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木棉的广泛种植和传入朝鲜

封建社会里的平民百姓叫布衣,或者白衣。因为平民百姓只许穿布衣服、白衣服的缘故。有的时代,商人也只能穿白色的衣服。例如三国时吕蒙袭击关羽,把兵士乔装穿白衣服为商人偷渡,关羽没有觉察,以致突然被袭,全军崩溃。

在明代以前,布衣指的是麻布的衣服。所以有一种看相的书就叫作麻衣相法。在此以后,棉布逐渐推广了,布衣指的是棉布了。

棉布传入中国很早,南北朝时从南洋等地输入,叫作吉贝,也叫白叠。国内西北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也产棉花,出的 布,就是白叠。宋元间已有许多地区种棉,如福建、广东、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等地,其中著名的种棉地区是广东的琼州。十三世纪中期,诗人描写长江流域纺绩情况说:“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末期松江乌泥泾人黄道婆从琼州带回黎族人民的先进纺绩工具和技术,教会家乡妇女。当地人民生活提高,靠纺绩生活的有一千多家。诗人歌咏:“乌泾妇女攻纺绩,木棉布经三百尺。”松江从此成为明代出产棉布的中心。明太祖起事以后,就大力推广植棉,要每户农民必须种木棉半亩,田多的加倍。棉花的普遍种植和纺织技术的不断提高,使棉布产量日益增加,成为人民普遍穿用的服装原料了。

在同一时期,木棉又从中国传到朝鲜。朝鲜《李朝太祖康献大王实录》有这样的记载:

公元1363年(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高丽使臣的书状官文益渐奉使元朝,回来的时候,看见路边有木棉,就摘了十几颗棉桃,装在口袋里。第二年回到家乡晋州,送一半给同乡郑天益试种,结果只有一颗成活,到秋天收得一百多颗棉桃。以后年年加种,到1367年郑天益把棉种分给乡里农民,劝他们种植。至于文益渐自己种的倒都不大结棉桃了。

有一天,胡僧弘愿到郑天益家,看到木棉,高兴得哭了,说:“想不到今天,又看到本土的东西。”郑天益留他住下,请教缲织的方法,弘愿详细说明,还替做了工具。郑天益立刻叫家里人织成一匹,邻里都学会了,教会了一乡。不到十年工夫,又教会了一国。

文益渐死于1398年,年七十岁。由于他带进棉种有功,1375年做了典仪注簿的官,一直做到左司议大夫。死后还追赠为江城君。1401年朝鲜参赞权近又向国王说:“故谏议大夫文益渐,初入江南,带回木棉种子,送于晋阳村舍,开始织木棉布,以此木棉是由晋阳开头的,从晋阳又传到全国,使得人民上下都能穿到棉衣,都是益渐的功劳。现在他死了,有个儿子还在晋阳,应该照顾,由政府叙用。”

由此可见,木棉是由文益渐于1363年传入朝鲜的,1364年在晋州试种,1377年左右推广到全国。至于纺绩技术和工具则是胡僧弘愿的传授。这个人相当于我国松江的黄道婆。

至于棉桃的取得地点,权近说是江南,《太祖实录》则说是在元朝取得的,当时元朝的首都大都,即现在的北京。从那时大都附近取得棉桃,和历史实际情况是不符合的。据1363年的局面,朱元璋在南京,张士诚在苏州,方国珍在浙江。张士诚和方国珍都受元朝官号。郑麟趾的《高丽史》记高丽恭愍王时,朱元璋、张士诚和方国珍都曾多次和高丽通使。两书互证,可以肯定,文益渐取得棉桃的地点是在江南,也就是苏松一带。《朝鲜李朝太祖实录》所说的元朝,应是受元朝的官号的张士诚,两者的说法是并不矛盾的。《高丽史·恭愍王世家》:

癸卯十二年(1363年)夏四月壬子,张士诚遣使贺平“红贼”,献彩缎及羊、孔雀。

很可能,文益渐是这次张士诚遣使的报聘使节。

至于《明实录》和《李朝实录》记载的木棉,事实上应该是草棉。因为木棉传入较早,草棉较后,习惯上还是把草棉叫作木棉,这种例子历史上是很多的。 mEkDkVbBQPzB2+SGeVO74qWVeUBGeBVbqhUTgzC//MM8xhMAzzGPJ397saW4Dy6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