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疆域

九州 人皇氏有兄弟九人,把天下分为了九个州,分别是梁州、兖州、青州、徐州、荆州、雍州、冀州、豫州、扬州。到了舜帝的时候,因为冀州、青州面积太大,便又把冀州东部恒山那一片地方分出来成为并州,把冀州东北医无闾 那片地方分出成为幽州,再把青州东北分出成为登州,就这样总共成为十二州。

历代方舆 商朝有九州;周朝也有九州;秦朝把天下分为三十六个郡;汉朝把天下分为十三个部;三国时的蜀国统治巴、蜀两地,设置了两个州;吴国向北占据了长江、向南则一直延伸到大海,共设置了五个州;魏国占据中原地区,设置了十二个州;晋代设置十九个州;唐代将天下划为十道;唐玄宗时期又分为十五道;宋代分为二十三路;元代设置为十二省,又把天下分为二十三道;明代划分全国为两个直隶、十三个省。

吴越疆界 钱镠王以苏州的平望为界,占据浙江和福建,共有十四个州。

古扬州所辖之地 包括现在的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总共六个省。

古会稽所辖之地 会稽郡的驻地是苏州府,古会稽总共有二十个府,它们分别是:浙江除温州、台州之外的九个府,即杭州、嘉兴、湖州、处州(今丽水)、宁波、绍兴、金华、衢州、严州;福建除福州以外的七个府,即漳州、泉州、汀州(今长汀)、兴化、建宁、延平、邵武;还有南直隶的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个府。

二周 在镐京建都的是西周,在洛阳建都的是东周。

两都 西汉在长安建都,所以把长安叫作西都;东汉建都洛阳,所以把洛阳叫作东都。

蜀三都 指成都、新都、广都。

魏五都 魏国继承汉代的国祚(zuò)所以建都于洛阳,又把谯郡(今安徽亳州)当作曹魏祖先的所居之地,将汉献帝迁往许昌居住,长安当作西汉京都的遗迹,邺下(今河南安阳)是曹魏建立王业的根本,所以合起来号称五都。

三辅 长安把京兆、冯翊、扶风三个地方当作三辅。宋代建都汴梁,以郑州、滑州(今河南滑县)、汝州为三辅。

三亳(bó) 曹州(今山东荷泽)的考城县 叫作北亳,西京 的谷熟县 叫作南亳,西京的偃师县叫作西亳。

三吴 苏州被称为东吴,润州被称为中吴,湖州被称为西吴。

三楚 江陵(今湖北荆州)被称为南楚,徐州被称为西楚,苏州被称为东楚。

三齐 临淄被称为东齐,博阳被称为济北,蓬州的即墨被称为胶东。

三蜀 成都被称为蜀都,汉高祖的时候又分设了汉广,汉武帝的时候增设了犍(qián)为。

三晋 赵国建都邯郸,魏国建都大梁(今位于河南开封西北部),韩国建都郑,赵、魏、韩三家国君以前都是晋国上卿,所以这三个地方也叫三晋。

三秦 章邯建都废丘 ,司马欣建都栎(yuè)阳,董翳建都高奴,这三个人都是秦朝的降将,项羽把他们封在关中地区称王,所以叫作三秦。

三虢(guó) 太阳叫作北虢,荥阳叫作东虢,雍州叫作西虢。

三越 吴越的中心是杭州、闽越的中心在福州、南越的中心在广州。

三巴 渝州(今重庆)为巴中,绵州(今四川绵阳东)为巴西,归夔(kuí)、鱼复、云安为巴东。

三湘 三湘就是:湘乡、湘潭、湘原,都在湖南,属于潭州(今长沙)。

三河 周代的首都在河南,商代的首都在河内,尧帝的首都在河东。

四京 开封叫东京,河内叫西京,应天叫南京,大名(今位于河北邯郸)叫北京。

四辅 唐朝建都长安,把同州(今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华州(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及周边)、岐州(今陕西凤翔县南)、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当作四辅。

四川 成都为西川,潼州(今四川省绵阳市)为东川,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县)为北川,夔州为南川。

五服 《禹贡》中记载:五服指的是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每服五百里,共计二千五百里。

九服 周代有九服,即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夷服、镇服、藩服。之所以叫“服”,是因为要以服侍天子为职责。

