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相关的物价理论为基础,借鉴国内外学者对物价问题的研究成果,多角度分析我国物价波动的特征和引起不同时期物价波动的因素。具体研究目标如下:
(1)总结国内外物价波动最新研究进展、理论和实证成果。
(2)简要介绍物价相关理论的发展脉络以及前沿的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
(3)在粘性信息理论假设的基础上,利用我国的物价及重要的相关宏观经济数据,计算得出我国通货膨胀预期。通过对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预期等相关变量的非线性实证分析,研究货币政策和经济发展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4)通过对一般价格水平、经济增长和货币政策的实证分析,检验我国物价、经济和货币政策间的传导和影响关系。
(5)通过对物价及相关指标的周期分析,总结出我国特有的物价周期态势及转折点特征,并分析物价周期与我国宏观经济周期的关系。
根据以上研究目标,本书的研究结构如下:
第一章论述了本书的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并给出全书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在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有关物价波动研究的相关理论和实证分析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文献综述。
第三章从物价的定义和基本测度展开,进而介绍了物价理论的发展及前沿研究趋势。在物价理论的发展趋势概括中,主要以菲利普斯曲线为主线展开,分别介绍了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货币主义扩展的菲利普斯曲线、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及由此推导出的总供给曲线和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等5个方面的理论发展。其中,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是较为前沿的物价研究方法,这一理论以微观定价为基础,为宏观价格或者通货膨胀模型寻求稳固的微观基础,因此对物价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最后,详细介绍了一个双粘性价格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更为直观地展示新凯恩斯主义物价理论的前沿发展状况。
第四章考察了我国通货膨胀预期、货币政策,以及经济状况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本章以消费价格指数(1990年第1季度=100)为通货膨胀率的代表指标,在新凯恩斯主义粘性信息理论的基础上,利用滚动构建VAR模型的方法进行样本外动态预测,估计得出粘性信息假设下的通货膨胀预期
,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非线性的LSTR模型,刻画出通货膨胀率的非对称调整路径。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当通货膨胀预期超过某一特定门限值后,对未来通货膨胀的作用反而减小。另外,通过比较利率和M1这两种货币政策工具对物价的作用,本书发现当通货膨胀预期低于2.8%时,减少M1具有显著的抑制通货膨胀作用;当通货膨胀预期在2.8%~3.9%时,两种货币政策工具对通货膨胀均具有显著的调控作用;而当通货膨胀预期高于3.9%时,利率是抑制未来通货膨胀的有效手段,进而提出对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选择的建议。
第五章利用因子增强型向量自回归(Factor-Augmented Vector Au-toregressive,FAVAR)模型,在经济活动水平、外部市场需求、国内流动性状况、房地产市场以及股票市场等几个可能对物价产生重要影响的宏观经济领域内,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将大量的相关指标转换为4个主要因素,与两类物价因子共同构成了一个6维的FA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各类因素对物价的冲击和影响。
第六章收集了大量与物价相关的宏观经济指标,利用宏观经济景气周期的方法,筛选出适用于我国的物价一致指标组和物价先行指标组。在此基础上,以景气指数方法为工具,构建了我国的物价一致合成指数和物价先行合成指数,以及建立了我国物价预警系统,并计算出了物价预警综合指数,对我国物价的周期性波动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刻画。进一步以较为前沿的非线性计量经济模型为工具,对我国物价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关系进行了刻画,分析我国物价波动伴随着经济波动的动态变化方式,总结得出我国物价景气指数的周期波动特征。
第七章以我国1996年第1季度—2012年第4季度作为样本区间,对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扩展,并利用非线性LSTR模型给该曲线进行了检验、估计和分析,从利率与汇率两种货币政策工具逐渐市场化的角度出发,分别以实际有效汇率和实际利率作为转换变量,考察在这两种变量处于不同值的状态下时产出缺口、通货膨胀预期、货币供应量、贸易依存度、大宗商品价格以及实际有效汇率、实际利率等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的变化。
第八章对全书的主要观点、研究结论和创新点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最后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未来的研究展望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