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首发圆桌|小兴趣的真实生活与商业机会

聚焦“小兴趣”,目的在于试图发现更加细分的文化圈层和新消费精神,在于功能消费和体验消费的齐头并进。小兴趣在每一个玩家的眼中都并不“小”,而是热爱本身,这种热爱重建了他们的生活日常和社交方式。许多小兴趣已成为主流,还有更多初生小兴趣正在路上,它们是否意味着新商业机会的可能?

针对以上思考,我们面向“LAUNCH首发”的读者发起了这次圆桌讨论,提出了以下三个问题,一起聊聊“小兴趣的真实生活与商业机会”。

Q:

* 01 *

你有什么小兴趣,或者你周围的人有什么特别的小兴趣?

* 02 *

你觉得哪些产品/品牌/平台可以被称作“小兴趣商业”的代表案例?

* 03 *

你认为小兴趣的商业机会在哪里,以及你有什么关注点?

受访人:程强
摩托车生活方式品牌“绝妙驾驭”/设计师

喜欢复古和改装摩托车是我的一个小兴趣,我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朋友,因为喜欢改装摩托车而进入这个行业。

在我的概念里跟小兴趣相关的商业案例非常多。很多大众熟知的时尚潮流品牌都跟兴趣有关,比如Vans、Supreme源自滑板文化,Buff跟摩托车骑行有关,HUNTER跟狩猎相关,The North Face最初来自登山领域,等等。当下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下,很多大众感知不那么强烈的兴趣,比如钓鱼,都有成为户外运动大产业的趋势,一个钓鱼类目的抖音大V都能有2500万粉丝。

我们选择“小兴趣”作为自己立足的行业或事业,不是因为小,而是因为“兴趣”。“小兴趣”的商业机会有两个:一个是“聚人”,利用互联网让小兴趣的个体能形成大群体,这个大群体的需求就是商业机会;另一个是“出圈”,通过对小兴趣商业的不断探索,引领潮流并形成文化现象,让它成为大产业里的普遍需求。

前者是大部分小兴趣商业的模式,后者才是真正的机会,可遇不可求。所以我们定义的“小兴趣商业机会”并为之努力的目标就是创建品牌。把“小兴趣”作为当下追求个性化生活方式的一个命题,建立鲜明的群体特征,打造有独特魅力和精神追求的文化符号,引起更多人的共鸣,以实现“出圈”,成为更主流的兴趣,即满足人们对精神生活的朴实追求,实现小兴趣商业机会的可持续发展。

受访人:顾见
《趣说金融史》作者,阑夕自媒体主笔

我想重点聊聊小兴趣的商业机会,有两个方向。

一是非标行业的标准化、数字化。小兴趣之所以称为小兴趣,说明其多少还是有些隐蔽性,不易被大众发现。你喜欢看电影可以去刷豆瓣,喜欢玩游戏有TapTap,但是如果你喜欢汉服,可能一时半会找不到对应的APP。那么,为这类兴趣爱好创造“数字化大本营”,一端连接人,一端连接产业,就是很好的商业机会。比如咪咕圈圈不久前就进行了品牌升级,致力于成为一站式华服文化服务云平台。同理,对于那些还在通过豆瓣讨论组、百度贴吧、QQ群建立关系链的兴趣圈层,都是很好的突破口。

二是小兴趣圈层的自主进化。我们知道,很多长尾兴趣爱好其实不具备破圈空间。比如我认识一个B站UP主,做蚂蚁知识科普。这个爱好者圈层在全国范围内有10万~15万人,可能一两年过后还是这群人在玩,规模就到这了。我们不可能指望这类兴趣爱好从小众走向大众,但这十几万人有足够的黏性和消费意愿。那么类似的商业机会可能就在于圈内人自发形成一个服务层,比如通过订阅等模式为这类兴趣提供专业化解决方案,把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做上去。

受访人:熊猫
露营生活探索者

除露营之外,我身边还有朋友是汉服爱好者。

B站、闲鱼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它们也成为很多小兴趣生长的阵地。

我理解的“小兴趣”,不仅仅是某一种细分场景,也不仅是某一特定用户圈层,而是需要深入具体场景打造产品,具有灵活性、符号化的特征。

最重要的是深入场景。比如露营,有人做成在自然环境中度过一夜、一切以原生态为主旨的野营,深度融入自然;有人做成当下流行的轻奢风,风格、品味、享受成为体验的核心;还有人并不在意露营本身,而是意在户外活动。对于用户来说,这些都是可体验的不同产品。

但是“小兴趣”却不局限在某一类特定的场景中,如果仅做成“兴趣爱好者”们的生意,那就真的“小”了。小兴趣往往可以灵活地嵌入更多生活和社交场景中,凭借其显著的符号特征,或成为一种点缀氛围的元素,或成为一种社交的载体,或传达一种生活态度。正如主题越来越多样的咖啡厅、玩法越来越多样的购物综合体,甚至各类旅游景区开始玩起“剧本杀”等,诸多的“小兴趣”成为商业创新的突破点。