百二山河 秦国的地理位置既险要又坚固,两万个兵士,就足以抵挡诸侯的一百万人,所以叫作“百二山河”。

九边 明朝在九个地方设立了中国与外国的边界。洪武初年设立重要的军事基地六个:宣府、大同、甘肃、辽东、延绥、宁夏;永乐初年又增设了蓟州;正统年间又增设了榆林、固原,所以总共是九边。

六关 六关指直隶三关和山西三关。直隶的三关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山西的三关即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

陶唐九州 冀州。 《禹贡》中记载:冀州是皇帝都城所在的地方,三面都有河。因为当时的黄河经由冀州流入大海。《释名》中记载:冀州这个地方既有险要处,也有平坦处,天下如果混乱就希望安宁,天下如果衰弱就希望强盛,天下若遇荒年则希望丰收。《春秋元命苞》记载:昴宿星、毕宿星之间叫作天街,对应冀州,分野为赵国,立为常山。

兖州。 《禹贡》中记载:济水与黄河之间只有兖州。说的是它东南临近济水,西北靠着黄河,大约在冀州的东南方向。《春秋元命苞》中记载:五星移动轨道对应兖州。“兖”就是“端”的意思,是说阳光纯正,这里的气细微,主凋落,分野在郑国。

青州。 《禹贡》中说:大海和泰山之间就是青州。是说它东北临海,西南对着泰山,它位于兖州的东边。《释名》中说:青州在东边,因为万物生长为青绿之色而得名。《春秋元命苞》中说:虚宿星、危宿星的移动轨道对应青州,分野是齐国,立为莱山。

徐州。 《禹贡》中说:大海、泰山到淮水之间便是徐州。是说徐州东到大海,北到泰山,南到淮水,在青州的南边。《春秋元命芭》中说:天弓星司掌弓弩之事,对应徐州,分野在鲁国。“徐”是“舒”的意思,是说北面可以放牧而内地多雨,安定祥和。

扬州。 《禹贡》中说:淮水和大海之间便是扬州。扬州是北到淮水,东南到大海的地方。又说:江南的气躁动猛烈,其地居民的性格更是轻浮不正。《春秋元命芭》中说:牵牛星指向的是扬州,分野是越国,立为扬山。

荆州。 《禹贡》中说:荆山到衡阳之间就是荆州。意思是说北边到南条前山,南边包括衡山的南麓,在扬州的西方,豫州的西南。《释名》中说:“荆”就是“警”的意思。南方的蛮族多次反叛为敌,这句话是说要警惕、戒备。《春秋元命芭》中说:轸星对应荆州,分野是楚国。

豫州。 《禹贡》中说:荆山与黄河之间就是豫州。是指西南到南条荆山的地方,北边到黄河的地方,大约在冀州的南边,荆州的北边,徐州、兖州的西边。《春秋元命苞》中说:钩星、钤星对应豫州。是说它的地理位置在九州的中心,这个地方平常是很安乐的。

梁州。 《禹贡》中说:华山南麓到黑水之间就是梁州。是说东到华山南麓,西到黑水,大约在雍州的南边,荆州的西边。因为五行中西方属金,其气强梁,所以叫作梁州。在夏朝和商朝的时候,这里还是蛮夷之国,到周朝才并入雍州。

雍州。 《禹贡》中说:黑水、西河之间就是雍州。是说西到黑水,东到西河,约在冀州的西边,梁州的北边。《太康地记》中说:雍州囊括了梁州的土地,不过西北的土地,阳气不够,阴气太多而拥堵,所以以“雍”为名。《春秋元命苞》中说:东边的井宿星和鬼宿星,对应雍州,分野是秦国。

虞十二州 在九州之外,又分设了并州,约在冀州东北医无闾之外的地方。《春秋元命苞》中说:营室星运行轨道对应并州,分野在郑国,立为明山。“并”字当作“诚”字解释。精气与心交合,所以其气勇猛抗直。“诚”就是“诚信”的意思。幽州,就是冀州东部恒山等地,约在北部幽昧的地方。《春秋元命苞》中说:箕星对应幽州,分野在燕国。营州,就是青州的东北和辽东等地。《释名》中说:齐国与卫国的地方,在天文上属于营室,所以取营州为名。这是舜帝因为冀州、青州地方太大而分出来的。

