,但正直的人有时也会受到被剪去毛发、锁在铁器上的耻辱。

唉,正直是美好的品行,但为了更好地坚持正义和保存自己,怎么能不忍耐呢?

文天祥

事典

浩然正气,大义凛然

南宋王朝的统治越来越黑暗,统治者的昏庸和无能逐渐使南宋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在南宋与金长期对峙的同时,13世纪时期,蒙古族在我国北方发展壮大起来。蒙古族的首领成吉思汗(铁木真)领导和完成了各部落的统一,使蒙古族从氏族公社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公元1206年,也就是南宋开禧二年,成吉思汗在斡难河边建立了蒙古族的汗国。从这时起,蒙古族凭借自己强大的军事力量,积极向外扩张。先后发动了数十次战争。蒙古族剽悍的骑兵,一度纵横欧亚地区,无人可挡。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征战途中病死,但是蒙古的对外战争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公元1229年,成吉思汗之子窝阔台即位为大汗,制订了以灭金为目标的战略方针。

那时候金国南北受敌,内外交困,蒙古族的进攻使金王朝摇摇欲坠。蒙古不断袭击金国,使一向在金国面前受辱的南宋十分高兴。而蒙古为了先达到灭金的目的,也愿意与南宋联合。于是双方于公元1233年订下联合攻打金国的盟约。

公元1234年,宋蒙两军在围攻三个月之久后,攻下了金末代皇帝哀宗躲避存身的蔡州。宋军如约在战役中派出两万军队,付出很大代价首先攻入城内。金哀宗自杀,金国在经历一百二十年后灭亡。本来,按照盟约,在金国灭亡以后,南宋可以北上收复汴京、洛阳、归德三地。但是蒙古军队尽食前言,不仅在汴京、洛阳大肆烧杀掠抢,还决黄河之水以淹宋军。双方发生了战斗,这也揭开了蒙古和南宋之间长达四十六年战争的序幕。

这四十六年的时间,蒙古军队连年大举南犯,南宋步步后退,在越来越小的领土上苟延残喘。同时南宋王朝在政治上更加腐败,在经济上日益衰退,终于不可避免地走上灭亡的道路。然而,同样也是在这四十六年的时间,南宋各地人民群众又重新拿起武器顽强抵抗新的异族侵略者,爱国志士和将领不断涌现出来,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和英勇反击的斗志,为南宋写下可歌可泣的最后一页。民族英雄文天祥,就是他们当中最有名气的一员。

文天祥出生在公元1236年,他的青少年时期正值蒙古大规模入侵南宋,战火延绵不断之时。胸怀大志又饱读诗书的文天祥,素来忧国忧民,他常常思考怎样才能使国家从被动挨打的局面中摆脱出来,同时也渴望自己日后能够杀敌立功,保卫大宋的江山。

公元1260年,蒙古的忽必烈继承汗位。公元1271年,忽必烈把都城迁到燕京(后改称大都),改国号元。忽必烈即元世祖。他经过征战,平息了蒙古贵族中的内部矛盾,然后集结大军南下,准备最后灭掉南宋。

元军首先集中力量进攻江、汉之间的军事重镇襄、樊两城(湖北襄阳、樊城)。驻守两城的军兵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抵抗,坚守城池达五年之久,但终因寡不敌众,又没有得到朝廷后援而兵败失城。襄、樊失守后,长江上游门户大开,偏安江左的南宋朝廷已失去了天险做屏障。

公元1275年,宋朝局势严重恶化。宋度宗病死,年仅四岁的赵㬎即位,是为恭帝。忽必烈此时利用机会,决定大举伐宋。元兵分两路:东路取道两淮地区,目的是牵制南宋兵力;西路是以伯颜为统帅的主力部队,从襄阳沿汉水而下,直取临安。

本来,南宋集结的军队有十余万人,东路元军也是这个数目,双方兵力相当,应该打相持仗。但由于南宋统治者根本没认真做备战,元军一路接连取胜,宋军兵败如山倒,纷纷仓皇逃窜。元军很快打到长江下游,不久对临安形成包围之势。

南宋朝廷惊慌失措。宋恭宗的祖母太皇太后(即谢后)下了一道“哀痛诏”,命令诸路勤王之师速来救驾。然而,各地将官或是观望,或是降元,最后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响应。

二十岁中了状元的文天祥踏上仕途后,宦海沉浮十五年,虽不甚得志,但一直愿为南宋披肝沥胆。文天祥于公元1275年获悉元军渡江,接到“哀痛诏”后,不禁泣不成声,他决心挺身而出,挽救南宋于危亡之中。他立刻变卖家产,在赣南一带招募勇士一万多人,星夜赶往临安。有人劝文天祥说:“元兵三路袭来,你一书生以一万多乌合之众迎敌,无异于驱群羊斗猛虎,必败无疑。”文天祥回答:“我当然知道这些情况,然而大宋国养育她的子民三百多年,现在朝廷有难,向天下招兵,竟无一人一骑应召,我内心实在无法平静,所以不自量力,以身赴国难,希望天下忠臣义士能随我之后行动起来,众志成城,保全江山社稷。”文天祥这一番话,无疑是对大宋朝一片赤胆忠心的写照。

