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今40章)

帛书版: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传世版: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版本差异:

直译:

事物呈现出相反的形态,是道在被发动;事物呈现出柔弱的形态,是道在被使用。天下的万物生于有形质,有形质生于无形质。

解读:

“反也者,道之动也。” 这里的“反”,是“相反、对立”的意思,指的正是第四十章所描述的众多离奇现象。

为什么明道如昧,进道如退,夷道如纇?为什么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为什么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

明与昧,进与退,夷与纇,是“反”。上与谷,白与辱,广与不足,建与偷,真与渝,是“反”。大方与无隅,大器与免成,大音与希声,大象与无形,道褒与无名,同样是“反”。为什么事物发展到极致会呈现出相反的形态,正是因为“道之动”。

“动”是指“发动、发作”,是道在被发动,造就了这些与事物本然相反的现象。为什么道会被发动,正是因为事物的不断发展,突破了自有的界限,进而触及到了新的领域。不同的领域,匹配的规则也不同,而天下规则,统归于道。因此规则变换,也就意味着道被发动。

比如,随着科学对万物的研究越来越微观,到了量子层面,本来适用于万物的牛顿经典力学就不再起作用了,需要更换一套新的量子力学。那如果继续下去,触及到了非物质的“无”的层面,是不是量子力学又会不再适用了呢?

所以说,当形象大到一定的程度,我们用来衡量形象大小的老眼光就需要换一换了,不然呈现出来会是完全相反的形态,因为触及到了新的领域,那一套旧标准已经不再适用了。因此,用道来显明,俗人只会认为是暗昧;用道来前进,俗人只会认为是后退;用道来平顺,俗人只会觉得磕磕绊绊。因为以俗人之聪,理解不了大道之明。

所以崇高之德,在俗人眼中是低下;大的清白,在俗人眼中是污辱;宽广之德,俗人看来只是不足,建树之德,俗人看来偷偷摸摸;纯真的品质,俗人却认为是污浊。用边角来限定方正,大方就不会呈现边角;用成就来塑造器物,大器就不会被成就;用声调来和成音律,大音就不会有声调;用形状来限定形象,大象就不会有形状;用名声来表达褒扬,道就不会有名声。

“弱也者,道之用也。” “弱”是指柔弱,“柔弱胜强”的弱。事物呈现出“弱”的状态,是道在被使用。简言之,万物守于“弱”时,可以最大程度得到道的生扶,也就是“用”道。所以“柔弱细微者,生之徒也”。

柔弱,是具有生命力的象征,如婴儿“骨弱筋柔而握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人之生也柔弱”等等。因此,“柔之胜刚,弱之胜强”,柔弱之所以能战胜刚强,正是因为得到了“道”的生扶,使用了道,故能无往而不胜。以道之大来胜物之强,完全是降维打击,跨层级的碾压。俗人理解不了柔弱胜强,只是因为思维还没有触及到道的层面。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里的“有”和“无”并非特指具体事物,而是对状态的描述。“无”是无形、无声、无质的;“有”是或有形,或有声,或有质的。天下万物都由“有”生成,而“有”是来源于“无”的。正如《庄子·知北游》所说,“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

所以为什么“大象无形,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因为真正的大,是大到突破了“有”的局限,而到了母本之“无”的位置,往上跃迁了一个层级。 xnbuY/QRrQlU4bOqqkY1B0J7pbgO4P+DcrYohxMDYyLCV1RiGRGsETWyGlcqUic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