周九州 东南方向是扬州,这里的大山叫会稽,这里的大泽叫具区,这里的大河叫三江,这里有五大湖泊(彭蠡湖、洞庭湖、青草湖、太湖、丹阳湖),这里盛产金、锡和竹箭,将本州居民全部统计计算的话,男女比例约为二比五,本地的环境适合养鸟兽,也适宜种水稻。正南方是荆州,这里的大山是衡山,这里的大泽名叫云梦,河流主要是长江和汉江,湖泊有颖湖、湛湖,当地盛产丹银、骨制品和毛皮,当地男女的比例约一分为男、二分为女,当地的自然环境适合养鸟兽,农作物则适合种植水稻。黄河以南的地方叫作豫州,这里的大山叫作华山,大泽叫作圃田,河流有荥水和雒(luò)水,湖泊有波湖、溠(zhà)湖,当地盛产木材、生漆、丝织品和木制家具,这里的男女居民比例比较协调,二分为男,二分为女,当地适宜养殖“六扰”(鸡、猪、狗、马、牛、羊六种动物),当地适宜种植五种谷类(水稻、小米、高粱、小麦、大豆)。正东叫青州,当地的大山叫沂山,大泽叫望诸,河流有淮水和泗(sì)水,大湖是沂湖和沐湖,其地盛产席子和鱼类,其地居民二分为男、二分为女,当地适宜养鸡和狗,也适宜种植水稻和小麦。黄河以东的地方是兖州,这里的大山叫泰山,大泽叫大野,当地的河流是河水和泲(jǐ)水,当地的大湖是卢湖和维湖,当地盛产席子和鱼类,当地居民三分为男、三分为女,当地适宜养殖的动物有“六扰”,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四种。正西方向是雍州,当地的大山叫岳山,当地的大泽叫弦蒲(在沂阳),当地的河流有泾河、汭(ruì)河,当地的大湖是渭湖、洛湖,当地盛产玉石,这里的居民三分为男、二分为女,当地适宜养牛和马,适宜种植小米和高粱。东北叫幽州,这里的大山叫医无闾,大泽叫貕(xī)养(在莱阳),当地的河流有黄河和泲水,当地的大湖是菑(zī)湖和时湖(在莱芜),当地盛产鱼类和食盐,此地的居民一分为男、三分为女,当地适宜养牛、马、羊、猪,农作物适宜种植小米、小麦和水稻。黄河以内叫冀州,当地的大山叫霍山,当地的大泽叫扬纡,当地的大河是漳河,当地的大湖是汾湖、潞湖(汾出自汾阳,潞出自归德),当地盛产松树和柏树,当地居民五分为男、三分为女,可以养牛、羊,农作物方面适宜种小米和高粱。正北的地方是并州,这里的大山是恒山,大泽是昭余邪(在邬这个地方),这里的河流有虖(hū)池河、呕夷河,这里的大湖是涞(lái)易湖,这里的人擅长贸易,每户人家都各得其利。居民二分为男,三分为女,可以养牛、马、狗、猪、羊,当地适宜种植五谷。

秦三十六郡 秦始皇在刚刚统一天下的时候,废除了原来诸侯制度,在各地设置守尉,于是他把天下分为三十六个郡,每个郡由一个郡守、一个县丞、两个县尉来治理。三十六郡分别是:内史郡、三川郡、河东郡、南阳郡、南郡、九江郡、鄣郡、会稽郡、颍川郡、砀郡、泗水郡、薛郡、东郡、琅琊郡、齐郡、上谷郡、渔阳郡、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代郡、钜鹿郡、邯郸郡、上党郡、太原郡、云中郡、九原郡、雁门郡、上郡、陇西郡、北地郡、汉中郡、巴郡、蜀郡、黔中郡、长沙郡。后来又增设了闽中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四个郡。这样的话总共就是四十个郡。

汉十三部 汉朝把天下分为十三部,每部设一名刺史,来统领天下的一百零三个郡国;司隶校尉(统领京兆、扶风、冯翊、弘农、河东、河内、河南七郡)。豫州刺史(统领颍川、汝南、沛郡、梁国、鲁国五郡)。冀州刺史(统领魏郡、钜鹿、常山、清河、广平、真定、中山、信都、河间、赵国十郡)。兖州刺史(统领陈留、东郡、山阳、济阴、泰山、城阳、东平七郡)。徐州刺史(统领琅琊、东海、临淮、泗水、楚国五郡)。青州刺史(统领平原、千乘、济南、齐郡、北海、东莱、胶东、高密、菑川九郡)。荆州刺史(统领南阳、南郡、江夏、桂阳、武陵、零陵、广陵、长沙八郡)。扬州刺史(统领镇江、九江、会稽、丹阳、豫章、六安六郡)。益州刺史(统领汉中、广汉、巴郡、蜀郡、犍为、越嶲[xī]、牂牁[kē]、益州八郡)。凉州刺史(统领安定、北城、陇西、武威、金城、天水、武都、长掖、酒泉、敦煌十郡)。并州刺史(统领太原、上党、上郡、西河、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九郡)。幽州刺史(统领涿郡、渤海、代郡、上谷、渔阳、北平、辽西、辽东、广阳、乐浪、玄菟[tú]十一郡)。交州刺史(统领海南、郁林、苍梧、交趾、合浦、九真、日南七郡。)

