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辅食添加,我收到了妈妈们提出的大量问题,其中有诸多疑惑,也不乏许多误区。
1岁之前不建议喝牛奶,是因为牛奶中的盐分和蛋白质都高于母乳和配方奶,会增加宝宝肾脏的负担,有可能引起过敏。而且牛奶虽然营养丰富,但是铁含量却不足,无法满足宝宝的营养需求,1岁以内母乳和配方奶还是最好的营养来源。1岁之后,宝宝的胃肠道发育逐渐成熟,开始摄入更多种类的食物,就不用担心这些问题了。注意,1岁不是硬指标,如果宝宝对奶制品过敏则应更晚。
需要提醒的是,1岁之后2岁之前,给宝宝喝的牛奶应该选择全脂牛奶。婴儿和幼儿应该从脂肪中获得所需大约50%的卡路里,孩子出生后第2年非常需要饮食中的脂肪,所以在这个阶段,不应该限制脂肪的摄入量。2岁之后如果想控制宝宝脂肪的摄入量,可以选择低脂牛奶。
蜂蜜中含有肉毒杆菌芽孢,宝宝食用有可能引起肉毒杆菌中毒,所以不要给1岁以内宝宝添加蜂蜜,一般建议1岁以后就可以适量引入了,不需要等到3岁。
与牛奶不同,从给宝宝添加辅食开始,就可以添加酸奶。酸奶拥有牛奶所有的营养,但问题却很少。酸奶是通过在牛奶中添加乳酸菌发酵冷却而成的,这种乳酸菌能把牛奶中的蛋白质凝结,把乳糖分解成单糖,把过敏性降低,使之更容易吸收。对牛奶蛋白质过敏或对乳糖不耐受的宝宝,喝酸奶一般没有问题。
美国儿科学会8~12个月宝宝的推荐食谱中,酸奶已经被列为每日饮食的常规选项。但是,酸奶不等于乳酸菌饮料。某歪歪、某Q星都只是乳饮料,不是真正的酸奶,不建议宝宝饮用。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权威医疗机构都已经发布了新的声明:辅食添加不需要遵循特定顺序,6个月之后尽快丰富食物种类。为了预防过敏而延后接触过敏类食物是没有依据的,推迟添加特定食物不会减少过敏的发生概率。所以,除了上述不建议添加的食材之外,宝宝6个月之后,水果、蔬菜、鱼、肉、蛋都可以添加。初加辅食应该从高铁食物开始,如强化铁米粉、肉类、动物肝脏等。
非常遗憾的是,只有宝宝真正吃了某种食物,我们才会知道会不会引起过敏。因为觉得某种食物可能会引起过敏而排斥拒绝某种食物,就会影响孩子获得更多营养的机会。一般食物过敏有两种表现,皮肤症状(湿疹、荨麻疹、瘙痒、红斑、五官肿胀)和胃肠道症状(腹痛、呕吐、腹泻)。发生过敏后停止食用该食物3个月,辅食只延续之前添加过的品种,等过敏症状消失之后可以继续尝试新品种,不要因噎废食。
很多妈妈都纠结这个问题。当初给CC加辅食的时候,C妈也是一样,恨不得有人可以给出具体到几个月零几天的建议。但是,孩子跟孩子不一样,简单地按照月龄“一刀切”也是不科学的。改变食物性状更重要的是参考孩子的发育技能。
我这里写下的也只是一个大概的参照标准,添加辅食这件事就得慢慢来,根据技能启示多尝试看看。
续表
其实“过油才有营养”的依据是油类可以帮助胡萝卜中的维生素A更好地被吸收,这就跟钙和维生素D的关系有点类似。至于成人用的植物油是否适合宝宝,目前没有明确的研究证明,国外权威的建议大都是在蒸熟的胡萝卜里添加一些核桃油、黄油或橄榄油。
其实很多老一辈人的营养食谱,营养价值并不高。比如骨汤,骨汤里的钙含量并不高,营养被水分稀释了很多,尤其是老火慢炖好几个小时的骨汤,还有脂肪和嘌呤过高的风险。另外还有稀粥,很多老人都爱给宝宝喝粥,生怕营养不够还加点碎菜叶,其实久煮之后的米和菜的维生素都会有所流失。更重要的是汤粥水分多、营养单一(相对而言),不属于高营养密度的食物,而是属于那种白白占据胃容量,却提供不了多少营养成分的食物。婴幼儿米粉则是根据宝宝需要的营养元素搭配好的,里面含有多种宝宝生长发育需要的营养,尤其是强化铁。所以不建议用稀粥代替米粉,即便是过渡到成人饮食之后也不太建议让稀粥成为孩子的主餐。
本文观点参考:《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中国香港卫生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