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篇
计篇
——善用军师,锦囊妙计安天下

《计篇》是《孙子兵法》的首篇,也是全书的思想总纲。它高屋建瓴地论述了如何筹划和指导战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作者孙武生活在干戈扰攘、征战不休的春秋末年,目睹当时无数亡国绝世的惨痛事实,他首先提出了重战、慎战的观点,认为战争的成败得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民众的存亡。

孙子特别强调国家发动战争必须要考虑到这场战争是否是正义的,是否得人心,孙子指出,只有正义的战争,才能全国上下一致,生死同心,才能同仇敌忾,同凶恶的敌人进行决死的斗争,取得战争的胜利。

孙子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战争实施原则,揭示出战争活动的特点是诡诈奇谲,劝告人们不要拘泥于所谓仁礼道德,不要相信堂堂之阵、正正之兵一类的陈腐说教,要根据“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原则,靠欺敌误敌、示形动敌、避实击虚等诡诈来取胜。

历史上无数次的战争告诉我们:行军作战需要军师的计谋,需要锦囊妙计的辅助。《孙子兵法》对“计”的论述,今天依然非常适用。

【原文】

孙子曰:兵者 (1) ,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 (2) ,校之以计 (3) ,以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 (4) ,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5)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6)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7)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以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 (8) ,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 (9) ,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10)

兵者,诡道也 (11)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 (12) ,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 (13) ,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注释】

(1)兵:原义为兵器,后来引申为兵士、军队、战争等。此处指战争。

(2)经:本义为度量,这里指分析预测。五事:即下面所说的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

(3)校:较量、比较。

(4)同意:大家意愿相一致。

(5)时制:一年四季时令的更替。

(6)死生:这里指作战地形上的死地、生地。

(7)曲制、官道、主用:曲制,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官道,指各级军官将领的职责划分、统驭管理制度;主用,指军需物资、军用资金的供应管理制度。

(8)将:音jiāng,这里是如果的意思。

(9)势:战争中的态势。

(10)制权:制,即随从;权,即权变。制权就是根据某种理由随机处置。

(11)诡道:诡诈、变化的方式和行为。

(12)兵家之胜:军事家们克敌制胜的奥妙。

(13)庙算:中国古代帝王将帅们在打仗之前,要在祭祀祖先、神灵,商议国事的庙堂上举行仪式,制定战略,预测胜负。这一活动被称为“庙算”。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民众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

所以,要从敌我五个方面进行分析,用敌对双方的七种情况进行比较,来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势: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道,五是法制。所谓政治,就是要使民众与君主的意愿相一致,从而叫他们为君主死,为君主生,都不畏惧危险。所谓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四时的更替。所谓地利,就是指地势的险易、路途的远近、作战地域的广狭、对攻守的利弊。所谓将道,就是说将帅要足智多谋、赏罚有信、爱抚士卒,勇敢坚毅、严于律己。所谓法制,就是指军队的编制、将校军官的管理、军需物资的掌管。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帅都不能不了解。了解它们就能够打胜仗,不了解它们就不能打胜仗。所以必须通过对作战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取得对战争情势的认识:哪一方君主政治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据有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可以得到贯彻执行?哪一方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严明?根据这些方面,我们就可判断谁胜谁负了。

如果能听从我的计谋,用它指导战争就一定会取胜,我就留下;如果不听从我的计谋,用兵打仗必败无疑,我就告辞离去。

筹划有利的作战方略被采纳,还要造成一种态势,用来辅助战略计划的实现。所谓态势,就是凭借有利于自己的条件,灵活应变而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用兵打仗就是实行诡诈。所以,能打,装作不能打;想打,装作不想打;要向近处,装作向远处;要向远处,装作向近处;敌人贪利,就用小利引诱它;敌人混乱,就乘机攻取它;敌人力量充实,就注意防备它;敌人兵强卒锐,就暂时避开它;敌人易怒,就刺激它;敌人卑辞慎行,就设法使它骄傲;敌人休整良好,就要使它疲劳;敌人内部和睦,就要设法离间。要在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发动攻击,在敌人意料不到的时候采取行动。这是军事家们指挥的奥妙,是不可事先讲明的。

未打仗之前就预计能够获取胜利,是因为筹划周密,获胜条件充分;未打仗之前就预计不能取胜,是因为筹划不周,获胜条件不足。筹划周密,条件充分就能取胜;筹划不周密,获胜条件不足就不能取胜;更何况不作任何筹划,缺少任何获胜条件呢?我们根据这些来观察,谁胜谁负也就显而易见了。 iDar5hO/LlJjbceyrUBQBmql/BjPs3SKn68egfG3gae3kJ5oGcg7cm2fLjucQyT/



◇兵者,国之大事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武这句话,其大意是: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对于地形上的生死之势,战场上的存亡胜败,这是不可不认真研究的。

这里集中讲了对待战争的态度问题,体现在一个“慎”字上。

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战略全局的大事,关系着人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必须缜密考察,认真研究,不可轻率用兵。这是孙子重战慎战的思想。孙子对君主、将相提出:对待战争,要有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认识,要有战略意识和全局观念,态度要非常严肃,非常认真,非常慎重。这对谋划战争和指导战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两千多年以前的战国时代,是一个战争空前激烈的时代。列国争强,经过多次相互争战拼杀,战国七雄各自的国力及军事的强弱次序逐渐明朗化了。当时,崛起于西方的秦国的优势渐渐明显,而山东六国在强秦的打击下,日益败落。山东六国为了避免落入被强秦蚕食而灭亡的命运,就联合起来,组成合纵阵线以共同抵抗秦国的猛烈进攻,而这一合纵政策的确也起到了阻止秦国东进的步伐。秦国为了打破山东六国的合纵,也以连横阵线破坏合纵阵线,并且成功的以远交近攻的政策对与秦相近的韩、魏等国的实力加以频频削弱。

