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谈烟草

几个月前,和夏衍同志在一起闲谈,谈到烟草的传布历史,他把我的说法写在《花木瓜果之类》文章中。发表在《新观察》上。这几天我又查了过去所写的文章,看了一些书,恰好相反,那天我记错了,把话说倒了,烟草不是从广州传到朝鲜、日本,而是由日本传到朝鲜,又传入我国东北的;另一路则从菲律宾传到福建、广东,又从闽广传到北方。第三条是由南洋输入广东。

看来,对烟草传入历史有兴趣的人并不少。而且,那次说拧了,也应该更正。写《谈烟草》。

几十年前,美国有一个人叫洛弗,写了一本关于烟草的小册子,讲烟草输入亚洲各地的情形。据他的研究,日本在公元1615年(明万历四十三年)曾经下令禁止吸烟,焚毁烟叶,拔去未获的烟草。至于烟草的输入日本,开始种植,大约是公元1605年左右的事。第一次带烟叶到日本来的是葡萄牙人,葡萄牙人在日本记载上叫作南蛮,时间在十六世纪末年。不过几年,长崎便有人经营烟草种植,吸烟的习惯很快地就传播到各处,尽管有禁令,人们还是爱吸。日本人所用淡芭菰这个字,就是从葡萄牙文Tobaco来的。

在中国方面,最初传入烟草的是十七世纪初年的福建水手,他们从吕宋带回来烟草的种子,再从福建南传到广东,北传到江浙。明末名医张介宾(景岳)在他的著作中,第一次提到烟草的历史和故事。他说:“烟草自古未闻。近自我明万历(1573—1620年)时,出于闽广之间,自后吴、楚地土皆种植之,总不若闽中者色微黄质细,名为金丝烟者,力强气胜为优。求其服食之始,则闻以征滇之役,师旅深入瘴地,无不染病,独一营安然无恙,问其故,则众皆服烟。由是遍传,今则西南一方,无分老幼,朝夕不能间矣。”公元1638年(明思宗崇祯十一年)和1641年都曾有诏谕禁止吸烟和种烟,但是不管事。到崇祯末年已经弄到“三尺之童,无不吸烟”的地步了。

在朝鲜,据荷兰水手汉末尔1668年的报告,远在五六十年前,朝鲜已经从日本输入烟草和种植的方法了。他们以为这种种子来自南蛮国,名之为南蛮草。在汉末尔被俘居留在朝鲜的时候,朝鲜人已经有了吸烟的嗜好。朝鲜烟草最为中国人所爱好,两年一次的朝鲜使臣到北京来,在礼物中就有烟草一项。

烟草传到东方的路线有三条:第一条由墨西哥到菲律宾、到中国台湾,再到内地,第二条由葡萄牙人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和日本,第三条俄国人到了西伯利亚,学会了吸烟和种烟的方法。

洛弗的著作是泛论亚洲的烟草传布的。至于烟草在我国国内传布情况,材料也很多。

明人著作中除张介宾的《景岳全书》外,提到烟草的历史的有方以智的《物理小识》卷九记:“万历末,有携淡把姑至漳泉者,马氏造之曰淡肉果,渐传至九边,皆衔长管而火点吞吐之,有醉仆者。崇祯时严禁之不止。其本似春不老而叶大于菜,曝干以火酒炒曰金丝烟,北人呼为淡把姑,或呼担不归。其性可以祛湿发散,然服久则肺焦,诸药多不效,其症为吐黄水而死。”说得很怕人。漳泉的烟草来自台湾,《台湾府志·土产门》:“淡芭菰冬种春收,晒而切之,以筒烧吸,能醉人。原产湾地,明季漳人取种回栽,今名为烟,达天下矣。”台湾的烟草又来自菲律宾,姚旅《露书》:“吕宋国有草名淡芭菰,一名金丝烟,烟气从管中入喉,能令人醉,亦辟瘴气,可治头虱。”也可以杀农业害虫,朱仕琇《海东剩语》说:“台田苗生虫,每卜种以烟梗附其下,虫患乃息。”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十三烟草条:“王阮亭引姚旅《露书》……初漳州人自海外携来,莆田亦种之,反多于吕宋矣。然唐诗云相思若烟草,似唐时已有服之者。据王肱《枕蚓庵琐语》,谓烟叶出闽中,边上人寒疾,非此不治,关外至以一马易一斤。崇祯中下令禁之,民间私种者问徒 ,利重法轻,民冒禁如故。寻下令犯者皆斩,然不久因军中病寒不治,遂弛其禁。予儿时尚不识烟为何物,崇祯末三尺童子莫不吃烟矣。据此则烟草自崇祯末乃盛行也。”杨士聪《玉堂荟记》说崇祯十二年(1639年)定例,吃烟者死。洪承畴请开其禁,初以吃烟声似吃燕,故恶之。原来还有忌讳在里头呢。《寒夜丛谈》也说:“烟草产自闽中……崇祯初重法禁之不止,末年遂遍地种矣。余儿时见食此者尚少,迨二十年后,男女老少,无不手一管,腰一囊。”董含大概是不抽烟的,他在《三冈识略》里讲到抽烟:“明季服烟有禁,惟闽人幼而习之,他处百无一二也。近日宾主相见,以此鸣敬,俯仰涕唾,恶态毕具。始则城市服之,已而 及乡村矣。始犹男子服之,既则遍闺阁矣。习俗易人,真有不知其然而然者。”连烟管也有讲究,张向安《亥白集》竹枝词:“淡芭菰好解愁能,幽怨传来吕宋曾,一种湘筠和泪色,土花斑驳上洋藤。原注烟草始于吕宋国,近洋中有藤,花纹斑驳,以制烟筒极精。”这是清朝嘉庆时期的事情了。这样,从菲律宾到我国台湾,到漳、泉,再传到北方九边,这是烟草传入我国的第一条路线。

