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孙武这句话,其大意是:最好的用兵方法就是打击敌人的作战谋略,其次是在外交上瓦解敌人的联盟,再次是用军事力量征服敌人,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孙子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军事家,但他并不认为战争是解决国与国间纠纷和争议的惟一手段。要征服敌国,可以用军事手段,以战争解决问题,但这却不是最高明的做法。他说,百战百胜其实算不上是高明之中最高明的,如果不通过交战就能够使敌国的军队屈服,这才是最高明的。
孙子崇尚“上兵伐谋,以谋制胜”,而不是铁血杀戮。
“上兵伐谋”,有两种含义:一个是指自己有高妙的战略性决策,在谋略上胜过敌人;另一个是在战争中用谋略胜敌。“上兵伐谋”既可以用于战略,也可以用于战役战术;既可以运用于进攻,又可以运用于防御。无论是战机的创造、兵力的部署、战法的使用、地形的利用、目标的选择等等,都是谋略发挥的天地。
拿破仑入主巴黎,采取的就是以谋制胜的策略。
“马背上的世界灵魂”——拿破仑,一生以辉煌战绩彪炳史册,其兵不血刃地占领巴黎的胆略和魄力也为世人折服。人们不禁惊叹:“这才是真正的拿破仑!”
路易十八复辟后,拿破仑被困厄尔巴岛,人们痛恨路易十八的倒行逆施,怀念英雄的拿破仑。拿破仑深知这一点,他还知道,在维也纳会议上,欧洲的君主们正在为分赃而争吵不休,尚无心他顾。此时,这种洞察力赋予了他新的惊人之举。
1815年2月26日傍晚,风狂夜黑,拿破仑突然带领1100余名士兵登船向法国海岸驶去。28日,他在海上向部下说:“我将到达巴黎,而不必放一枪。”
3月1日,拿破仑到达儒昂港,发表了著名的演说。他号召军队集合在自己的旗帜下,向巴黎进军,同时下令自己的军队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准开枪。
拿破仑有意避免武装冲突,但他在格勒诺布尔与马尔尚的大部队相遇了,回避是不可能了。拿破仑带头走向扼守拉弗雷隘口的王室军队,命令自己的部队左手持枪,枪口朝下,跟他前进。当部队快迈入射击距离时,拿破仑让部队停止前进,自己一人继续前进。他解开上衣,露出胸脯,对王家士兵说:“士兵们,你们认出我了吗?你们当中谁想打死自己的皇帝?我领受你们的子弹。”士兵发出“皇帝万岁”的雷鸣般的欢呼声,拥向拿破仑。不断有各行各业的人加入拿破仑的行列,队伍滚雪球般地不断壮大,快速向北挺进。
3月10日,拿破仑到达里昂城,被王室派来阻击拿破仑的狂妄的阿图瓦伯爵逃跑了,负责该城防务的麦克唐纳元帅也出逃了。这时,波旁王朝又派内伊元帅对付拿破仑。内伊似乎信心百倍,他的军事实力显然要比拿破仑大得多。但内伊本人原是拿破仑“铁的队伍”中“勇士中的勇士”,他压根也不想反对拿破仑。拿破仑也很了解自己的老部下,他派了一个骑兵给内伊带去一张条子:“内伊!到夏龙迎接我。我将像在莫斯科近郊之战后的第二天那样接见你。拿破仑。”内伊服从了,他拔出军刀高喊:“官兵们!波旁王朝的事业已经彻底完蛋了!”他率部队投向了拿破仑。
3月20日夜里,路易十八惊慌地同家人逃亡了。拿破仑还未到达枫丹白露,巴黎的杜伊勒里宫已撤下了白旗,升起三色旗;王宫地毯也将波旁王朝的百合花图案换为帝国的金蜜蜂图案。在拿破仑的进军途中,巴黎报纸的报道调子也在逐渐变化:“科西嘉岛的怪物在儒安港登陆”,“吃人魔王向格腊斯前进”,“篡位者进入格勒诺布尔”,“波拿巴占领里昂”,“拿破仑接近枫丹白露”,“陛下将于今日抵达自己的忠实的巴黎”。
3月19日晚,拿破仑进入枫丹白露。
3月20日晚,拿破仑在随从和骑兵的前呼后拥下进入巴黎。
杜伊勒里宫前,欢呼拿破仑的声音像狂涛一样接连不断,震耳欲聋。当拿破仑的马车到达时,人们在叫喊、在哭泣,直接向马车扑去,像发了疯似的冲向皇帝。他们把随从人员挤走,把马车打开,在经久不息的叫喊声中把皇帝抬进宫去,沿着宫里最大的楼梯,抬进了二层楼的房间。
奇迹就这样实现了。
在孙子看来,从事战争,使敌人屈服有“智胜”和“力胜”两种方式,相应的也出现“全胜”和“破胜”两种结果。“智胜”代价小,“力胜”代价大;“智胜”可以“安国全军”,“力胜”难免国弊兵疲。所以,孙子主张以智谋来运用军事力量,智、力结合,力争做到“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故兵不顿而利可全”(《谋攻篇》)。这就是孙子所说的谋攻之法。
很显然,拿破仑深知“上兵伐谋,其下攻城”的谋攻之法。拿破仑用自己的超常胆略与智慧征服了法国人民。进攻巴黎,拿破仑有太多的阻碍,况且他仅有1100多个士兵;然而真正胜利者不在于兵力的多寡,而在于顺应天意、获取人心的谋略,这些拿破仑都做到了。他让阿图瓦伯爵和麦克唐纳元帅逃跑了,一张纸条降伏了实力强大的内伊元帅,路易王朝彻底土崩瓦解。兵不刃血,超常的谋略使拿破仑奇迹般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