到战国后期,山东六国以楚、齐、赵三国的力量相对强大一些。但是,到战国末年,楚国在秦国强大的军事打击下逐渐衰弱下去了,赵国经过与秦国的长平之战也实力大减,只有齐国的军事力量尚可。此时,强秦意图吞并山东六国,一统天下的目的已经是十分明显了。秦国的军事力量已经在东方卫国的旧地建立了根据地,用兵的主要方向是韩、魏等国,而韩、魏等国也忙于应付秦国的蚕食进攻,这就暂时使处在最东边的齐国战事大为减少,国内维持着相对平和的局面。同时,秦国的远交近攻政策也深深地影响了齐国。

齐王建元年(前264年),齐襄王死,齐王建即位。齐王建年幼,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君王后听政。君王后的治国外交政策是:小心谨慎地侍奉秦国,与各国讲信义,自守其国,不参与列国之间的战争。齐国外交上采取的这种孤立主义的政策,正是秦国日夜渴求的,促使秦国加紧对山东各国步步蚕食,势力不断地向东方推进。

齐王建六年,秦进攻赵国的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齐国与楚国计划救援赵国。秦国得知这一情况后,它的决策者们就分析当时的情况:齐国和楚国出兵救援赵国,如果他们之间的关系亲密,我方就退兵,如果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和睦,我方就加紧攻击赵国。其时赵国军粮短缺,遂向齐国请求救援一些粮食,而君王后和齐王建则不同意。齐国的谋士周子劝说齐王救援赵国:“我们不如听从赵国的救援请求以迫使秦国退兵,如果不听从赵国的请求促使秦国退兵,那样,秦国的计谋就得逞了,而齐国、楚国的计谋就失败了。并且赵国对于齐楚两国而言,是齐楚的前沿屏障,如同牙齿有嘴唇的保护一样,嘴唇没有了,牙齿就感到寒冷了。今天如果秦国灭亡了赵国,明天的祸患就轮到齐国和楚国了。救援赵国是当前的要务,刻不容缓。而且救援赵国,那是显示我们高义的行为,如果能迫使秦国退兵,正是我齐国提高声誉的大好时机。仗义救援将要灭亡的赵国,同时威退强秦的军队,我们不将注意力用在这一点上而一定要爱惜粮食,当政者的决策就是错误的。”周子的建议最终没有被当政者采纳。赵国是当时惟一有力量与秦国抗衡并抑制秦国东进的国家,而齐国在赵国进行顽强抵抗时,见死不救,既失去了道义,同时也助长了秦国的气焰。赵国长平一战,实力大损,这就加快了秦国灭亡山东六国的步伐。

齐王建十六年(前249年),君王后死,齐王建亲政,他懦弱无为,不思进取,依然奉行母亲的“谨事秦”的政策,不修战备,也不帮助其他五国。齐王建十八年(前247年),秦国派蒙骜伐魏国,魏国屡次失败,魏国公子信陵君就向各国求援,燕、赵、韩、楚等国家纷纷出兵救魏,然而齐国却没有出兵。齐王建二十三年,秦国的势力进入东方,建立了东郡(治所在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国土已经与齐国接境。山东各国感受到了强秦的空前压力。齐王建二十四年(前247年),赵国将军庞煖组织山东各国军队合纵攻秦,此时的齐国依然不参加其他国家的反秦活动,也不积极加强自己的防备。

秦国从齐王建三十五年(前230年)开始,展开了吞并六国的军事大进攻,此年,秦国灭亡韩国。次年,秦灭亡赵国,赵公子嘉逃到代郡,自立为代王。齐王建三十八年(前227年),秦进攻燕国,次年,燕国灭亡,燕王逃到辽东。齐王建四十年(前225年),秦灭亡魏国,兵锋已经到达齐国的历下。齐王建四十二年(前223年),秦灭楚。第二年,秦将赵、燕的残余势力彻底消灭。就在秦国大举东进消灭山东六国的进程中,齐国内部力量急剧腐败,齐相后胜接受秦国的贿赂,多次派遣宾客出使秦,秦对齐国的使臣大加贿赂,这些使臣就做了秦国的间谍,回国后劝齐王建不要参加合纵,应该侍奉秦国,齐国遂不修攻战之备,也不帮助五国攻秦。山东五国相继灭亡,最后灭亡的命运终于轮到齐国了。齐王建四十四年(前221年),秦国轻而易举地就灭亡了齐国,将齐王迁到共(今河南辉县)地,齐王后来被活活饿死。

【兵法悟语】

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对待战争一定要格外慎重。孙子主张未战要做好“庙算”,准确预测,慎重制定战略、策略。显而易见,孙子的这些兵法主张,在齐国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

齐国在最后四十余年的时间里,由于一味地奉行“谨事秦”的政策,国内有四十余年没有战争的记录,但“谨事秦”的政策也使齐国不修战备,当政者以为如此就可以苟且偷安了,对任何积极的建议概不采纳,固执地执行孤立主义的军事外交政策,最后只落得一个束手就擒的可耻命运。 moHTBfqOTviUiAdGFz1BfhBo6eZm1pHt+QWv6Rr1YCew7KaM5nnpwUOI/JnYWrs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