第二条路线是由南洋输入广东,据《粤志》:“粤中有仁草,一曰八角草,一曰金丝烟,治验亦多。其性辛散,食其气,令人醉。一曰烟酒,其种得之大西洋。一名淡巴菰,相思草,闽产者佳。”一说由越南传入,广东《高要县志》:“烟叶出自交趾,今所在有之,茎高三四尺,叶多细毛,采叶晒干如金丝色,性最酷烈,取一二厘于竹管内以口吸之,口鼻出烟,服之以御风湿,独取一时爽快,然久服面目俱黄,肺枯声干,未有不殒身者,愚民相率服习,如蛾赴火,诚不可不严戢之也。”杨士聪《玉堂荟记》说:“烟自天启末(1620—1627年)调广兵,乃渐有之。”可见也是由部队带到北方去的。

第三条路线是由辽东传入,从日本到朝鲜到辽东。朝鲜人称烟草为南蛮草,又名南草。万历四十四、五年间(1616—1617年)由日本输入朝鲜。天启辛酉、壬戌(1621—1622年)以后,朝鲜吸烟的人很多。由商人输入沈阳,清太宗以其非土产,下令禁止。《朝鲜李朝仁祖实录》记,公元1637年(明崇祯十年,清崇德二年),朝鲜政府以南草作礼物赠予建州官员云:“丁丑七月辛巳,户曹启曰,世子蒙尘于异域,彼人来往馆所者不绝,而行中无可赠之物,请送南草三百余斤。从之。”世子即昭显世子 ,因三田渡之盟作质于建州,彼人指建州官员。可是第二年即被建州禁止,《仁祖实录》:“戊寅(1638年)八月甲午,我国人潜以南灵草入送沈阳,为清将所觉,大肆诘责。南灵草,日本国所产之草也,其叶大者可七八寸许,细截之而盛之竹筒,或以银锡作筒,火以吸之,味辛烈,谓之治痰消食,而久服往往伤肝气,令人目翳。此草自丙辰、丁巳间(1616—1617年)越海来,人有服之者而不至于盛行。辛酉、壬戌(1621—1622年)以来,无人不服,对客辄代茶饮,或谓之烟茶,或谓之烟酒。至种采相交易。久服者知其有害无利,欲罢而终不能焉。世称妖草。转入沈阳,沈人亦甚嗜之。而虏汗(指清太宗)以为非土产,耗财货,下令大禁云。”次年,朝鲜派往沈阳的使节即以夹带南草被凤凰城人所发觉,为宪司所劾罢职。同书又记:“庚辰(1640年)四月庚午,宾客李行远驰启曰:清国南草之禁,近来尤重,朝廷事目,亦极严峻。而见利忘生,百计潜藏,以致辱国。请今后犯禁者一斤以上先斩后闻,未满一斤者,囚禁义州,从轻重科罪。从之。”两国都用重刑禁止输入和走私,甚至处走私的以死刑,可是,吸烟已成建州贵族的迫切需要,无论如何也禁止不了。同书记:“丙戌(1646年)五月辛巳,冬至使李基祚至北京,驰启曰:龙将(英俄尔岱)密言于李芿叱石曰:今番减米乃九王之力,九王喜吸南草,又欲得良鹰,南草良鹰,并可入送,以致谢意云。”九王即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把以上的史料和荷兰水手汉末尔的报告对比,是完全符合的。而且南草也确是日本名词,《言泉》“南草,淡芭菰之异称也”,可证。上引《李朝实录》中的南灵草,大概就是南蛮草,灵蛮字形相近,抄本是很容易抄错的。