“小兴趣”有大玩法,在体验成本低的条件下,用户群体也并不小。

iNtervieweE No.04
受访人:宋忠冬
体育媒体人

我是一个体育媒体从业者,本人以及身边的同事都比较喜欢收集球鞋。

“得物”算是一个从小兴趣发展为大生意的典型代表。

从我所在的互联网平台模式来看,商业化的路径大致是三个阶段:产品(内容)——流量(用户)——收入(招商、电商)。小兴趣必然具有“强内容”属性,也会形成以社群为机制的类平台属性,所以探讨小兴趣商业的机会,可以围绕这三个阶段去思考。

产品是鱼竿,内容是钩子,好的内容永远是最核心的竞争力。理解兴趣圈层的文化,通过自制和生态化方式,增加好内容的数量和维度,首先满足用户的内容消费需求。以内容深度连接用户,将“算法+编辑企划”作为运营方式,能有效提升分发效率,但重要的还是如何始终与兴趣圈层用户保持同频,KOC矩阵以及用户激励机制建设,都是有效方式。

用户的连接深度才意味着真实的商业机会,垂直内容付费、小众兴趣电商都是可深入的商业化方向。

iNtervieweE No.05
受访人:阿枪
学生

个人喜欢做手账、电子手账。

前几年手账特别火,很多品牌开始出手账本、贴纸,以及夹子、彩笔、胶带等相关产品,颇具规模。近几年随着无纸化潮流的兴起,以及平板电脑等硬件设备的完善,电子手账开始发展。所谓电子手账,就是经过编辑的pdf文件,可以在各种笔记软件上使用,功能有简有繁。在微博超话能看到许多制作电子手账的博主,她们(个人观察发现多为女性)甚至会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售卖,单个文件会开价到几十块钱。

我比较想了解,从类似手账这种小兴趣中延伸出来的商业案例多吗?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行业还不成熟时会遇到哪些困难,又该怎么克服?

受访人:阿乐
绘本作家

我的兴趣是画日常手绘小漫画,记录生活、旅行、工作里的有趣小事。原本就像记日记一样比较随意,但积累的日常小画越来越多,后来有机会把画出版成书,以及制作成本子之类的文创产品。

我会关注一些插画家或漫画家把自己的作品做成各种类型的周边。比如succulency,它是插画师succulency以笔名创立的原创插画设计品牌,它的巴西柔术主题的插画周边产品很受欢迎。类似的还有Noritake。

从手绘领域看,更多的商业机会还是将作品开发成各类型产品,我现在的关注点也是这个。再进一步,就是如何从产品变为有个人风格的品牌。

iNtervieweE No.07
受访人:来自星星的圆圆
自由职业者

我的兴趣是根据生辰八字来测算运势。

我观察到的小兴趣品牌,就是越来越多的盲盒品牌,类似泡泡玛特、TOPTOY。

iNtervieweE No.08
受访人:郝晓雨
玩具设计师

我的兴趣是制作泰迪熊玩偶。

我现在做的泰迪熊玩偶就是很典型的小兴趣商业,这几年才在中国发展,“娃圈”或者古董泰迪熊收藏圈的人会关注,是很小众的群体。

我对小兴趣商业这个话题感兴趣,是因为想看到更多专注于自己兴趣爱好的人,欣赏他们对喜爱之事的专注与坚持。

iNtervieweE No.09
受访人:马亮
HEA发展总监

我出生在岭南地区,从小到大每逢节庆,必有舞狮助兴。在耳濡目染下,我对舞狮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我来说,这种特殊的记忆,变成了一种热爱和情愫。

HEA国潮品牌。

我认为小兴趣可以引发大商机,这是一种长尾效应。现代人几乎都在追求“个性化”的风格,以HEA为例,它由最初的“小兴趣”共鸣引发了一群人的认可,再加上持续的文化输出和传播,相继与多家国际品牌开展联动,成功让其代表性的国潮醒狮IP形象深入人心,在国潮品牌中,具备了高辨识度和影响力。关于小兴趣商业的未来,我更关注在打造综合性IP主题产业的进程中,如何做强中国文化IP,以成为影响中国“Z世代”人群的标杆品牌为目标而努力。

iNtervieweE No.10
受访人:赵琰
学生

我喜欢棉花娃娃、小钥匙扣,买这些都会跟我喜欢的CP联系起来。

“Rua娃吧”(专业搞棉花娃娃),现在其实更流行定制娃娃或者钥匙扣。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如何尽可能让大家真心喜欢这些小东西,理解它背后的文化,而不只是跟风购买。

1/见南花选择以铜片手工制作花模,相比之下,铜片质地更软,可塑性更高,不易生锈,可以让纹样更清晰,拓展花砖图案的更多可能;2/成都IIIVIVINIKO空间使用见南花水泥花砖;3/仁恒仓街故居花园使用见南花手工水泥花砖;4/“香承”是利用见南花水泥花砖生产中的剩余材料设计开发的MATERIAL BOUNDARY系列的产品,由见南花材料实验室的技术人员与产品设计师联合开发完成。©图源于官方社交媒体

