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二、恒德,不会因人而异(今49章)

帛书版:

圣人恒无心 ,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也,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属耳目焉 ,圣人皆孩之。

传世版: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版本差异:

① 圣人恒无心:“无心”与“有意”相对,表示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志,而是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体现的是顺应客观的无为。但传世版变成了“圣人无常心”,“无常”与“恒无”差别很大,一个是指变化不定,一个是指恒定虚无。变化不定意味着无中无正,而恒定虚无则是以清虚为中正。中虚能容万物,清静可正万物,故取“恒无心”。

② 百姓皆属耳目焉:传世版是“百姓皆注其耳目”。“属”、“注”如果理解成“集中、专注”,二字相通,但历来注家解释各有不同。王弼把“耳目”解为“聪明”,“注其耳目”为“各用其聪明”;河上公把“注”解为“用”,“注其耳目”为“用其耳目为圣人视听”;还有解为“注意使用耳目体察世情”的,有解为“注意力集中到圣人身上”的,有解为“封闭其耳目不用智巧”的。从版本来看,帛书甲本为“属”,乙本为“注”,所以二字应当相通,解为“集中、专注”的意思,读作“zhǔ”。“属耳目”即“把听力与视力都集中起来”,集中注意力、专注的意思,在《左传》与《国语》中都有相应用法。《左传·成公二年》:“师有功,国人喜以逆人,先入,必属耳目焉。”《国语·晋语五》:“若先,则恐国人之属耳目於我也。”韦昭注:“属,犹注也。”

直译:

圣人从来都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志,而以百姓的意志为自己的意志。对于善为道之人,我用善的方式对待他;对于不善为道之人,我也同样用善的方式对待他,这叫出自于德的善。对于有信之人,我用信的方式来对待他;对于无信之人,我也同样用信的方式来对待他,这叫出自于德的信。圣人在位于天下,会收敛自己的主观意志与成见;治理天下,会保持一颗混沌之心。百姓都能得以视听专注,而圣人就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百姓。

解读: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圣人从来都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志,而以百姓的意志为自己的意志。因为“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随着主观知见越损越少,相应的主观意志也会越减越弱。只有这样,才不会以自己的成见去认知,不会以自己的主观去施为。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 “善者”,指的是善为道之人、有道者,对于这样的人,我用符合道的方式待之;而对于不明道之人,我也同样用符合道的方式待之,这叫“德善”。这里的“德”字,有人说通“得”,“得到”之意,但理解成“出于德之善”,则更加合适。

德是一种常态,代表不会随意改变的性质。比如说一个人有“慈”之德,那么他的慈是不会因人而异的,对谁都表现出“慈”,才能叫“德之慈”。如果对地位尊贵的人是一种表现,对地位低贱的人又是一种表现,那就只是权变之术,而不足以称之为“德”了。所以“德善”,是深入德性之善,不易不变之善。

“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对于有信之人,我用信来对待他;而对于无信之人,我也同样用信来对待他。不因人而异的信,才是深入到德性中的信。

“圣人之在天下也,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 所以圣人在位于天下,会收敛自己的主观意志与成见;治理天下,会保持一颗混沌之心。用混沌之心来对待百姓是什么表现呢?不别贤愚美丑,不辨贵贱高下。因为圣人之德并不会因人而异,又何须去辨识区分?

“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孩之。” 圣人之德不变不易,坦然而有信,所以百姓都不会把心神分散在圣人身上,不用去揣摩圣人的意图,更不用去钻营投其所好。百姓因而能得以“属耳目”,把视听注意力集中至一处,保持专注而不会被搅扰。这便是“太上,下知有之”,百姓只是知道圣人的存在,却不会过多关注,而圣人就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百姓。

为什么说“孩之”,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孩子已经有了主观意志,也有主观行为,但认知尚浅,智巧尚不显。所以对孩子犯错,大家的容忍度都很高,一句“他还只是个孩子”,就能消弭大部分过错。圣人容纳百姓而不论善与不善、信与不信,包容度也很高,因此说“孩之”。

其二:孩子做什么事情,都容易保持专注,注意力很集中。“百姓皆属耳目焉”,专注得就像孩子一样,因此圣人“孩之”。 hvF+2XxVChqOLLKvJb2yOoExn4vMlGyTdoPx44oZgmizLQ+1aN6Dq+K8AB2yqXB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