文天祥带兵来到临安,看到众大臣在南宋亡国之际都在丢官弃印,四处逃跑,是既愤恨又痛心,他请命抗元作战,得准。但由于与元军实力过于悬殊,未胜,只得返回临安。

朝中尚存兵马数万,文天祥与张世杰商议,若全力与元军决一死战,或许可以使南宋出现转机。但右丞相陈宜中一心想投降,没有同意文天祥的请命。陈宜中不顾文天祥的阻拦,向元军送上传国玉玺和降表。元统帅伯颜要陈宜中亲自去商议投降之事。陈宜中害怕,不敢前往,连夜出逃。谢太后只好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让他前往元军兵营求和。文天祥到了元营,不顾个人安危,与伯颜争辩不休,坚持双方平等谈判。结果,伯颜将文天祥扣留在军营,随后押解北去。

公元1276年三月,伯颜带兵进入临安,谢太后、恭帝等被俘虏,押送北方。统治三百年之久的赵宋王朝宣告灭亡。

宋恭宗的两个异母哥哥赵唳、赵昰有幸被人保护逃出临安,先到达温州,又到了福州。大臣陆秀夫、张世杰等拥立赵昰为皇帝,建立起一个流亡小朝廷。赵昰被称为宋端宗。

文天祥在被押解途中伺机逃跑,终于在经过镇江,乘元兵不备时,于夜间脱逃。他听说宋端宗在福州称帝的消息,历经千辛万苦,一路颠沛流离,到了福州。

文天祥被流亡小朝廷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他在极其困难的处境下四处联络组织义军,寻找北上抗元的时机。文天祥知道元军实力强大,占据了大片的国土,但他没有失去信心,带领着抗元队伍与元军苦苦转战,百折不屈。这期间,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写下了“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的句子,以示自己誓死抗元的决心。

文天祥的名字一时间在民间广为传颂,许多忍受不了异族压迫的人纷纷参加了他领导的队伍。元朝统治者大惊,他们派出大批军队,围剿文天祥部队。在敌人的凶猛攻势下,文天祥的军队遭受了重创,许多人壮烈牺牲。公元1278年,文天祥的部队在广东潮阳被张弘范率领的元军突然包围,文天祥不幸被俘。

公元1278年,文天祥被押送上船,从水路北上。在经过珠江口外零丁洋时,文天祥面对浩瀚的大海,奋笔疾书《过零丁洋》一诗: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首诗展现了一个爱国志士的英雄气概,是文天祥英勇无畏,赤胆忠心的写照。

文天祥被押到大都监牢,度过了三年阶下囚的生活。这期间,元朝统治者想尽一切办法劝其投降,他们搬来宋朝的降臣劝文天祥投降,遭到拒绝,又强迫他写信劝张世杰投降,也被他拒绝了。甚至把九岁的皇帝赵㬎都搬来了,可文天祥毫不动摇,宁死不屈。

一天,忽必烈亲自召见他。文天祥见了忽必烈,昂首挺胸不肯下拜。忽必烈说:“如果你能归顺我,我就让你做宰相。”可是文天祥毫不理会,忽必烈又问他想要什么,文天祥回答说:“除了死,我什么都不要。”忽必烈一点办法也没有,只好命令把他带回牢房。

在狱中,文天祥被恶劣的生存条件折磨得奄奄一息,但他的意志却一天比一天更坚强。他还写了一篇气吞山河的《正气歌》,歌颂了历代忠臣义士的崇高气节,也显示了自己视死如归的决心。

公元1283年,文天祥在拒绝了元太祖忽必烈的亲自劝降后,元朝统治者决定处死他。在走向刑场的路上,披枷带锁的文天祥面色不改,神色安然。他问旁边的百姓:“哪边是南方?”然后面向南朝着自己的祖国一拜,再拜,从容就刑。

一代民族英雄文天祥,虽然英勇就义了,然而后世的人们无法忘记他,也无法忘记他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那充满正气的诗篇,一直流传至今。

智慧评语

文天祥的浩然正气,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颂扬。但是,反过来说假如文天祥能够设法活下去,他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可能会更大,当然,我们不能用这样的观点来看待古人。其实,在当今社会,人们同样称颂正直的人,只走有时候太过正直的人可能会遭受更多的打击和磨难。所以,正直固然可敬,但是有时为了保存和珍惜自己,还是要适当地忍耐一下的。 0CmBVolNbAqEZ2P1Qk2h6VYEseg5qnaIwi2Epzx8X9fPpzvQlJYOx6WHDoMeIq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