受访人:吴红岩
胶囊茶语(北京)茶叶有限公司/市场总监

张岱曾言:“人无癖不可与交。”偏于私人体验的“小兴趣”越来越让人感兴趣,其背后所反映的,实则是个人精神需求的觉醒,自然也就因此诞生了一定体量的“小兴趣商业”。我个人的小兴趣是民艺,民艺在邻国日本发展得非常充分,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的相关著述更是影响甚众。

来自厦门的“见南花”,多年来始终坚持水泥花砖的研究和生产,不仅致力于保护厦门当地的花砖文化,还能够推陈出新、不断跨界,研发出众多包括镇纸、香插等在内的创意产品,将水泥花砖这一小众的“小兴趣商业”一点点曝光在大众面前,不疾不徐,“自然造血”,最终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令人敬佩,更值得所有“小兴趣商业”品牌学习借鉴。

国内外是否有专门致力于“小兴趣商业”研究的机构或者平台?又有哪些“小兴趣商业”的代表品牌值得关注和学习?

iNtervieweE No.12
受访人:文杰
北京双面映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助理

我喜欢露营。

非常推荐雪峰snowpeak这个品牌,它出的每一款露营产品都不会“翻车”。

是不是可以有一个集合式APP,让大家可以按分类寻找自己喜欢的小兴趣?

iNtervieweE No.13
受访人:大好周六

我喜欢纸质杂志,喜欢收集邮票、酒店信纸、便笺纸。

Monocle杂志,准确地说它是一个帝国,涉及面很广,喜欢的人喜欢得要命。

小兴趣和亚文化有什么区别?小兴趣商业是人群细分再细分的产物吗?

iNtervieweE No.14
受访人:花小虫同学
人铁互娱科技/总经理

我观察到周围的人喜欢魔方、绿植、潜水、纪录片、填词,以及看有图片的菜单。

PADI国际专业潜水教练协会、魔方小站。

偏知识型的小兴趣商业如何维持用户黏性?

“野生青年艺术节”灵感来源于“直岛贝尼斯艺术之地”。现代都市正淹没在物质和信息当中,我们希望创造一片远离城市喧嚣的“野生岛屿群”,一个属于艺术青年的“野生乌托邦”。一场艺术对话,一个属于野生青年的艺术节!©图源于官方社交媒体

受访人:杨杨
本帧传媒/导演

滑板、乐高、手工造花、蒸汽朋克昆虫、音乐剧、舞踏。

B站是小众爱好者聚集地、教学地,平价潮玩泡泡玛特,北京野生青年艺术节。

小兴趣和大受众的商业悖论如何破解,如何形成良性的产业链?

iNtervieweE No.16
受访人:Aimmee
互联网从业者

我身边有很多人喜欢“赶海”——下海捕鱼、海滩拾贝、礁石猎奇……快手站内有700多位“赶海”作者,每天产出2000多条赶海内容,400多万渔业兴趣用户观看。为什么大家对“赶海”感兴趣?生活在繁忙的都市,对代表诗与远方的海洋有着无限向往,在观看别人掏蛏子、捉螃蟹、挖蛤蜊的过程中得到休憩,实现了“云赶海”。

快手上就有很多“小兴趣”内容,比如“赶海”,比如唢呐(快手创作者@陈力宝唢呐)。其他平台,比如豆果美食,则是烘焙爱好者的兴趣平台。

小兴趣的商业机会在于延伸服务链条:首先是为小兴趣人群提供LTV(生命周期价值)服务,比如“赶海”,除了内容观看和海产品购买,还可以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体验活动等;其次是为小兴趣增加更多情感满足的价值,用户“线上+线下”的社交融合,形成“虚拟+真实”的全面情感连接。

受访人:马瑞
撰稿人、某世界500强企业品牌运营官、业余黏土玩家

我的兴趣是黏土。其实从女娲造人开始,人们对动手“玩土”的向往就镌刻在基因里,磨石成器、炼土成陶、烧泥筑砖……都让“泥土”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1897年,世界上第一块橡皮泥诞生在英国,满足了人们的动手愿望。1930年前后,美国人和德国人相继发明了“彩泥”和“软陶”,但最终日本成为它们发扬光大的舞台。当超轻黏土出现在三岁侄女的玩具桌上,直接引爆了我对黏土长达八年的爱。

案例一:玩黏土需要想象力,日本艺术家松冈道弘的作品就是代表。他从2004年开始用黏土进行动物雕像的独立创作,将动物和机械进行结合,再加上强大的绘画功底,他的作品充满日本武士道风格。案例二:为了抓住儿童黏土消费的市场,2012年“卡乐优”创办,正式喊出“卡乐优,儿童黏土专家”的口号,快速成为超轻黏土的代表品牌。 kkWrV3Za9+HvHJszAcHIDrtUfrivAXh3UYkoiitZMaL4IEMmgs0SB8GVC8SFNJ2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