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权修》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树人”就是有意识地培养塑造人才的过程,“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树人”是“立德”的价值和旨归。
当今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为立德树人提出了新的时代命题。习近平总书记紧紧围绕这一新的时代命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规律、人才成长成才规律的认识,强调树人就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即树“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树人根本要求,既是一种宏观上的顶层设计,又是具体工作上的明确指向。
社会发展指整个社会的向前运动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纵向,指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运动和发展过程;二是横向,指在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一个社会各方面整体的运动和发展过程。
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这个梦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社会发展的政治宣言。
中国梦,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实现中国梦,意味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大大提升,意味着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向上、文明开放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意味着中国人民过上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哪一个人、哪一部分人的梦想,而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追求;中国梦的实现,不是成就哪一个人、哪一部分人,而是造福全体人民。中国梦不是镜中花、水中月,不是空洞的口号,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
树社会发展所要求的人,当下就是要树逐梦人,教育引导学生当好“梦之队”的一员,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把人生的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成为中国梦的参与者、书写者,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21世纪的今天,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的一切理性知识和实践知识依然是人类创造性前进的重要基础。只有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我们才能更好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 人类文明发展史告诉我们,社会发展进步的本质就是知识积累的过程,知识积累为社会发展进步提供最基础最持久的动力。
所谓知识是指人们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而知识积累则是人们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对知识进行学习储备以及对知识结构进行不断完善的过程,它既包括个人知识由少到多的纵向积累,也包括知识在多个人之间传播的横向积累,它既是量的增加也是质的提高。
荀子曾在《劝学篇》中讲了一段十分精辟的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前人、他人的知识、经验,积累和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并结合本身的实践以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独立钻研、发展知识、创立成果,有所作为。
知识积累具有乘数效应和可内化性。所谓知识积累的乘数效应,就是以现有的知识为基础,学习吸收更多的知识,知识积累的雪球会越滚越大,知识分量和知识价值都会呈倍数增加,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雄厚的知识资本。而知识积累的可内化性又能将客观存在的外向性知识内化为真正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内因性知识。所以,知识积累能从根本上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知识积累的乘数效应和可内化性,本质上是一种创新。知识积累既是知识创新的活水源头又是其归宿。人类知识创新的每一朵奇葩,都离不开其脚下积累的沃土,而任何创新成果都最终汇入人类知识积累的海洋成为人类永久的财富。牛顿说过:“我之所以能看得这么远,是因为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增加知识积累,不断强化创新意识,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不断攀登创新高峰”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根基。
知识积累是一个国家创新的基础。没有知识积累,创新就是一句空话,不培养知识型技能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也是一句空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知识积累所要求的人,实质上是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培养攀登创新高峰的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文化传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也是中华民族继续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在世界文化交往交锋中站稳脚跟的不竭动力。
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把中华文化中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和思想理念弘扬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对树文化传承人的本质要求是:
第一,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文化传承的本质是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大问题。如果缺失了文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化也就无法传承。
第二,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
第三,培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的人。文化的主体是人,传承的载体也是人。教育引导学生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取长补短、择善而从,既不简单拿来,也不盲目排外,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弘扬工匠精神,努力成为德技双馨的传承人。
当代中国,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也是国家存续的核心问题。
我们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条道路既不是“传统的”,也不是“外来的”,更不是“西化的”,而是我们“独创的”,是一条人间正道。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实现人民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实践充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历史告诉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福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征程上,肯定会有激流险滩、难关险隘。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会越多。越是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越是需要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人。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树国家存续所要求的人的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最根本的原因是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了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外事等各方面的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制度,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制度,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确保人民军队忠实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总的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然要求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实现这一目标要求,需要培养一大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高度认同和坚决执行的人,即树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战略构想,也是立德树人的重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