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格竹失败,否认的是朱熹

回京后不久,弘治三年(1490)王守仁就和老爸一起回了老家余姚,伴随他们的,还有爷爷王伦的灵柩。王守仁的悲伤无以言表。十三岁失去了母亲,十九岁失去了爷爷。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与亲人的别离。生又何欢,死又何惧?人,来于尘土,最终还是要归于尘土。

办完丧事,王华回北京上班,但把王守仁小夫妻留在了老家。

老爸的用意很明确:专心学习,突击科举。留在北京这个花花世界,分心的事情太多。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竹子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王伦生前特别喜欢竹子,他不仅自称“竹轩翁”,还在自己的屋前屋后种满了这种植物。

在那个年代,朱熹是仅次于孔子的第二大圣人。他的《四书集注》是科举考试的指定教材,他的思想被官方和民间一致推崇为经典。小守仁既然立下了当圣贤的愿望,对于朱熹的学说,就不可能不仔细研究。

而朱圣人最著名的观点,莫过于“格物致知”。大意是说,任何事物之所以呈现出现在这个状态,是因为其内部有“理”,也就是自身的规律。只有不停地格物,与事物做亲密接触,才能明白其中包含的“理”。

在与娄谅的交流中,这老爷子也持同样的观点。

那还等什么啊。王守仁约了一个姓钱的朋友(小人物,历史上没有留下全名),每天早早起床,吃过了早饭,就站在院中的一棵翠竹下,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竹叶。在十九岁的他看来,透过竹子,看到的是整个世界,参透了竹子的变化玄机,也就掌握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

一个时辰,两个时辰,一天,两天……他们忘记了吃饭,忘记了喝水,忘记了周遭的一切,眼中只有这棵小小的竹子。到了第三天,小钱同学就劳累过度,不陪王守仁玩了。守仁表面上安慰了小钱一下,内心里却在笑话他没有毅力,没有成圣的机缘。

一个人的坚持更加困难,身体越来越沉重,视力越来越模糊,呼吸越来越急促,心跳越来越混乱……恍惚之中,他看到了朱子站在天上朝着他笑,不过不是善意的微笑,而是戏弄式的大笑,他似乎听到朱子在说:“傻孩子啊,你走火入魔了,我老人家说的格物,是叫你这么格的吗……”

王守仁醒来,发现自己躺在了床上,妻子拿着方巾,正在小心翼翼地擦去他脸上的汗水:“大夫刚来过了,说你身体虚弱,要好好休息……”王守仁脸上直发烧,自己这个当丈夫的,思维却如此简单。

朱子说的格物致知,只是说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有存在之理,需要多观察思考,总结规律。人家也并没有说,你天天盯着一块石头,就能参透它的机理。但天性敏感的王守仁,却对朱熹学说的权威性产生了一定的怀疑。至少他的“格物致知”之说,并不是通向圣人之境的康庄大道,而且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朱熹可能是错的!这种思想在当时,无疑是离经叛道的。专制社会的教育,强调的是接受与服从,而非怀疑与挑战。一个十九岁的少年,尽管已经娶妻,其实从各方面讲还完全是个孩子,他居然敢质疑朱熹,那普天之下,恐怕就没有什么是不能质疑的了。而所有的经典,在他眼中也不再完美无缺。

也许没有守仁格竹的失败,就很难有后面的龙场顿悟。年老时的王守仁总结道:

“大家都知道格物要学朱子,但又有谁是这么做的?我就做过。当年,我与姓钱的朋友讨论,做圣贤要格遍天下之物。现在,我怎么能有这么大的力量?……等我在贵州三年,才深深领会了朱子的意思,才知道天下之物本来就没有可格的。格物之功,只在自己的身心,我决然认为,人人可以成圣,这就有了担当……” xTywje6cUbKY8elrX8zmNDu7ClFibXeDS1vrY2do9L4X3mmFQ2sFvni+eOYt2zj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