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十六、明道,从认知自己的局限开始(今71章)

帛书版: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 ,病矣 。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传世版: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版本差异:

① 不知不知:传世版为“不知知”。几乎所有注家都认可“不知知”,高明认为帛书甲本“不知不知”是抄写之误。不过王弼注:“不知知之不足任,则病也。”“知之不足任”,是说我们的认知不足为凭,我们认为确凿无疑的认知,其实还是不知。因此王弼注本的经文,倒有可能是“不知不知”。而且王弼的这种解读,也更贴近“道”的意味,比解成“不知道却认为自己知道”,高明何止一筹。

②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这句话在帛书版中没有,后人所增。“夫唯病病,是以不病”与“以其病病,是以不病”明显语义重复。

直译:

知道自己有所不能知,是值得推崇的。不知道自己有所不能知,这就是弊病了。所以圣人不会有弊病,是因为把“全知全能”当成是弊病,因此不会有弊病。

解读:

“知不知,尚矣。” “尚”,推崇、注重。知道自己有所不能知,这就值得推崇了。知道有些东西是超出我们认知之外的,是我们的意识无法捕捉的,是我们的思维无法解析的,这才算真正触摸到了那个不可描述的“道”,是值得推崇的。

“不知不知,病矣。” 王弼注:“不知知之不足任,则病也。”“知之不足任”,是说我们的思维认知不足为凭,我们认为确凿无疑的认知,其实还是不知,因为有些东西是无法被我们的“知”所“识”的。因此不知道有无法落于知的存在,这就是弊病了。

《庄子·知北游》通过一则寓言,详细论述了这一观点。说泰清去问无穷,知不知“道”,无穷说:“吾不知。”泰清又问无为,无为说:“吾知道。”并解说了他认知的道。于是泰清请无始来评判,这两个人究竟谁真的知“道”。

无始说:“不知深矣,知之浅矣;弗知内矣,知之外矣。”泰清仰而叹曰:“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无始说:“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

说自己不知“道”的,才是真的知道;说自己知“道”的,其实并不知道。“道”不是以我们的“知”能得闻得见的,闻而非也,见而非也。所以只有认知到这一点,才有可能真的知“道”。很多人把“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用来匹配孔子所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把“不知不知”改成“不知知”,解为“不知道却认为自己知道”,其实大谬。

首先整本《道德经》基本不描述主观的心理活动,不讲“心”。因为在老子看来,我们的主观之心首先就是要被弱化的对象。所以“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所以“虚其心”,“为天下浑心”。总之,以削弱主观意志、削弱主观知见为宜。因此凡在《道德经》中解出“自以为”、“认为自己”、“看作”等内心戏的,其正确性均值得商榷。老子是尽量把客观现象呈现给我们,而不会在主观我见上做文章。

其次,“知道却认为自己不知道”,也根本无甚高明可言,甚至可说是心口不一的虚伪。如河上公注:“知道言不知,是乃德之上。不知道言知,是乃德之病。”明明认为自己知道,却嘴上说不知道,实在看不出德在何处,和明明不知道却撒谎说知道,又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呢?

“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所以圣人没有弊病,是因为他把“全知全能”当成是弊病,因此不会有弊病。圣人首先能“自知”,能认知自身的局限,而不会认为人之巧可与天比肩,也不会认为人之知可与道并列。因为自知,所以不病。 Ugsk+KNqcb6B3U/JCp/WIAovoU6Cy3+ikW69XVy8DcJ4g6HaDwJsm26/qnsN0F3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