三国州郡 蜀汉统治整个巴蜀,设置了两个郡,一是益州(成都)、一是梁州(汉中),有二十个郡。先主刘备最初设置了九个郡,分别是巴东郡、巴西郡、梓潼郡、河阳郡、文山郡、汉嘉郡、朱提郡、云南郡、涪(fú)陵郡,又收复了汉朝原来之地,即巴郡、广汉郡、犍为郡、牂牁郡、越嶲郡、益州郡、汉中郡、永昌郡、南安郡、武都郡。

孙吴向北占据长江、向南一直到大海,设置了五个州,即交州(安南)、广州(南海)、荆州(江陵)、郢州(江夏)、扬州(丹阳)。孙权又设置了临贺、武昌、朱厓(yá)、新安、卢陵五个郡。

孙亮又设置了临川、临海、衡阳、湘东四个郡。孙休又设置了天门、建平、合浦三个郡。孙皓设置了始安、始兴、邵陵、安成、新昌、武平、九德、吴兴、平阳、桂林、荥阳十一个郡。又新设了一个宜阳郡,合并汉朝原来的十八个郡,共有四十三个郡。

魏国占据中原,共有十二个州,即司隶(河南)、豫州(谯)、荆州(襄阳)、兖州(昌邑)、青州(临淄)、徐州(彭城)、凉州(天水)、秦州(上邽[guī])、冀州(代郡)、幽州(范阳)、并州(晋阳)、扬州(寿春)。

晋十九州 司州(河南)、兖州(濮阳)、豫州(项城)、翼州(赵郡)、并州(晋阳)、青州(临淄)、徐州(彭城)、荆州(江陵)、扬州(起初在寿春,后来改在建业)、雍州(京兆)、秦州(上邽)、益州(成都)、梁州(南郑)、宁州(云南)、幽州(范阳)、平州(昌黎)、交州(番禺)、凉州(武威)、广州(南海)。

唐十道 自从晋朝在荡阴(今汤阴)战败,国家又开始陷入南北纷争的局面,州、郡被不同的势力割据占领,宋、齐、梁、陈四朝却只能偏安于江南。隋朝虽然能够统一天下,但国运不长。到了唐太宗时再次统一华夏之地,收复其他州郡,太宗依据山河形势的便利,把天下分为十道,这十道分别是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贞观十五年(641年)统计,全国共有州府三百五十八个。唐玄宗开元初年,天下又重新分为十五道,它们分别是京畿(jī)道(西京)、都畿道(东都)、关内道(京官遥领)、河南道(陈留)、河北道(魏郡)、陇右道(西平)、山南东道(襄阳)、山南西道(汉中)、江南东道(吴郡)、江南西道(豫章)、剑南道(蜀郡)、淮南道(广陵)、黔中道(贵州)、岭南道(南海)。

宋二十三路 宋太宗把天下分为十五路,到了宋仁宗又重新分为二十三路,这二十三路分别是:京东东路、京东西路、京西南路、京西北路、河北东路、河北西路、陕西路、秦凤路、河东路、淮南东路、淮南西路、两浙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荆湖南路、荆湖北路、成都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福建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

元十二省 元代设置了十二个中书省,通过这些中书省来管辖天下的州郡,这十二个行省分别是:都省(治所在腹里路)、河南行省(治所在汴梁)、湖广行省(治所在武昌)、江浙行省(治所在杭州)、江西行省(治所在龙兴)、陕西行省(治所在京兆)、四川行省(治所在成都)、云南行省(治所在中庆)、辽阳行省(治所在辽东)、征东行省(治所在高丽)、甘肃行省(治所在甘州)、岭北行省(治所在和州)。除十二个中书省之外,又把天下分为二十二道。

