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立德树人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

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后,习近平总书记面对中外媒体记者时郑重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郑重宣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一思想,如同一根红线贯穿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主题和初心本色,也成为立德树人的鲜明主题和初心本色。

(一)教育承载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孩子与教育是人们美好生活的基点。孩子成长,牵动亿万家长的内心;学校教育,涉及亿万家庭的幸福。

亿万家长和家庭都关注教育、期待教育,盼望办好学前教育,有效缓解“入园难”;盼望提高教育质量,有效缓解“择校热”;盼望推进教育公平,有效缓解“读书困”;盼望抓住规范管理,有效缓解“乱收费”。

亿万家长和家庭都关注教育、期待教育,盼望学校能够教育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和独立活动,学会解决在其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各种问题;盼望学校能够对孩子实施最好的教育,即挖掘人的潜能的教育,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创造能力;盼望学校能够不断提高孩子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孩子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亿万家长和家庭都关注教育、期待教育,盼望学校能够尊重孩子的个性,理解孩子的情感,包容孩子的缺点;盼望学校能够公平公正对待孩子,相信孩子都是可塑之才,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和特长;盼望学校能够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信任孩子、激励孩子,让所有孩子都成长为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对家庭的有用之才。

这些问题解决好了,人们的幸福感、获得感就会明显增强,创造美好生活的基础就会打得更牢。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归根到底,要靠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二)立德树人是更好的教育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习近平同志在担任总书记后,第一次同中外记者见面并对外发表讲话时,就强调把人民美好生活与教育紧密相连。“更好的教育”既是创造美好生活的目标追求,又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更好的教育”就是一种把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教育,既包括理想信念和政治觉悟的教育,也包括道德修养和价值观念的教育;既包括智力发展和知识掌握教育,也包括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教育;既包括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也包括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教育;既包括健康养成和身心协调教育,也包括心理素质和个性完善教育;既包括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教育,也包括美学欣赏和兴趣情感教育。

“更好的教育”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本质是立德树人,要求教育的各种内在因素、外在因素都服务于立德树人。

(三)美好生活需要通过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来实现

美好生活既是一种客观状态,又是一种主观建构;既有亘古不变的基石,又有不断拓展的内涵。这里所说的“生活”是指一种整体意义上的生活,涵括社会生活、家庭生活、职业生活、个性生活、网络生活等各个方面。美好生活有四个基本特征。

一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美好生活既体现为客观的生活条件,比如收入、教育、健康、环境质量等,又体现为个人或群体对于生活状况的主观评价和建构。

二是人本性与人民性。一方面,美好生活体现了以人为本,以人的生活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本;另一方面,美好生活突出强调的是广大人民的美好生活,是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绝大多数普通人的美好生活。

三是一致性与多样性。基本的物质保障是美好生活的共同基础,每个发展阶段也都有某种美好生活的标准,这反映了美好生活的一致性内涵。但是,由于个人和群体社会身份地位、需求满足层次与文化价值观等的多样性,美好生活的实践形态是丰富多彩的。

四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美好生活直接表现为个人的生活建构与实践,但是这种建构与实践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每个人的发展总是以他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条件的。

实现美好生活需要充分满足五个社会条件。

一是要具备使社会成员的潜能尽可能充分发挥的环境条件。这方面的条件主要在于社会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状况。

二是要给每一个人提供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就业机会。

三是使人们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无后顾之忧,对生老病死以及意外伤害无所恐惧,能够从容面对生活。

四是要为个人的发展需要提供充分而又公平的基础和机会。

五是要使所有社会成员都有安全感、获得感、公正感、认同感等美好感受。

实现美好生活需要具备人格完善的主观条件。美好生活的主体是人,美好生活也需要由人来创造,人格完善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前提。人格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人的综合素质,是教育的结果,唯有立德树人才能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一般来说,人格完善具有人格健全、人格高尚、人格个性化等主要特征。追求人格完善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幸福生活准备主观条件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

美好生活不是继承和赐予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需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在新时代创造美好生活需要继续奋斗,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尤其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为创造美好生活提供重要保障。 KhaXWyON0Oj9SoEf4W4jPtlP0Hu4cXxJ5wl5NkvDt/jNy+fo5UBbpuOjbYQUPIl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