在中国方面,和朝鲜接壤的是辽河以东新兴的后金(1636年后改称清,本文称未入关前为建州,未改国号前为后金,入关后为清)。明人禁烟上文已经讲过了,后金的禁烟则见于《东华录》:“天聪八年(1634年),上谓贝勒萨哈廉曰:闻有不遵烟禁,犹自擅用者。对曰:臣父大贝勒曾言,所以禁众人,不禁诸贝勒者,或以我用烟故耳。若欲禁止用烟,当自臣等始。上曰:不然,诸贝勒虽用,小民岂可效之,民间食用诸物,朕何尝加禁耶!又谓固山额真那木泰曰:尔等诸臣在衙门禁止人用烟,至家又私用之,以此推之,凡事俱不可信矣。朕所以禁用烟者,或有穷乏之家,其仆从皆穷乏无衣,犹买烟自用,故禁之耳。不当禁而禁,汝等自当直谏,若以为当禁,汝等何不痛革!不然,外廷私议禁约之非,是以臣谤君,子谤父也。”《皇朝通考·刑考》也记,崇德三年(1638年)严出境货买烟草之禁。从这一段记载,我们知道:第一,后金之禁烟,在1634年之前,比朝鲜的记载早四年。第二,当时的贵族,王公贝勒大臣中有不少人都抽烟,除九王以外,大贝勒代善也有烟瘾。第三,后金禁烟的对象是老百姓,不禁贵族。由于禁下不禁上,禁令没有什么效果,贵族大臣们有意见。第四,后金之禁烟目的是为了非土产,耗财货。这一点除了已见上引的朝鲜记载以外,还在1641年的烟草解禁令中明白指出,据《东华录》:“崇德六年(1641年)二月戊申,谕户部曰:前定禁烟之令,其种者用者,屡行申饬。近见大臣等犹然用之,以致小民效尤不止。故行开禁,凡欲用烟者,惟许人自种而用之,若出边货买者处死。”烟禁的开放,只限于自种自用,至于从国外走私输入的,仍然要杀头,和上引朝鲜记载可以互证。从这件事情看来,清太宗对烟草采用民间自种、严禁走私进口的政策是正确的,在那个时代能够有这样的措施是件很了不起的事。

由于开放了禁令,东北有很多地方种了烟,《盛京通志·物产》《皇朝通志·昆虫草木略》都说:“陇旁隙地多种之,叶肥大至径尺,食之御寒。”《热河志》说:“陇旁隙地,多种烟草,肥大至径尺,其近顶处数尺曰盖露。”这就是有名的关东烟叶,当时人以为味胜建烟。西北如陕北,《延绥镇志》:“烟草其苗掀生如葵,叶光泽,形如红蓼,不相对,高数尺,三伏中开花,色黄,八月采,阴干,用酒洗切成丝。而各省之有名者:崇德烟、黄县烟、曲沃烟、美原烟,惟日本之倭丝为佳。”《百草镜说》:“烟一名相思草,烟品之多,至今极盛。在内地则福建漳州有石马烟,浙常山有面烟,江西有射洪烟,山东有济宁烟,近日粤东有潮烟。”俞正燮《癸巳存稿·吃烟事述》提到兰州有水烟。并说当时有些人见人不吃烟,笑话他是明朝人,其实根据史料,明末人是吃烟的。

清朝康熙帝也是反对抽烟的。俞正燮引:“康熙到德州,传旨:朕生平不好酒,亦能饮一斤,止是不用。最可恶是用烟,诸臣在围场中终日侍,朕曾用烟否?每见诸臣私在巡抚帐房中吃烟,真可厌恶。况烟为最耗气之物,不惟朕不用,列圣俱不用也。”清宫制度,不禁烟,也不把烟列入茶酒一类,作为待客的物品,由此可见康熙帝之反对吃烟,是从卫生观点出发,和清太宗的禁烟从经济观点出发,是有所不同的。

烟草作为药用材料,朝鲜很注意,张璐《本经逢原》说:“烟草之火,方书不录,惟朝鲜志见之。始自闽人吸以祛瘴,而后北方借以避寒,今则遍行寰宇。”有人卷烟叶塞笔管中,可使笔不蛀。《醒世奇观》以为烟油杀蛇,以注蚂蟥,立僵。

清人入关后,如上所说,多尔衮酷嗜烟草,其他贵族大臣也有吃烟的习惯,渐渐地吃烟成为社会风气了,甚至妇女也抽上了。董潮《东皋杂钞》卷二:“烟草本夷种,嗜之者始于明季。近日士大夫习以为常,大庭广众中以此为待客之具,至闺阁亦然。”

以上说的都指的是抽旱烟水烟。至于纸烟,那是较后的事了,也希望有人能把纸烟的历史谈一谈。

我想,谈一点对我们日常生活有关的一些事情,了解它的发生和发展,以至对人民生活、国家经济的影响,也不是不值得的。

1959年10月20日 b65H99boqgrgIjINA4jra1ZboAdPuJzIm9AKk+avofFH/Te1ATtrSgq4Yh5bPrD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