明两直隶十三省 北直隶共有八个府,十七个州,一百一十六个县,人口共有六十万一千户。(北直隶在顺天)。南直隶共有十四个府,十七个州,九十六个县,人口共有五百九十九万五千户。(南直隶在应天)。河南八个府,十个州,九十六个县,人口共有二百四十一万四千户。(省城在开封)。陕西八个府,二十二个州,九十五个县,人口共有一百九十二万九千户。(省城在西安)。山东六个府,十五个州,八十九个县,人口共有二百八十五万一千户。(省城在济南)。湖广十五个府,十六个州,一百零七个县,人口共有二百十六万七千户。(省城在武昌)。浙江十一个府,一个州,七十五个县,人口共有二百五十一万户。(省城在杭州)。江西十三个府,一个州,七十七个县,人口共有二百五十二万八千户。(省城在南昌)。福建八个府,五十七个县,人口共有一百一十万一千户。(省城在福州)。山西五个府,二十个州,七十八个县,人口共有二百二十七万四千户。(省城在太原)。四川八个府,二十个州,一百零七个县,人口共有一百二十万六千户。(省城在成都)。广东十个府,八个州,七十五个县,人口共有一百一万七千户。(省城在广州)。广西十一个府,四十七个州,五十三个县,人口共有四十三万一千户。(省城在桂林)。云南十四个府,四十一个州,三十个县,人口共有一十四万。(省城在云南)。贵州八个府,六个州,六个县,人口共有四万七千户。(省城在贵阳)。

建都 伏羲定都于陈(即今 河南陈州)。神农也建都于陈,有人说是曲阜(即今山东省曲阜县 )。黃帝定都于涿鹿(即今顺天府涿州)。少昊定都于曲阜。颛顼定都于帝丘(即今山东濮州)。帝喾定都于亳(即今河南偃师县)。帝尧定都于平阳(即今山西平阳县)。虞舜定都于蒲阪(即今平阳蒲州)。夏禹定都于安邑(即今平阳夏县)。商汤定都于亳州。周定都于丰镐(即今陕西长安县 ,也即关中)。周平王迁都于洛阳(即今河南洛阳县 )。秦定都于咸阳(即今西安府成阳县)。汉朝定都于洛阳,因娄敬的建议,将都城向西迁到长安。东汉定都于洛阳。魏承袭汉的国祚,也定都于洛阳。蜀汉定都于成都(即今四川成都府)。吴国开始定都在镇江,后定都于武昌(即今湖广武昌府),后来迁到建业(即今南京)。西晋定都于洛阳。东晋定都于建业。晋元帝东渡,为了避晋愍(mǐn)帝的讳(晋愍帝是司马邺),改名为建康。宋、齐、梁、陈四代都定都于建康。元魏开始建都在云中(即今大同府怀仁县),后来迁都到洛阳。北齐定都于邺(即今河南彰德府)。西魏定都于长安关中。后周定都于长安。隋定都于长安,炀帝因为巡幸的关系,把都城迁到了洛阳。唐朝的都城在长安。后梁定都于汴(即今河南开封府)。后唐、后晋、汉、周、宋都定都于汴。南宋的都城是临安(即今杭州府)。元朝定都于大都(即今顺天府)。明朝定都于建康,永乐年间迁到了北平,北平就是元代的大都。

