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初出茅庐的伯利

迈克尔·伯利毕业于医学院,2000年,他在斯坦福大学医学校的实习快结束了,但此时,他迷上了对冲基金。虽然他没有受过正式的金融专业教育,只是在圣何塞家中的客厅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但投资银行却对他趋之若鹜。

美国银行经纪人艾莉森·桑格专程飞来。她坐在伯利的客厅沙发上,旁边放着的一套架子鼓很是扎眼。她告诉伯利,美国银行愿意为他的新公司提供重金。伯利脚下那块红色粗毛地毯成了他的交易大厅,壁橱上贴着一张发黄破旧的图表,但上面可不是记录着什么大宗商品或股票价格,而是伯利和他兄弟们小时候的身高。伯利一身牛仔T恤,问桑格能不能推荐一本关于对冲基金的好书——这么一说,明摆着他是门外汉。尽管如此,桑格还是将他签约为自己的客户。

“我们那时的经营模式,是着手开创各种新兴基金,而他一看就是聪明人。”桑格解释说。

对冲基金已经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在肥皂剧《我的孩子们》中有这样一幕,瑞恩对肯德尔说:“爱情不是对冲基金,你知道吗……你不能把所有的钱都放在一笔投资上,如果它不靠谱,即便你换了一些安全点的基金,也无济于事。”(这段台词冗长无趣,只有关于对冲基金的这个比喻有点意思,这也许是当时的流行语。)设计师肯尼思·科尔还推出了一款名为“对冲基金”的皮拖鞋,有黑棕两色,售价为119.98美元。

没过多久,人心就开始浮躁。只要有交易资质证明,交易员就可以得到投资人的大笔资金。2004年下半年,埃里克·明迪奇离开高盛开办对冲基金,他并没有透露太多交易细节,也承认他管理资金的时间并不长,如果要加入他的基金,投资门槛为500万美元,资金至少要锁定四年半。仅仅几个月,明迪奇就筹集到了30亿美元,不少投资商还为没能加入他的基金而捶胸顿足。

明迪奇和伯利都成为业内的佼佼者,而对冲基金行业也如火如荼。交易水平不佳的交易员也加入这场游戏,对冲基金让他们赚得盆满钵满,大肆挥霍时毫不犹豫。2004年,年仅28岁的基金经理布莱特·格瑞伯就买了一辆价值16万美元的新款兰博基尼盖拉多跑车来犒劳自己,并常带他的女友乘坐私人飞机往返于纽约办公室和位于佛罗里达州高地海滩的豪宅之间,仅这3小时的航程就要花费1万美元。

当时,格瑞伯管理的基金年收益达到了40%,他感叹道:“一切都太美妙了,他们准备了我最喜欢的麦片、曲奇饼,还有加冰的杰克·丹尼酒等着我……”(最终,格瑞伯因参与庞氏骗局般的传销活动,在没有交易的情况下套利,骗取客户700万美元,被判诈骗罪。)

2006年,针对约300名对冲基金专业人士的调查统计显示,在过去12个月内,他们平均在珠宝上花费了37.6万美元,手表27.1万美元,“传统”水疗服务12.4万美元。这里的“传统”有别于全身按摩、泥浴、海藻搓身、异国风情的按摩服务之类。调查中还揭露了一些趣事,有些对冲基金经理特意支付上万美元请专人来进行一种“七刀水疗”,这种疗法精心设计,先是进行奢华的长时间泡澡,再用珍稀精油做全身按摩,最后用锋利的专业刀具轻割,令人得到极大的感官刺激,享受异样的快感。

对冲基金经理对客户的收费高于其他行业,他们抽取盈利的20%作为提成。美国政府将这视为资本收入,仅仅征收15%的税,这个税率等同于年收入低于31 850美元的税收水平。

对冲基金的大佬们并非只是看重金钱及其带来的喜悦——最起码不完全是。从事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的大多为男性,金钱对他们而言只是个量尺、标杆,从早到晚,电脑屏幕在他们眼前每分每秒地闪烁着他们的业绩数据,以证明他们作为投资者的成败,这是他们自我价值的实现方式。 vgi3XQ6OrJHUtSlg/iM/LtGOQqu2dVLDIKyCJoOfiQ/IRsHtyjsltbxpXa9T++p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