地名 萑苻(音“完蒲”,郑国的地名)。龙兑(“兑”音“夺”,赵国的地名)。连穀(“穀”音“斛”,楚国的地名)。方与(音“防预”,赵国的地名)。番易(音“婆阳”,楚国的地名)。曲逆(“逆”音“遇”,汉朝的地名,陈平被封为曲逆侯)。庱亭(“庱”音“逞”,吴兴有地名叫“庱亭”)。葰(jùn)人(葰,数百切 ,在上党)。越嶲(“嶲”音“髓”,是郡府所在地,在蜀地)。阌乡(“阌”音“文”,河南县名,在虢地)。盩厔(音“周质”,在西安。弯曲的流水叫“盩”,盘旋的山叫“厔)”。鄜(音“孚”,在陕西延安府)。毌丘(“毌”音“贯”,地点在济阳的南边)。祋栩(音“兔户”,在冯翊)。朐䏰(音“瞿门”,本来是虫子的名字,巴郡这种虫很多,就把它当作地名了)。酂(音“赞”,在南阳, 在沛国,这两个地方的读音不相同。萧何曾被封为酂侯)。缑氏(“缑”音“沟”,是山的名字,也是地方的名字,原本的意义是剑柄上所缠的丝线)。牂牁(音“臧柯”,郡的名字)。允吾(音“铅牙”,山谷的名字,在陇西)。裴(音“肥”,地名)。须句(“须”音“渠”,地点在鲁国的东平)。 氏(音“权精”,也可以读为原字的音,县名)。令攴(音“零歧”,县名)。郫(音“埤”,一个在晋国,一个在成都)。不其(“其”音“箕”)。祝其(“其”音“基”)。敦煌(音“屯黄”,郡名)。冤句(音“冤勾”,在曹州,现在废除不用了)。临朐(“朐”音“渠”,县名,在山东)。令居(“令”音“连”,邑名)。虑虒(音“卢夷”,县名)。䍐幵(音“罕牵”,羌族的地名)。取虑(音“趋闾”,县名,在临淮)。黑尿(音“眉拟”)。禚(音“灼”,齐国的地名)。句鼆(音“句冥”,鲁国的地名)。枹罕(音“夫谦”,县名)。鄑城(“鄑”音“资”,齐国的地名)。鄄城(“鄄”音“绢”,卫国的地名)。射洪(音“石红”,县名)。崞(音“郭”,县名)。先零(“零”音“连”)。沭阳(音“术阳”,县名)。虒祈(音“思奇”,地名)。椉丘(音“胜丘”,鲁国地名)。句绎(音“勾亦”,邾地)。盱眙(音读“虚宜”,县名)。都庞(“庞”音“龙”,邑名)。繁畤(“畤”音“止”,邑名)。澶渊(“澶”音“禅”,现在的开州)。槜李(“槜”音“醉”,在嘉兴)。郎曋(“曋”音“枕”)。犍为(“犍”音“乾”,蜀国的郡名)。 穰(音“糜穰”)。叴犹(音“仇由”,邑名)。毋掇(音“无拙”,县属益州)。泊罗(“泊”音“博”,县名)。虹县(“虹”音“降”)。苴芊(音“斜米”)。徙(音“斯”,邑名)。岢岚(音读“可婪”,州名,在太原附近)。庴县(“庴”音“疾”,县名,在清河)。祊(音“崩”,郑国的地名)。渑池(“渑”音“免”,县在河南)。袲(音“侈”,宋国的地名)。趡(音“翠”,读上声,鲁国的地名)。夫童(“童”音“中”)。儋州(“儋”音“丹”)。酅(尸圭切,邑在齐东)。蔇(其寄切)。宁母(音“宁某”,鲁国的地名)。鄠杜(音“户古”,汉代的县,属凤翔)。郪丘(“郪”音“西”,齐国的地名)。虚朾(音“区汀”,宋国的地名)。䜱 (音“曼求”,地名)。僰邛(音“僰”音“匐”[bó qióng],地名,在犍为)。鄬(于轨切,郑国的地名)。狸脤(音“刹蜃”)。邿(音“诗”,鲁国的地名)。皋(“由”字去声,郑国的地名)。橐(tuó)皋(“皋”,章夜切,在淮南)。涪(音“浮”,州名,在重庆府)。叶县(“叶”音“涉”)。泷水(“泷”音“商”,县名)。朱提(音“殊时”,邑名)。承阳(“承”音“蒸”)。余汗(“汗”音“干”)。番禾(“番”音“盘”)。栎阳(“栎”音“约”,邑名)。平舆(“舆”音“玉”)。郯城(音“谈城”,县名)。沙羡(“羡”音“夷”)。莲勺(“莲”音“辇”,邑名)。不羹(音“不郎”,邑名)。堵阳(“堵”音“者”,邑名)。渑淄(音“承脂”,县名)。沁(音“倩”,在山西沁州)。新淦(“淦”音“干”,县名)。隆虑(音“林吕”,邑名)。霅川(音“靸川”,在湖州)。阳夏(“夏”音“贾”)。睢州(“睢”音“虽”)。会稽(“会”音“贵”,邑名)。

山水异名 昆仑又名昆岑。君山又名娲宫。武当又名篸(cēn)岭。普陀又名梅岑。青城又名天谷。大复又名胎簪。衡山又名芝冈。齐云又名白岳。东海又名岱渊。 RrPIhuEsV7ijlxqpyRI6ZFYb61vpQnd7OEBm1XGxYPeFVeQSrgOGEfbxc3ABCon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